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原國軍保密局云南站站長的沈醉,在昆明被移交給了當地軍管會,之后,沈醉便開始了長達十一年的改造,最終在1960年11月,作為第二批特赦人員獲得特赦。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兩批被特赦人員中,沈醉是唯一一個軍統系統的要員。
之后,沈醉與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人一并進入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工作,正式成為了新中國的一名文史專員。
而在沈醉的諸多同事之中,還有一個身份相當特殊的人,誰呢?正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一、特赦
1945年8月,隨著偽滿洲國政權的轟然倒塌,溥儀也再一次踏上了流亡生涯。
不過,這次流亡并沒有持續多久,僅僅在半個月后,溥儀就被蘇聯紅軍逮捕,并先后被關押在蘇聯境內的多個監獄之中。
一直到1950年,溥儀才被移交至撫順戰犯管理所。
而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內,溥儀又度過了將近十年的時光,在此期間,溥儀一度認為自己的余生將會在鐵窗內度過,但在1956年,一個消息讓他平靜的生活泛起了漣漪。
當年11月,毛主席在八屆二中全會上提到,對包括溥儀在內的戰犯,處理方式上要以逐步改造為主,只要確實改惡從善的,可以考慮讓這些人回到社會。
這個消息,著實讓溥儀激動了一番,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認真接受改造,思想狀態也改變了不少。
不過,到了1959年,當二屆人大會議通過了特赦確實已改惡從善罪犯的決定后,溥儀反而郁悶起來。
他也知道這份特赦決定,是在毛主席的建議下通過的,但他在仔細研究了這份決定后,就覺得自己大概率不夠格。
特赦決定中規定,特赦對象是那些對人民犯下罪惡小的,且表現良好,同時也確定已經改惡從善的,才有資格獲得特赦。
而這三點,溥儀對確實改惡從善倒是有信心,表現良好也說得過去,但對人民犯下罪惡小這一點,溥儀實在是沒有底氣。
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的前半生經歷了舊中國的多個重要歷史時刻,而在這些時刻里,溥儀又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盡管有些時候是他身不由己,但不可否認的是,溥儀確實對人民犯下了罪。
正因如此,溥儀就覺得,雖說現在像他這樣的戰犯有特赦的可能,但這個可能,估計不會是自己。
當時溥儀就說,“有誰也不可能有自己”。
不僅是他這么想,當時關押在撫順的不少戰犯,在談論此事時,也覺得誰都有可能被特赦,但溥儀是萬萬不可能的。
但當1959年11月11日,赦字001號文件下達時,溥儀驚呆了。
這份特赦文件中,溥儀名列其中,對這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溥儀是熱淚盈眶,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己會成為第一批被特赦人員。
從管理所走出來的那一刻,溥儀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他覺得自己在那一刻,獲得了新生。
特赦之后,溥儀先是在妹妹家住了一段時間,這期間,他漸漸平復了被特赦時的激動,轉而開始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發愁,總不能一直這么依靠妹妹養活吧?
而就在他發愁的時候,國家解決了他的這一困難。
1960年2月,溥儀接到了北京民政局的介紹信,介紹他前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園工作,由于溥儀對這方面沒什么經驗,因此最開始的工作只是澆澆水和打掃衛生,到了一個多月后,溥儀轉到扦插繁殖溫室,之后還負責過觀察溫室和繁育溫室。
植物園的工作,真正熟悉起來后并不是太復雜,也相對比較輕松,更重要的是這里接觸外人也不多,而這樣的工作,對當時的溥儀極為適合。
不過,就在溥儀已經對工作十分熟悉,且慢慢地成為一個“老師傅”時,他卻被調到了另外一個部門。
這個部門,便是文史研究委員會,也正是在這里。溥儀認識了沈醉。
二、游故宮
沈醉是1960年作為第二批特赦人員被特赦的,與他一起被特赦的,不僅有范漢杰和李仙洲,還有溥儀的弟弟溥杰。
這批人被特赦之后,在1961年2月,于中南海得到了周總理、陳老總的接見,并在不久后,進入全國政協文史研究委員會工作。
由于在文史研究委員會工作的大多數都是原國軍將領,大家在一起也有話題聊,而溥儀很多時候都插不上話,加上當時溥儀自己一個人住,所以時常就顯得孤零零的。
看到這種情況,文史會的負責人申伯純就找到了沈醉,叮囑他沒事的話,多陪著溥儀轉轉。
之所以找沈醉,是因為沈醉在經過改造之后,如同變了一個人一樣,好說好熱鬧,思想上也沒有什么負擔,并且最擅長開玩笑活躍氣氛,所以,這個陪溥儀的“工作”顯然他最合適。
接到任務后,沈醉也不推脫,當場表示,自己絕對會“陪好”溥儀。
在此之后,沈醉和溥儀很快就熟絡起來,而為了完成好任務,沈醉和其他幾個文史專員沒少帶著溥儀到處轉,其中有一次,他還帶著溥儀去了故宮。
沈醉后來回憶起這件事時,還忍不住哈哈大笑。
笑什么呢?笑溥儀當時的舉動,據沈醉回憶,原本他提出要帶溥儀去故宮參觀時,溥儀一開始還不太愿意去,但架不住沈醉一再勸說,加上杜聿明也在旁邊勸,最終還是同意了去一趟。
而在到了故宮門口,讓沈醉忍俊不禁的一幕發生了。
當時下車后,杜聿明陪著溥儀在路邊說話,沈醉腿腳快,就去買了幾張門票,而當他把其中一張遞給溥儀之后,溥儀當場就愣住了,嘴里不停地嘟囔著,“到這里來,我還得買門票?”
