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舊金山會議落下帷幕,美俄中英法五個戰勝國坐上了聯合國安理會的"鐵王座"。
80年過去了,這五把椅子看起來穩如泰山,但風水輪流轉,有些老牌強國已經開始顯露疲態,甚至面臨分裂危險;有的新興大國則實力飛漲,早就盯上了這幾把椅子。
到底哪個五常國家最危險?又是哪兩個大國在摩拳擦掌,準備取而代之?
日不落帝國:曾經的輝煌與今日的落寞
提到英國,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日不落帝國"。
這個稱號可不是吹出來的,英國確實牛過,而且牛得讓全世界都服氣。
回到500年前,英國還只是歐洲邊緣的一個島國,跟現在的愛爾蘭差不多。
但這個小島國有個特點——不安分。從亨利八世開始搞宗教改革,到伊麗莎白一世時代大力發展海軍,英國人就沒消停過。
大航海時代給了英國一個絕佳的機會。
當西班牙、葡萄牙忙著在美洲挖金子的時候,英國人已經開始琢磨更大的買賣了。
1588年英國海軍干掉西班牙無敵艦隊,這一仗打出了威風,也打出了信心。
從那以后,英國就成了海上霸主。
英國人的野心可不小。
他們不滿足于在歐洲稱王稱霸,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全世界。
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香港……地球上但凡有塊像樣的地方,都被英國人插上了米字旗。
最鼎盛的時候,英國控制的土地面積達到3400萬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統治人口超過4億。
那時候的英國有多厲害?
毫不夸張地說,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全世界的工廠都在學英國的技術;英鎊是國際儲備貨幣,各國央行的保險柜里都放著英鎊;英國皇家海軍控制著全球的海上通道,任何一艘商船都得看英國人的臉色。
更關鍵的是,英國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殖民體系。
從原料產地到加工基地,從貿易航線到金融中心,整個鏈條都在英國人的掌控之下。
印度負責生產棉花,英國負責紡織成布料,然后再賣回給印度,這就是當年的"國際分工"。
那個年代,英國人走到哪兒都有底氣。外交官談判時敢拍桌子,商人做生意時敢開高價,就連普通的英國紳士到了殖民地都能當土皇帝。
"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真不是白叫的。
但盛極必衰,再強的帝國也有衰落的一天。
英國的轉折點就是兩次世界大戰,雖然每次都站在了勝利者一邊,但這個勝利的代價實在太沉重了。
戰爭打空了國庫,炸毀了工廠,更關鍵的是給了美國和蘇聯崛起的機會。等到硝煙散去,世界格局已經變了,美蘇兩強爭霸,英國只能靠邊站了。
從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英國的殖民帝國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幾十年時間里,幾乎所有的殖民地都沒了,留給英國的只有一些小島和回憶。
到了1997年香港回歸,英國的海外領土基本就剩下幾個沒人要的小地方了。
現在的英國,GDP總量還不如加利福尼亞洲,人口還沒有印度的一個邦多,影響力更是今非昔比。
從全球霸主到地區強國,從"日不落帝國"到"脫歐小弟",這落差確實有點大。
英國的致命危機:聯合王國面臨解體
如果說失去殖民地只是讓英國從世界霸主變成了地區強國,那么現在面臨的國內分裂危機,可能會讓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國家。
很多人不知道,英國的全稱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四個部分拼湊起來的。
這個"聯合"從一開始就不牢靠,現在更是搖搖欲墜。
其中蘇格蘭的問題最嚴重。
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說是“合并”,其實就是英格蘭對蘇格蘭單方面的吞并,蘇格蘭人心里一直不服氣,覺得自己被英格蘭人壓了一頭。
300多年來,這種不滿情緒一直在積累,直到2014年終于忍不住了,搞了個獨立公投,結果是55%反對獨立,45%支持獨立。
乍一看是統一派贏了,但這個數字其實很危險。要知道,幾乎一半的蘇格蘭人想要獨立,這在任何國家都是個大問題。
更要命的是脫歐。
當初很多蘇格蘭人之所以投票反對獨立,主要是被一個承諾給說服了:留在英國就能繼續享受歐盟成員國的好處,包括貿易便利、人員自由流動、各種補貼等等。
結果2016年英國非要脫歐,這等于是撕毀了當年的承諾。蘇格蘭人覺得被騙了,獨立的呼聲自然越來越高。
蘇格蘭首席大臣斯特金就明確表態:"既然英國要脫歐,那蘇格蘭就脫英。"
斯特金這話不光是嘴上說說,背后是有底氣的。
蘇格蘭雖然人口只有550萬,但掌握著英國96%的石油儲量,還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威士忌產業更是全球知名。
一旦蘇格蘭獨立,英國立馬就得"瘦身"三分之一。
北愛爾蘭的情況更復雜,說起來主要是歷史遺留問題。
