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共讀資料
??點擊試讀??
??專業英文讀寫訓練營開營招募中??
僅剩數個余位,即將滿員
以下內容節選自《讀者的自我修養 》
掃碼收聽更多閱讀思考內容??
閱讀文學的意義是什么?這是不少人會問自己,也會問我的問題。
關于這一點,我確實有一些可供大家參考的想法。
雖說當下的文科被邊緣化,文學更是如此,但這樣的趨勢或許是必然。
正如AI未來必將普遍替代大多數重復且繁雜的機械工作,或許人性的微光以及卓越藝術的價值會進一步顯現,我正是對于文學抱有這樣的期待,才在無數人不理解的前提下,在數年前投入了文穴的創建中。
確實在過去,學生閱讀文學,是為了寫出應試作文;成年人閱讀文學,是為了獲取談資、打磨表達,或是窺探某一時代的社會構造與價值體系。
文學在這一語境中,往往會淪為“知識的容器”、“藝術家身份的裝裱”或者“歷史的注腳”。我們談論文學,往往急于提煉結論,歸納主題,尋求象征,仿佛文學的意義只能在它“代表了什么”或“反映了什么”之中才得以成立。
然而,這樣的理解雖未必錯誤,甚至在我們的共讀中它會成為鋪墊,但如果只有這些,那么文學將變得淺薄而片面,因為這樣的思考忽略了文學作為一種審美經驗、情感通道與個體化聲音的深層價值。
不能理解這一點的讀者,只能像機器一樣理解文學。
因為這樣的讀者會認為AI完全可以替代人來閱讀與寫作,因為他們思維模式的局限性影響了他們對于復雜事物的藝術潛力的認知。
作為敘事的藝術
我們之所以讀詩,而不僅僅讀新聞,是因為詩在語言中隱藏了某種“不能言說”的東西,它通過節奏、意象、修辭與語調,把我們引入一種“經驗之境”,而非僅是“知識之域”。一首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的“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并不因它攜帶多少社會意義而動人,而是因為它觸及我們內心深處的柔軟處,在樸素中讓人心生安靜與希望。
文學的聲音并不等同于它的“觀點”,而更像是它的氣息、它的溫度。
卡夫卡的一句話經常被人引用,“一本書必須是劈開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子”。這把斧頭,不一定顯現在中心思想,而往往藏在文本深處那不可明說的“體驗”之中。我們先前讀陀思妥耶夫斯基,讀的不只是19世紀俄國的社會圖景,而是靈魂撕裂的吶喊;我們讀張愛玲,讀的也不會只是舊上海的風物和女性命運,而是一種對“人心幽微”的凝視和咀嚼。
當然他們也全然不止于此,每一次共讀,我們都是為了拓寬我們對文本、個體生命以及世界的認知與體驗,想明白了這一點,你就知道:
閱讀文學可以超越“學習”的范疇,抵達“體驗”的境地的。
很多人說一本小說讀完之后什么感覺都沒有,這樣的讀者日常可能就會忽視自己的人生體驗的價值。
人生的本質不是獲得什么的賽跑,而是在走向死亡前的感知與體驗,文學則會幫助你去豐富這樣的體驗。
關于時代,也闡述個體
在數字化的語境中,我們被大數據和集體敘事裹挾太久。
如今“算法”“流量”“大數據”這些詞我們已經不能再更熟悉了,而現實是這些事物確實也塑造了我們看到的世界。
如今讓我覺得脊背發涼的,不僅僅是虛假信息和情緒宣泄的時代洪流,而是千篇一律的思想與表達。
想一想同一類人后續將看到同樣的東西,最終人們雖然生活在一個地球上,但是卻會硬生生地框定在不同的圈層里。
而文學在未來將是唯一可以跨越圈層的思想脈動。
因為文學是為數不多的“個體經驗的棲居地”。哪怕是一個極為邊緣的聲音,也可以在文學中被聽見,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明星巨賈還是無產貧民。
比如在剛剛拿下國際布克獎的小說《心燈》中,那些印度邊緣族群女性的生命經驗不僅被記錄,更被賦予了不可取代的主體性;而到了更經典的博爾赫斯短篇中,個體的思辨與想象穿越了歷史、神話與哲學,閃耀著獨立意識的光輝。
文學不是宣傳品,也不是社會工程的載體。
它首先是一個“我”對另一個“我”的凝視、傾聽與共振。
而這一點,恰恰是信息時代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價值——在算法為我們精準推送“我們想看之物”時,文學反而給予我們“未曾設想的他者”,讓我們停下腳步,進入別人的房間,感受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與困惑。
作為審美的練習
也許最常被忽視的,是文學作為一種審美訓練的作用,這也是我一直在俱樂部里提及的。
閱讀好的文學,不僅僅是“理解”它,更是“感受”它的節奏、質地、層次與氛圍。正如我們在共讀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有文友說人民文學的羅念生、王煥生兩位老師翻譯的譯本部分段落比較難理解,實際上正是因為譯者試圖用新詩體復刻《荷馬史詩》古希臘文中的六音步(Hexameter)揚抑抑格韻律。雖說不一定能夠非常完美地復現史詩原貌,但是這種嘗試是有意義的。
這種對美的感知,最終回饋的不是知識系統,而是我們的整個人格、情緒與判斷力。
正如審美不是裝飾,而是對世界的一種態度。
它使我們對粗暴、扁平、冷漠的事物保持天然的警惕,也使我們在面對復雜與灰度時不至于倉皇或麻木。
確實,在文學幾乎囊括了一切的后現代話語體系下,我們盡可以以歷史、哲學、社會學的角度去解讀文學、理解世界,但是我們不應該忘了,文學的存在始終意味著一點:
世界的某部分,唯有感受才能抵達
在高速運轉的現實中,在碎片化的認知中,文學是那個邀請我們慢下來的聲音,是夜深時燈下的一本書,悄悄將我們引向我們自己。
在我看來,這便是閱讀文學的意義,也是文穴與文穴俱樂部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作者:Muzuer
審校:文穴編輯部
文章內容僅供個人閱讀、交流
當期共讀
??點擊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