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知乎在北京798園區舉辦了一場有趣好玩的行業交流活動——“AI變量研究所”,這是知乎第十一屆新知青年大會的分論壇之一。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海圖聯合創始人許華哲,42章經創始人曲凱,行云集成電路創始人季宇(mackler),阿里巴巴算法專家曹宇,硅基流動創始人袁進輝等數十位大模型領域從業者,齊聚一堂,深度探討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變量和未來走向。
作為本次活動的重磅嘉賓,許華哲率先帶來了題為“具身智能下一站”的主題演講,直擊當前AI領域最熱門的具身智能賽道。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海圖聯合創始人許華哲
“最近有一股浪潮來了,有一個名為具身智能的列車正在飛速前進”,許華哲開場便以生動的比喻點出了具身智能的火熱態勢。他表示,無論此前從事自動駕駛、大模型、互聯網還是計算機視覺的從業者,都會覺得具身智能與自己有關:
- 我的建議是立刻上車。
然而,在鼓勵大家“上車”的同時,許華哲也拋出了深度思考——他總結了具身智能發展中可能遇到的三大失敗模式。
第一種失敗模式是“不顧一切地比拼數據數量”。
許華哲指出,雖然國際上已有幾十小時到幾十萬小時的大量數據集,但這些通過遙操作手段獲得的數據存在缺陷。“這就像老師手把手教你寫字,你突然會寫了,但當自己寫的時候又寫不好了。我們需要的是模型自己的數據,而不是被人手把手教的數據。”
第二種失敗的思維方式是認為“要找到有意思的任務并應該不擇手段解決它”。
他以波士頓動力和宇樹科技的機器狗為例,指出雖然像波士頓動力這種基于控制論的方法能讓機器人動作流暢,但缺乏通用性。他提出,要想實現真正的智能需要考慮終局思維,采用強化學習等數據驅動技術的方案會讓機器人更通用。
第三種失敗模式則是“完全依賴仿真”。
許華哲認為,仿真確實有用,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他舉例說明:“洗菜這件事看似簡單,但要在仿真中描述清楚水滴碰撞菜葉的所有物理現象是極度困難的,液體與固體的碰撞本身就是非常復雜的物理過程。”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海圖聯合創始人許華哲
許華哲在演講最后特別強調:“人工智能的發展從來就不是一條確定的路線,它是相互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相互干擾組織成的網絡。作為研究者,我們對這些分岔路徑進行修剪,然后以身入局沿著一條路走下去,也許是死胡同,但至少為人類去掉了一個錯誤答案。”
此外,在開放麥環節,北京智星青年人才科技創新研究院技術副院長、靈心巧手聯合創始人蘇洋、Seede AI的Longyi、Flowith AI的CMO郭梓溢、清華大學姚班大一新生陸伊煬等新銳力量也分享了自己的獨特見解,為這場活動增添了多元化的聲音。
蘇洋談到他們公司的靈巧手產品時,說“國外競品一只手售價110萬~260萬元,相當于一輛車的價格”,而他們最具性價比的產品價格僅8800元。清華陸伊煬同學則為大家帶來了他最新的論文《H(3)DP: Triply?Hierarchical Diffusion Policy for Visuomotor Learning》分享。
北京智星青年人才科技創新研究院技術副院長、靈心巧手聯合創始人
根據知乎官方最新數據,新一屆年度新知答主行業分布依然廣泛,但AI一線從業者比重顯著提升,在AI產業浪潮中,他們的專業分享成為記錄AI創業創新的寶貴語料,堪稱在知乎“開源思維鏈”。
例如,AI芯片創業者季宇深度解構AI硬件生態競爭邏輯,以AI普惠的理念獲得技術從業者支持;月之暗面研究員蘇劍林擅長數學物理雙重視角解構技術課題,在公式里尋找對稱與守恒的終極美學;階躍星辰創始團隊成員周舒暢則擅長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可編程的工程實踐指南,被用戶奉為站在數學和AI之間的擺渡人;阿里巴巴算法專家曹宇,在知乎預言大模型時代計算單元的進化方向。
科普創作一直是知乎的平臺底色,答主們創作了大量兼具科學精神與普惠價值的科普內容,持續推動科學內容“破圈”。知乎創始人、CEO周源表示,新知青年大會邁入第二個十年,未來,知乎也會在AI時代,繼續傳遞知識的力量,放大專家網絡的價值,共同發現更大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