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之風
李文玉
秦嶺與楊家寺中間似乎只隔一座單薄的青龍山,秦嶺乙巳公祭之日,我的視線被這座山阻斷,心存遺憾。承諾老雍的文章因感冒擱筆,今日拾筆,青龍山槐花如雪,節令已到小滿。
一、一場幾近完美的地方公祭
一場及時雨剛過,空氣滋潤,碧空如洗。
秦嶺鎮周邊的梁梁峁峁間,散漫的黃塵停止了嗚咽,梯田的埂垅率意蜿蜒,那是一曲立體的思鄉小調。
連翹黃,麥苗青
櫻花粉,油菜香
航拍無人機提升高度,開始向外展示秦嶺鎮全貌。這個深藏于層巒疊嶂間的“高地”鄉鎮,恰如一只巨型豪華游輪,在蔥翠的山海間劈波斬浪,穩穩前行。
秦嶺鎮,是天水市秦州區所有鄉鎮里唯一沒有河流流經的鎮子。
秦嶺鎮,是第一個舉行大型公祭的鄉鎮。
2025年4月30日早9時38分,硯臺山下分水閣前,祭祀帶的佛教黃與百余條條幅的中國紅交相輝映,如云霓驟降,紫氣東臨。陣容強大的來賓團隊列隊于十八級廟臺階之下,神態莊重凜然,舉止虔誠恭敬。
鄉賢任保平手持祝文,在禮炮嗩吶聲中莊嚴誦讀祝文:“秦嶺蒼蒼,江河泱泱……”是時也,五湖四海的秦嶺人面朝分水閣方向肅立諦聽。鄉愁如海,鄉思如潮,不可遏止。是時也,分水閣前的賓朋會長們,援階而上,捧鮮花,持貢品,眼神安和,步履堅定!
后續的書畫創作與作品贈送儀式,將公祭活動再度推向高潮。下午四時,沉寂了半天的“秦嶺鎮乙巳廟會公祭及書畫交流聯絡群”涌現連番喝彩,圖文如泉涌入,詩文唱和相繼。郭永杰的點評首現群里:“一流的策劃,一流的凝聚力,一流的文化展現。”
毋庸置疑,秦嶺乙巳公祭成功了!
二、打造一篇祝文
這次又爽約,無緣親臨公祭現場。所幸得恭恭敬敬謄寫祝文,由此窺見這篇祝文的成形過程。
四月初,離秦嶺春臺大戲還有二十余日,雍曉禮循例在微信里淡淡傳來四字:“過來看戲”。未及回復,一篇四字格祭文忽現。雍言:今年欲借廟會契機,舉辦金華山廟會公祭,祭文草稿發你,請大膽修改,并委托以小楷謄錄全文,以備公祭呈獻誦讀之用。
受人之托,倍感榮幸;然自慚對秦嶺風物所知尚淺,誠惶誠恐。數次乘車過秦嶺,去時忐忑不安,歸時昏昏欲睡。車窗外的景致轉瞬即逝。祭文所涉許多典故竟無所知,只得據實相告。
自彼時始,手機提示音不絕于耳。新組建的“秦嶺乙巳泰山廟會公祭兼書畫聯絡群〞中,諸般商討漸次展開。祭文不久便改稱祝文,格式沿用古祭文體例又打被傳統祭文行數的限制。細節在反復推敲,足見持續考證切磋之功。終定稿為豎行體例,每行四句十六字。其序文數易其稿,終縮為四行。再后來雍曉禮依伏羲公祭祭文樣式設計出祝文樣板。
祝文紙張選擇尤費周章,雍曉禮遍訪天水書畫用品店,終在楊志軍處覓得四尺對開龍紋黃色半熟宣十張,雍容典雅,古樸淳和。翌日下午,會長張貴吉與副會孫拜學驅車專程送至楊家寺。短暫交談,印證了楊志軍“敦厚質樸,溫潤如玉,得體大方”之評。
公祭儀程開場白幾經數度修訂,細節精益求精。 雍曉禮身兼策劃兼執行,他身后工作團隊特質彰明,雖未謀面,卻有感知。一曰執著,二曰坦誠,三曰謙虛善納,四曰格局高遠,絕無狹隘的地方偏見。
此,估且謂之秦嶺精神吧!
