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守護傳承 闡釋創新——第十批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推介暨城市更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北方工業大學舉辦。現場推介了入選的中國100個第十批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其中,上海有多個項目入選推介名錄,包括楊樹浦水廠、雷士德工學院、提籃橋監獄早期建筑 、華亭賓館、龍柏飯店等7個項目。
?澎湃新聞了解到,自2016年9月至今,該活動共向社會推介了十批1000個20世紀建筑遺產推介項目。中國文物學會會長顧玉才在致辭中表示,應充分關注20世紀建筑遺產,對見證新中國發展歷程及重要建筑師的近現代建筑予以更充分的關注、挖掘與再研究,特別要以“活化”為動能,積極探索城市更新與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徑。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則表示,20世紀建筑遺產的理念需要闡釋與展示。
楊樹浦水廠
記者了解到,在上海的7個入選項目中,楊樹浦水廠是年代最悠久的,建于1883年。該水廠位于楊浦區楊樹浦路830號的楊樹浦水廠建于1881年,是中國近代第一座現代化自來水廠,也是首個采用地表水源的供水工程。廠區內現存警衛室、大門、大禮堂及一至四號車間、辦公樓等建筑,保存較為完整。20世紀30年代,該廠發展為遠東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供水量最大的水廠,見證了中國市政供水系統的早期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技術價值。
雷士德工學院
雷士德工學院修繕后鳥瞰圖,攝影:SFAP
雷士德工學院建于1934年,由德和洋行設計,曾是土木工程類私立大學,用雷士德基金會部分基金建造。主樓中央聳起半圓形的穹頂,兩翼沿東西方向徐徐展開,兼具英國哥特復興風格和裝飾藝術派風格,是上海近代多元建筑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提籃橋監獄早期建筑
提籃橋監獄早期建筑建于1903年,現存建筑物均為1917年至1935年間建造,有10幢4到6層的監樓,將近4000間囚室,以及工場、醫院、炊場、辦公樓等建筑。1946年初,盟軍美國軍隊曾在該監獄設軍事法庭,審判47名日本戰犯。這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境內最早的審判日本戰犯的場所。
黃浦劇場
黃浦劇場前身為金城大戲院,位于上海北京東路780號,由華蓋建筑事務所設計,新恒泰營造廠承造,1933年建成,1934年2月1日正式開幕,原設1786座。1935年,《風云兒女》在此首映,《義勇軍進行曲》在此傳唱。1957年由周恩來題字更名“黃浦劇場”,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高四層,入口位于街道轉角處。立面簡潔,墻體主要為淺色粉刷,兩翼開窗,窗上下有深色水平裝飾線腳拉通。建筑整體呈現代派風格。
華亭賓館
龍柏飯店
上海的華亭賓館建于1986年,由香港王董建筑師事務所設計,由主樓、綜合樓、設備機房和鍋爐房四部分組成,總建筑面積近10萬平方米。整體建筑呈“S”形布局,宛如英文單詞“Spring”的首字母,寓意“華亭春早”,象征著改革開放時代上海旅游業的春天;而龍柏飯店建于1982年,原名上海龍柏森林花園飯店,是一座典型的園林式賓館。主樓采用歐洲蒙莎式建筑風格,共六層,設有客房149間。該項目飯店坐落于虹橋俱樂部西北角,該項目由建筑師凌本立與張耀曾設計,是我國自主設計、建設與管理的高級旅館代表之一;而上海浦東軟件園一期、二期工程是我國最早設計建成的軟件園,基于長條形基地尺度和軟件研發建筑尺度采用了環形車道、中心庭院的規劃結構,職工餐廳的綠化屋頂與微地形景觀有機銜接,形成公共生態休閑空間。
頤和園外務部公所
而在北京的項目中,則有建于1908年的頤和園外務部公所、天橋劇場、北京動物園早期建筑、 北方工業大學早期建筑等。其中,頤和園外務部公所由兩處院落組成,一號院為三進四合院布局,二號院為三合房式結構。作為清末外務部派出機構之一,這座融合中西風格的新式洋房是中國建筑近代化的重要見證。1942年,頤和園民眾學校遷入,1949年后改為頤和園小學。
