前言
5月18日,中國對歐美等地化工產品征收反傾銷稅。
48小時后,歐盟火速反擊,宣布對中國小包裹征收"管理費",速度快得離譜。
歐盟這次急什么?真被中國戳到痛處了?
秒回擊,歐盟急眼了
5月18日下午,中國商務部一紙公告,宣布對來自美國、日本、臺灣地區和歐盟的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傾銷稅。這本是一次完全符合WTO規則的正常貿易調整,中方甚至還很客氣地給了緩沖期。
誰知道,這一拳下去,直接把歐盟打急眼了。5月19日,征稅措施正式生效。歐盟那邊立馬就坐不住了,各種內部會議連軸轉。到了5月21日,歐盟委員會火急火燎地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個"報復性"決定。
作者 輝
歐盟的這個決定說白了就是要卡中國的脖子。他們宣布取消對價值150歐元以下小包裹的免稅政策,改為征收所謂的"管理費用"。直接寄給消費者的包裹,每件征收2歐元;先進入歐盟倉庫再轉發的,每件征收0.5歐元。
聽起來似乎很公平,但實際上這個政策91%的目標都指向中國。為什么?因為在過去一年里,有46億件小包裹涌入歐盟,其中來自中國的就占了九成以上。這哪里是什么公平政策,分明就是專門針對中國的定向打擊。
歐盟給出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說什么海關人員工作負荷過重,需要通過收費來補貼行政成本;還說要保護本土產業,防止"不公平競爭"。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最關鍵的是這個時間點。從中國宣布征稅到歐盟火速反擊,前后不到48小時。要知道,歐盟制定一項貿易政策,正常情況下需要數月甚至更長時間的討論和審議。這次能在48小時內快速出臺,只能說明一件事:這完全是一個情緒化的報復性決策。這種反常的速度,暴露了歐盟真正的焦慮所在。
跟班的心思
歐盟這次的急速反應,背后其實早有預謀。說白了,歐盟現在就是美國的跟班,而且還是那種特別急于表現的跟班。美國老大哥早在幾個月前就取消了對中國小包裹的免稅政策,現在歐盟不過是在照抄作業而已。
更要命的是,歐盟現在正和美國進行關稅談判,而且談得并不順利。特朗普這個人大家都知道,向來都是"美國優先",在談判桌上從來不會心慈手軟。歐盟現在急需一個投名狀,證明自己在對華政策上和美國是站在同一條船上的。
這就很有意思了。還記得4月份的時候,歐盟委員會副發言人波德斯塔信誓旦旦地說:"美歐關稅談判和中歐關系無關,歐盟不追求和中國脫鉤。"當時這番話還被歐洲媒體稱為對中國經濟的"定心丸"。
結果呢?話音未落,歐盟就秒打臉了。這種前后矛盾的表現,充分暴露了歐盟在中美之間左右搖擺的尷尬處境。一方面,中國是歐盟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離不開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又想緊抱美國大腿,在對華問題上表忠心。
歐盟這種"既想占便宜又怕挨打"的心態,說穿了就是想通過對華強硬來換取美國在關稅談判中的讓步。但問題是,這種急于表忠心的做法,真的能得到想要的回報嗎?
算錯了賬
歐盟這次可能真的算錯賬了。他們以為中國還是十年前那個只能被動挨打的中國,以為隨便揮舞幾下關稅大棒就能讓中國乖乖就范。但現實是,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中國了。
先看看數據就知道了。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已經是絕對的王者。光伏產業,中國占全球市場份額的80%;電動汽車,比亞迪、蔚來這些品牌在歐洲市場勢如破竹,德國大眾、法國雷諾根本招架不住;風電技術,中國憑借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把歐洲企業甩了幾條街。
再看跨境電商。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在歐洲市場如魚得水,Temu、Shein這些平臺讓歐洲消費者愛不釋手。為什么?因為物美價廉,性價比無敵。歐盟那些傳統企業想跟中國企業比價格?做夢去吧。
最關鍵的是,中國手里還握著三張王牌:市場、技術、供應鏈。市場這張牌,德國汽車企業最清楚。奔馳、寶馬、大眾,哪一家不是把中國當成救命稻草?法國的紅酒、意大利的奢侈品,每年對華出口幾百億歐元,這要是被中國反制,哭都來不及。
技術這張牌,荷蘭的ASML最有發言權。他們的光刻機技術雖然先進,但離不開中國這個大客戶。一旦中國啟動反制措施,歐洲的科技產業直接癱瘓。
供應鏈這張牌就更不用說了。中國制造業的完整產業鏈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想要完全替代?幾乎不可能。
更讓歐盟頭疼的是,中國企業的適應性強得嚇人。這次歐盟剛宣布新政策,不少中國跨境電商就開始調整策略了。有的轉戰中東市場,有的在歐洲建海外倉繞開新規。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面對這樣的實力對比,歐盟還覺得自己能穩操勝券嗎?
路在何方
現在歐盟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題。繼續跟著美國一條道走到黑,還是及時剎車回到合作的正軌上來?這個選擇,將決定中歐關系的未來走向。
從歐盟內部來看,分歧已經越來越明顯了。德國和匈牙利這些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家,對這次征稅政策明顯心存疑慮。他們擔心的不是別的,而是怕引發中國更大規模的報復,到時候得不償失。畢竟,像中國這樣的大市場全世界獨一份,丟了就找不回來了。
但法國和意大利這些南歐國家態度就強硬得多。他們支持對華采取更嚴厲的措施,認為必須保護本土產業免受"不公平競爭"。問題是,他們有沒有想過,一旦中國真的反制起來,法國的紅酒、意大利的奢侈品還能在中國市場混得下去嗎?
更有意思的是,全球其他國家都在坐山觀虎斗。東南亞國家已經開始摩拳擦掌,準備承接可能從中國轉移出來的訂單。美國對歐盟跟進自己的對華政策表示"贊賞",但轉頭就可能在別的問題上繼續坑歐盟。
在這種復雜的博弈中,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也可能被激活。中歐雙方都在準備相關的法律文件和證據材料,一場國際貿易法律戰在所難免。
但說到底,這場博弈的主動權其實在中國手里。中國既有合作的誠意,也有反制的底氣。如果歐盟想要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中國也不是吃素的。汽車、奢侈品、航空,這三張王牌隨時可以打出來。這場博弈的最終走向,將重新定義中歐關系的未來格局。
結語
這場48小時對決,本質上是新舊力量的正面交鋒。
真正的競爭力靠關稅保護不出來,中國新能源產業就是最好的證明。
歐盟這次"閃電報復"是聰明還是愚蠢?評論區見!
參考資料:
《歐美關稅談判開談,歐盟高官對美國“速戰速決”的愿望說不》
《歐委會將計劃對進入歐盟小包裹征收2歐元的手續費,外交部回應》環球網
《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就歐盟第17輪對俄羅斯制裁列單中國企業事答記者問》財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