原本,整個愛爾蘭島是一體的,但1921年愛爾蘭獨立的時候,英國硬是把北邊六個郡給扣下了,理由是那里的新教徒比較多,愿意留在英國。
這一分就分了100年,南邊成了愛爾蘭共和國,北邊還跟著英國混。
本來雙方井水不犯河水,但英國脫歐把事情搞復雜了。
愛爾蘭是歐盟成員國,可以自由貿易;北愛爾蘭跟著英國脫了歐,貨物過境就得檢查。
可問題是,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之間根本沒有實體邊界,都是開放的,現在突然要設卡檢查,老百姓當然不樂意。
2022年北愛爾蘭議會選舉,主張統一的新芬黨歷史性地成為了第一大黨。
這個黨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北愛爾蘭脫離英國,與愛爾蘭統一。
現在他們手里有了話語權,統一公投的呼聲越來越高,愛爾蘭總理也公開表態支持統一,英國政府想阻止都難。
威爾士雖然暫時還算安靜,但也開始有人琢磨獨立的事兒。
威爾士民族黨的支持率在上升,獨立的民調支持率也從以前的10%多漲到了30%多。雖然還不到一半,但上升趨勢很明顯。
最關鍵的是,英國現在已經沒有能力阻止這些地方獨立了。
經濟實力下降,軍事力量有限,國際影響力也大不如前。
如果蘇格蘭、北愛爾蘭真的要走,英國除了談判恐怕也沒別的辦法。
一旦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都獨立了,剩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王國"還能算是個大國嗎?人口只有5000多萬,GDP還不如韓國,憑什么在聯合國安理會占一個席位?
問題就在這兒,英國越虛弱,其他國家的機會就越大。
有兩個國家早就盯上了英國的位置,一個是歐洲老大德國,一個是人口大國印度。這兩個家伙可不是等閑之輩,實力和野心都不小。
德國的雄心:從戰敗國到歐洲領袖
德國想要入常的野心,其實由來已久。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德國用了幾十年時間重新站了起來,現在已經是歐洲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我們看看數據就知道了。
根據2024年的最新統計,德國的GDP總量達到了4.66萬億美元,比英國的3.6萬億美元,多了整整1萬億美元,目前差距還在擴大。
德國已經穩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制造業更是德國的強項,從奔馳寶馬到西門子拜耳,德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德國在歐盟內部的影響力無可替代。
歐盟27個成員國中,德國的經濟總量占了25%,對歐盟預算的貢獻也是最大的。
默克爾執政16年,基本上就是在主導歐洲的政治議程。
現在的總理朔爾茨雖然沒有默克爾那么強勢,但德國的地位依然穩固。
為了爭取入常,德國這些年沒少下功夫。
在聯合國的財政貢獻方面,德國排在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中國,比英法都多。維和任務方面,德國也很積極,在馬里、阿富汗、索馬里等地都派過維和部隊。
外交方面,德國更是下了血本。
2025年3月,德國提名外長貝爾伯克還參與競選聯合國大會主席,貝爾伯克雖然對華態度比較強硬,但在歐洲內部很有聲望,如果她真的當選,對德國入常肯定是個巨大的助力。
德國還積極參與各種國際組織和倡議。G7、G20、北約、歐盟,哪個重要場合都能看到德國的身影。在氣候變化、難民危機、疫情防控等全球性議題上,德國都展現出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最聰明的是,德國還拉攏了日本、印度、巴西組成"四國集團",一起推動安理會改革。
這個策略很高明,單打獨斗容易被孤立,抱團取暖聲勢更大。
而且四個國家各有優勢:德國代表歐洲,日本代表發達國家,印度代表發展中國家,巴西代表拉美。覆蓋面夠廣,代表性夠強。
除此之外,德國入常的最大優勢是"師出有名"。
作為二戰后重新站起來的民主國家,德國已經徹底告別了納粹的陰影。
現在的德國是人權的捍衛者,是國際法的遵守者,是和平的促進者。
相比某些還在搞威權主義的五常國家,德國的形象要正面得多。
而且德國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比較溫和理性,不像某些大國動不動就威脅制裁。
這種"軟實力"在爭取國際支持方面很有用,特別是那些中小國家,更愿意支持一個溫和的大國而不是霸道的強權。
印度的執念:從殖民地到世界大國的逆襲夢
如果說德國的入常訴求還算理性,那印度就顯得有些"魔怔"了。
從1994年開始申請入常,到現在已經整整30年了,被拒絕了6次還不死心,這份執著也是沒誰了。
印度的底氣確實不小。
14.3億人口,已經超過了中國,穩坐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寶座。
經濟體量也不容小覷,GDP總量達到3.9萬億美元,排在全球第五位,要是按購買力平價來算,甚至能排到第三。
軍事實力方面更是有模有樣,核武器有了,航母也造了,彈道導彈也不缺,在南亞這一畝三分地上,印度確實說了算。
但印度最大的底氣還是"歷史正義"。
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現在的五常都是1945年的產物,反映的是80年前的力量對比。
