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位于九河下梢,華北平原的大部分河流最后都匯入海河流入大海,所以過去海河經常發生洪水,天津城也經常被淹。
解放后,為治理水患,全國各地開始興修水利。同時,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資源日漸緊張起來。尤其是進入上世紀70年代以后,忽然發現海河的水不夠用了。一方面上游的水被截留了,另一方面天津的人口也激增了。
所以這個時候只能關閉海河防潮閘和新港船閘,讓海河水不要流走,但這又導致海上的船進不來,只能在新港泊位上積壓。于是在1984年1月12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北京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建設天津海河二道閘樞紐工程事項。也可見當時天津的重要性。
同年5月12日,國家計委就對天津市水利勘測設計院編制的《建設海河二道閘樞紐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批復。當時共勘測了鄧善沽、東泥沽、葛沽3處位置,最終選址東泥沽。
東泥沽這個位置正好位于海河中段,距離市中心和大沽口都是三十多公里。當時在這個位置海河也是彎曲的,所以第一步是裁彎取直。即將正對著袁家河口的老河道進行了封堵,在土壩上建設了公路。又在其南側,東泥沽村和東嘴村之間,開挖了一段200米寬,1.2公里長的河道,在河道上修建了二道閘樞紐。
這項工程于1984年8月正式開工,1985年6月25日通水,同年12月7日竣工,共投資五千萬元。其中節制閘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共8孔。中間6孔,每孔凈寬10米,底高程-5.6米。左右兩邊孔凈寬13.5米,底高程-3.5米。
在閘臺上建有閘橋,其上的漢港公路原名茶金公路,當時是連接南北的重要通道。橋右側1~7孔均為預制鋼筋混凝土T型梁,左邊孔為活動鋼橋,是為在過船時能開啟移動專門設計的。
二道閘的最基本作用是“咸淡分家”,防止海水倒灌進入海河上游。更重要的是在枯水期的“保水”和汛期的“泄洪”。至于能開啟的一座閘孔,則是為配合海河干流挖泥船去塘沽檢修而設,據天津市交通局要求,每年僅過船1~2次,平水位開閘。
另外在二道閘的西側,同樣橫跨這段河道還有一座鐵路橋,不再另行贅述。(津539,寫于2024年12月9日)
本頁圖片、文字、視頻為“烏何有之鄉大樹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搬運或他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