北京動物園早期建筑
北京動物園原稱“萬牲園”,前身為清農工商部設立的農事試驗場,是中國最早對公眾開放、飼養動物最多的動物園之一。農事試驗場正門始建于1906年,為磚結構,采用仿文藝復興風格的券柱式設計。園內豳風堂初建為五開間中式建筑,嵌有冰梅玻璃窗;暢觀樓為歐式風格,七楹兩層,墻體為土紅色,東側設三層圓形樓體,西側為八角形二層樓;鬯春堂為傳統中式建筑,采用三卷勾連搭式屋頂,灰色筒瓦歇山頂,風格典雅。北方工業大學早期建筑包括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1-4號等,建于1953年至1954年。建筑為砌體結構,墻體為紅磚砌筑,屋頂為人字柁木屋架。
朱啟鈐故居
在天津,推薦項目有朱啟鈐故居、天津南市食品街、旅館街建筑群等。朱啟鈐故居該建筑又稱蠖園,英國庭院式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帶地下室),具有哥特式建筑特征。朱啟鈐先生在此籌劃成立中國營造學社、編輯自選文集《蠖園文存》。這是一處具有建筑意義和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
在江蘇,推薦項目包括了南京夫子廟建筑群、南京科技會館等。南京夫子廟建筑群是一組富有東方建筑特色、規模宏大的歷史建筑。1985年,南京啟動古建筑群的修復與重建工程,尊重“廟寺合一”的歷史格局與地塊特征,充分融入原有歷史環境。重建工程再現了明清時期南京的城市肌理與建筑風貌,使夫子廟成為當時國內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典型代表;南京科技會館由鐘訓正院士設計,是中國式現代建筑探索的成功典例之一。
南京夫子廟建筑群
武漢古德寺
在湖北,則有武漢的古德寺、武漢平和打包廠等。古德寺始建于1877年,1914至1919年兩次擴建后定名。建筑融合哥特、羅馬、印度及中國傳統風格,圓通寶殿頂部九塔兼具伊斯蘭與中式閣亭元素,展現多元宗教建筑美學;平和打包廠是武漢現存最完整的早期工業建筑之一,也是最早的大型鋼筋混凝土建筑;在山東青島,推薦項目有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該建筑由德國與英國商人合資興建,第一批建筑包括辦公樓和糖化大樓,由漢堡F·H·施密特公司施工興建,德國青年派風格,采用紅磚清水墻、花崗巖墻基、紅瓦斜坡屋頂,是中國第一家且持續經營至今的啤酒廠。
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圍繞建筑遺產的分類與工程設計實踐,總結了中國建筑文博界的學術進步及地位;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全勝,從長期主義的設計與文化耕耘的角度,講述建筑師對遺產保護傳承創新的認知。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霽翔,系統地梳理了20世紀遺產的當代及未來價值,闡述了20世紀遺產在中國從概念闡釋到理論建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活動現場
在當天活動上,首發了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專業委員會與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歷時近三年完成的《傳承與創新——工程建設活化利用示范案例》手冊,其彰顯了國家建設科創企業在遺產保護、城市更新、文化傳承諸方面的成績。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專業委員會、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共同開啟《20世紀建筑遺產概論》編撰啟動儀式,該書旨在填補20世紀建筑遺產教育國內外教材的空白,展現中國建筑文博界持續十多年耕耘研究的成果。
活動還發布了《建設文化強國·20世紀建筑遺產北京倡議》,來自建筑文博界、教育界的專家代表表示,要肩負保護傳承20世紀建筑遺產的時代責任,20世紀建筑遺產教育應走進高校課堂,20世紀建筑遺產實踐需創新跨學科合作模式等。
附:第十批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名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