聽到這話,沈醉就明白,溥儀這還是在潛意識里,把故宮當成了自己的家了,所以才會有此一問。
當然,嘟囔歸嘟囔,溥儀很快就回過神來,尷尬的沖幾個人笑了笑,趕緊走了進去。
進去之后,溥儀很快調整了心態,一邊走一邊給沈醉等人介紹,這里是什么,那里又有什么故事,講的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讓見多識廣的沈醉也是大開眼界。
講到最后,沈醉突然就萌生了一個相當有趣的想法。
他覺得,溥儀對故宮里的典故了如指掌,又對這里每一個角落十分熟悉,不如讓他來故宮當個兼職講解員,那樣的話,故宮的門票絕對會成百倍增加。
哪怕是去過多次故宮的老北京,要是聽說溥儀在這里當講解員,那說什么也得來瞧瞧。
當然,這也是沈醉一時之間的想法而已,別的不說,溥儀本人估計也不太愿意經常來故宮,更別說當講解員了。
三、看煤山
除了帶著溥儀游覽故宮外,沈醉還帶著溥儀去了一次煤山。
煤山,也叫景山,之所以會有煤山之稱,是因為在明初時,朝廷經常在這里堆煤,因此就有了煤山這個俗稱。
而煤山最出名的景點,莫過于崇禎皇帝自縊時的那棵槐樹了。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大軍抵達北京并開始攻城,由于守城軍隊毫無戰斗力,最終導致城門于當天就被攻破。
次日一早,崇禎皇帝在登上煤山之后,看到整個京城已經被起義軍攻陷,自知大勢已去的他在將三名皇子安頓之后,原本想騎馬沖出城去,但均未成功,后又撞鐘召喚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悲憤交加之下,崇禎帝返回煤山,并在一棵歪脖子上自縊身亡。
崇禎帝雖說沒了,但煤山卻成了景點,而沈醉帶溥儀去參觀煤山,也是一次偶然之舉。
據沈醉回憶,有一次兩人經過景山公園門口,沈醉就問溥儀要不要進去看看,溥儀猶豫了一會,表示可以看看。
進去之后,兩人轉了一會,不出意外地就轉到了那棵樹下。
而在這里,溥儀看著那棵樹沉默了半天,按沈醉回憶,說那天并不算熱,結果溥儀居然一腦門汗,甚至還把帽子摘下來當扇子扇。
沉默半天后,溥儀感慨朗多,對沈醉也說了很多自己的感受,讓沈醉印象最深的,是溥儀在臨走時說,“我這個末代皇帝能得到這樣一個好下場,真的是值得慶幸”。
說完這句話時,溥儀臉上的開心,也感染了沈醉,讓他也不由得跟著為溥儀高興起來。
唯一令沈醉遺憾的,是當時由于是臨時起意去的,所以也沒有帶上相機,自然也沒能在那棵樹下為溥儀拍一張意義非凡的照片,用沈醉的話來說就是,真要是拍了一張照片,那就太有歷史意義了。
1979年9月,經過相關部門的重新審定,沈醉的身份由戰犯改為國軍起義將領,之后,沈醉歷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6年,沈醉病逝,享年8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