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史曉燕的一番言論掀起了新的波瀾,到底怎么了呢?
史曉燕直指朱媛媛的病因與"欲望太大、壓力太大、長期受委屈"有關,甚至將其與女性中年危機綁定。
這番看似突兀的言論,卻意外撕開了娛樂圈女星生存狀態的殘酷真相。
在確診癌癥的五年前,朱媛媛正處于事業與家庭的雙重高壓中。母親重病住院需要陪護,女兒面臨小升初的關鍵階段,而她自己同時接拍了三部戲。
劇組同事回憶,那段時間她經常兜里揣著母親的病危通知書趕通告,有次在片場突然接到醫院電話,躲在角落哭完又立刻補妝繼續拍攝。這種"拼命三娘"的狀態,在她生命的最后幾年愈發明顯:2024年5月剛完成《你是我的英雄》拍攝,同年8月又馬不停蹄投入都市劇《多大點事兒》,直到2025年5月1日《造城者》殺青時,她的身體已經虛弱到需要專人攙扶才能行走。
這種高強度工作模式,在影視行業并非孤例。數據顯示,40+女演員的工作時長普遍比年輕演員多30%,而朱媛媛作為中生代演技派,常常需要在家庭劇、主旋律電影、話劇舞臺間連軸轉。更致命的是,行業對女性年齡的歧視迫使她們不得不在有限的職業生涯里瘋狂"變現",正如網友所言:"男演員40歲才是黃金期,女演員40歲就得和時間賽跑。"
史曉燕提到的"欲望太大",或許更準確的說法是"社會期待太高"。從《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里任勞任怨的李云芳,到《我的姐姐》中隱忍犧牲的姑媽,朱媛媛塑造的角色大多帶有傳統女性的美德標簽。這種公眾認知反過來成為她的枷鎖,覺得朱媛媛生活中也應該是熒幕里完美的女人。
黃磊曾透露,拍攝《海洋天堂》時朱媛媛每場哭戲都要先給對手演員遞紙巾,自己最后才擦眼淚;張凱麗回憶她永遠帶著標志性的溫暖笑容,即使在國外拍戲也不忘給同事寄禮物。
這種"完美女性"的自我要求,最終演變成情緒壓抑的溫床,有委屈都憋在了心里,沒有排解方式!
據知情人透露,朱媛媛確診癌癥后,依然堅持在化療期間參加公益活動,甚至在病床上修改劇本。她的微信簽名長期是"做更好的自己",這種近乎嚴苛的自我期許,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我實現強迫癥"——過度追求社會價值認同,導致真實情感需求被壓抑。
朱媛媛的遭遇并非個例。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40-50歲女性癌癥發病率較十年前上升28%,其中乳腺癌、宮頸癌、甲狀腺癌成為三大殺手。而影視行業從業者由于長期熬夜、飲食不規律、精神高壓,患病率更是高出普通人群42%。更值得警惕的是,80%的患病女性存在"帶病工作"現象,朱媛媛在確診后仍堅持完成《造城者》拍攝就是典型案例。
這種"帶病堅持"的背后,是中年女性面臨的多重困境:職場競爭壓力迫使她們不敢輕易停工,家庭角色要求她們必須保持"超人"狀態,而社會輿論又將"帶病工作"渲染成敬業美德。正如網友評論:"她不是在拍戲,是在和時間搶錢,搶養老本,搶女兒的未來。"
網紅史曉燕的言論雖然引發爭議,但確實撕開了中年女性生存困境的一角。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打破"完美女性"的社會規訓?怎樣建立更完善的健康保障體系?
在影視行業,已經有制作方開始推行"健康統籌制度",要求劇組配備心理醫生,設置強制休息期。而在個人層面,演員 朱媛媛的離開,不應只是一場輿論狂歡。當我們在社交媒體刷到"致敬敬業精神"的標簽時,更需要思考:在這個講究效率的時代,我們是否正在用"完美人設"殺死真實的人性?那些在聚光燈下光鮮亮麗的身影,背后是否藏著不為人知的健康警報?愿天堂沒有"必須完美"的枷鎖,更愿生者能從這場悲劇中找到打破困局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