三、解讀祝文
打開百度,檢索“隴南文宗”,得“任其昌"詞條,生平載明“秦州區秦嶺鄉任家大莊”。點擊"生平事跡“,頁面赫然彈出:“清代著名學者,教育家,長于考證史事,著述頗豐,晚年事詩”。任公掌教天水書院三十載,“秦州文氣為之一變”。雖不知故里是否存詩書古風,養浩然正氣,承其遺澤,然今日得識這位青史留名的學者,全賴這篇平凡的祝文之披露。
關于秦公簋,百度有如此記載:秦公簋的出土確實與秦州區秦嶺鄉有關,1917年該青銅器出土于廟山,這座山位于秦州區西南秦嶺鄉梨樹坡與禮縣紅河交界處。一尊國之重器,一位享譽隴南的文宗,鑄就秦嶺風骨。況古之風由此一振,民風學風文風煥然一新,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秦嶺人。
略作統計,三百余字的祝文包蘊:教育信息五則條,歷史三則,地理二則,物產四則,非遺一則。方寸之間,囊括如此大的信息量,竟成為解讀秦嶺鎮鄉土文化的密鑰,引導外人探訪這云鎖關山的古鎮。
立足鄉土實際,尊重鄉風民俗。秦嶺鎮轄區耕地面積廣袤,山地為主。農耕文化是鄉土文化的壓艙石。千年農耕史,既有抱團取暖相濡以沫的溫馨時光,也有劫難叢生災禍頻仍的艱辛歲月。渺小的個體在廣袤無垠的自然面前是十分弱小無助的,人類一直在尋找有力庇護,尋找能化險為夷能主持公道的神秘力量的存在。人類面對自然時的敬畏與祈愿,今猶未絕。祝文直面這些,將對神明的禱祝訴諸筆端。
這篇祝文是鄉村祭祀活動中首倡人本思想,以歷史回眸,現實關照、未來展望之姿態,突顯“人”之主題價值。人的生存與發展,肯定人的主觀能動在秦嶺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肯定文化對人性的塑造和正面引導作用。對形成積極的、穩定的、正面的人文心態有重要作用,亦關注物產、手工業、地緣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助力。
祝文擺脫以往同類韻文的虛玄空洞弊病,使每一描寫對象能接地氣并有有案可稽,有跡可循。從而有了一定的說服力感召力。“充分展示秦嶺文化人非凡的勇氣和進取精神創新精神”。
一石激起千重浪,公祭三日后,楊志軍撰《一脊之水,兩分江河———金華山文化廟會側記》一文,系統梳理秦嶺鎮的歷史沿革與人文物產,堪稱解讀秦嶺鎮地域文化的工具性文章。署名鐘文的《關家店的風度》以熱情洋溢的文字肯定了秦嶺厚重的文化積淀,盛贊秦嶺人鍥而不舍為鄉村振興奔走呼號的磊落襟懷。東道主秦嶺人雍曉禮文思泉涌,連發三文以志盛事。其在《天水秦嶺鎮東岳廟會首次公祭并序》中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又道“此廟會者,非獨事神之誠,亦見安民之智,非徒古禮之存,亦顯今藝之興。若使各地皆能護其根脈而開其新枝,則鄉村之振興豈憂文化之乏乎?”此番卓見,既為公祭初心,亦乃鄉賢對文化振興的真知灼見。
四、文化反哺,秦嶺人的赤子之心
二十年前,秦嶺孫姓老者,年逾古稀。搭車進城屢遭拒載,幸得楊家寺女司機費某(綽號黑牡)殷勤相待。老人萬分感懷,連夜潑墨繪就四尺整張《黑牡丹圖》:虬枝勁健,老拙灑脫,胭脂淡墨寫意,淋漓酣暢,題跋自撰詩云:
秦嶺孫老漢,老來實可憐。
搭車皆拒載,進城如登天。
做人不是人,給錢不是錢。
幸逢黑牡丹,義舉暖心田。
此作懸掛長途車內側,墨香盈路,傳一路佳話。老者或已作古,然其知恩圖報的雅量高格,令人欽佩不已。
張碧峰,雍曉禮,張狄,王選……這些人都出生于秦嶺,深諳軀耕壟畝之艱,故土守護者之難。知道每一位土房子走出來的老者的安靜平和,堅毅茫然的眼神,知道馬鞍山以上,高天厚土間倘存在著人世間最美的溫度和親情,知道在市井的夾縫里掙扎久了回到故土,與蒼茫天地對話時的酣暢與痛快。張碧峰著《白云間》《生》《旦》《凈》《丑》……,每本厚厚的小說的主場都在農村。天高地迥,草樹斷崖,陂塘舊路,張碧峰一路奔跑著,呼喊著。遠山近水以一貫的沉默回應壓迫他。張狄于此,一曲《甘肅老家》,才唱的淚眼婆娑,心弦俱碎。雍曉禮事茶,老宅焚香奉茗,以禪定之心回望半生煙云,曲折來路。
他們是我所知悉的文人雅士,既以才藝而“享譽隴原”,更以赤子之心反哺故土。為家鄉持續注入生機與活力,并不倦尋找著振興家鄉的路子。數次舉辦連翹旅游文化節,把秦嶺推介到更廣闊的舞臺;首次舉行地方公祭,不遺余力全方位打造秦嶺文化;遠在他鄉的秦嶺人慷慨解囊支持,一次公益活動,秦嶺人與遠道而來的書畫家們在分水閣前以書畫為媒,為文化盛事錦上添花。
秦嶺鎮廟會落幕當日,數百鄉親自發集結,執彩旗,敲鑼鼓,列長龍,浩浩蕩蕩自鎮東至西列隊巡游,夫繞戲場一周。雍曉禮現場傳視頻與我時,他的聲音在顫抖。鄉愁可令人垂淚,也可聚為洪荒之力,以鏗鏘足音叩擊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
五、秦嶺之風
執著、坦誠、謙遜的秦嶺人!
追求卓越,臻于至善的秦嶺人!
承千年文脈,開勤謹學風,后起之秀蔚然成林,大哉秦嶺人!
知恩反哺,以所學回饋桑梓,高格雅量燭照后世,大哉秦嶺人!
聞《秦嶺謠》歌詞問世,欣然之至。此歌宜取簡約古樸之風,令街巷皆通其意。輔以古琴伴奏,編鐘叩擊以和之,婦孺皆能唱之。使鄉愁萬端,鄉心拳拳,皆有依附,為秦嶺文化再拓新維度。
秦嶺與楊家寺毗鄰,風雨同沐,物產相類,文脈俱厚。文化雖非直接生產力,然其具有無限拓寬人精神疆域之功,凝聚人心之力,提供強大的內驅力與凝聚力,實為發展之魂。
無緣沐浴古風,未得會秦嶺諸君。唯以赤誠祝愿:秦嶺愈美,愈昌愈盛!
(作者:李文玉,供稿:雍曉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