現在世界格局早就變了,憑什么還要按老黃歷辦事?印度作為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有資格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為了入常,印度這些年也是拼了。
軍費開支年年增長,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三大軍費支出國。
核武器搞了,航母造了,連月球探測器都發射了,就是要證明自己有大國實力。
外交方面,印度更是不遺余力。
莫迪上臺后幾乎跑遍了全世界,到處推銷"印度入常"。
在聯合國大會、G20峰會、金磚國家會議等場合,莫迪逢人就說印度應該入常,搞得像傳銷似的。
印度還很會"抱大腿"。
跟美國搞印太戰略合作,跟俄國保持傳統友誼,跟歐盟加強經貿往來,就是想爭取更多國家的支持。
2019年印度主辦G20峰會,莫迪專門把會場布置得像個加冕典禮,就差明說"我們應該入常"了。
最有意思的是,印度還搞了個"南南合作"的大旗。
他們說自己代表著全球南方國家的利益,入常是為了讓發展中國家有更大的發言權。這個說法在非洲、拉美國家中還挺有市場,畢竟現在的五常確實都是北半球的發達國家。
但印度也有明顯的短板。
雖然經濟總量不小,但人均GDP只有2500美元,還不如中國的四分之一。
基礎設施落后,貧富差距巨大,種姓制度根深蒂固。
而且,在國際事務中,印度表現得比較自私,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
變局將至:五常椅子真的要換主人了嗎?
德國和印度都摩拳擦掌這么多年,但真到了關鍵時刻,誰的勝算更大呢?
從實力對比來看,德國明顯更強。
經濟發達、技術先進、治理良好,在國際社會上的聲譽也不錯。
而且德國在歐盟內部的地位穩固,可以代表整個歐洲的利益。
相比之下,印度雖然人口眾多,但發展水平還是有差距。
從地緣政治來看,德國的位置也更有優勢。
歐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之一,德國作為歐洲老大,自然比較重要。
印度雖然在南亞一家獨大,但南亞在全球政治中的分量還是有限。
從盟友支持來看,德國的勝算也更大。
美國肯定更愿意支持德國,畢竟都是西方盟友,價值觀也比較接近。
法國估計也會支持德國,法德合作是歐盟的基石。
相比之下,印度能爭取到的鐵桿支持者并不多。
但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人口規模、發展潛力、地理位置都不容小覷。
而且印度打的是"發展中國家代表"這張牌,在全球南方國家中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
關鍵還是要看現有五常的態度。
中國對印度入常是明確反對的,理由很直接:印度在地區搞霸權主義,跟鄰國爭領土,這跟安理會維護和平的使命不符。
但對德國入常,中國的態度就溫和多了,沒有明確反對,只是強調安理會改革不能變成發達國家的小圈子,得照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俄國的想法正好相反。
普京明確支持印度入常,想拉攏印度增強自己的影響力。但對德國入常,俄國就是不松口,畢竟德國是北約成員,還對俄制裁,俄國人憑什么要成全德國?
美法的態度比較接近,都傾向于支持德國。
但這種支持也不是毫無保留的。美國雖然嘴上說支持德國,但真到投票的時候可能就含糊其辭了。
法國更是直接主張削減五常權力,英法美這三家在安理會改革上心思都一樣——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對增加常任理事國本來就不太積極。
英國要是還在五常位置上,估計也會對德國相對友好一些,畢竟都是歐洲盟友,而且英美法在這種大事上一般都會協調立場。
但說到底,五常改革不是實力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現有的五常都有既得利益,誰也不愿意主動分享權力。
除非出現重大變故,比如英國真的分裂了,否則五常格局很難改變。
不過,時代確實在變。英國的衰落有目共睹,德國和印度的崛起也是事實。
如果英國真的分裂成幾個小國,那它的五常地位肯定要受到質疑。
到那時候,德國和印度都會抓住機會使勁爭取。
這場關于權力和地位的博弈,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激烈。
英國如果真的撐不住了,五常的格局確實可能要變。德國和印度雖然各有優劣,但都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永恒的霸權,也沒有不變的格局。英國從"日不落帝國"到今天的困境,就是最好的例子。
德國從戰敗國到歐洲霸主,印度從殖民地到世界大國,這些變化都在提醒我們:時代在變,力量在變,規則也會變。
五常不是鐵飯碗,聯合國也不是私人俱樂部。
當年能建立這套體系,今天就能改革這套體系。英國的衰落為改革提供了契機,德國和印度的崛起則為改革提供了動力。
這場變局,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來得更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