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
當安岳的晨霧漫過普州故城的殘垣,秦九韶紀念館的青磚上又添了幾縷新苔,八百年前那個在秦苑齋中推演算理的少年,似乎從未真正遠去。他叫秦九韶,字道古,從安岳的山水間走來,帶著巴蜀大地的靈秀與堅韌,在人類文明的星圖上刻下了屬于中國的數學坐標,與李冶、楊輝、朱世杰并稱宋元數學四大家,2020年入選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其1247年所著《數書九章》,以八十一問貫通"天時、地利、人事",是世界數學史公認的"中國剩余定理"發現者,更是將算理與民生熔鑄一體的古代科學家。5月26日,封面新聞將以“尋路九韶”為名,從安岳出發,踏上跨越山河的文化之旅,在歷史的褶皺里,重溯一位數學家與(新)時代共振的精神源流。
秦九韶造像。
安岳古稱普州,嘉定元年(1208年),秦九韶生于普州城內天慶觀街,精研星象、音律、算術、營造之學。南宋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考中進士,歷任建康府通判、江寧府知府、瓊州守等,后遭貶,卒于梅州任所。其一生處于宋金、宋蒙戰爭頻仍(發時期),蒙古政權滅亡南宋的前夕,不僅生活極不安定,而且卷入了統治集團的內部斗爭,仕途坎坷,命運多舛。但是,秦九韶熱愛數學,苦心鉆研,成績斐然,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數學家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數學的最后一個高峰--宋元數學高峰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秦九韶。
淳祐七年(1247)九月,秦九韶所著《數書九章》成書,全書九章十八卷,每章為一類,每類9題共計81個算題,內容極其豐富,上至天文、星象、歷律、測候,下至河道、水利、建筑、運輸。其創立的高次方程數值解法(“正負開方術”,現稱“秦九韶法”)和一次同余組解法(“大衍求一術”,西方稱“中國剩余定理”,也有資料為了紀念秦九韶,便直接稱“秦九韶剩余定理”),亦代表了中世紀世界數學發展的主流與最高水平,比西方的同類成果分別早572年、496年。這是秦九韶一生最偉大的成就和對世界數學發展的卓越貢獻,奠定了他在中外數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探尋秦九韶的故事,其實早已超越個體生命的范疇。所謂"尋路九韶",既是對一位古代科學家生平的考據和傳統文化的挖掘,更是對中華文明中"求真務實、經世致用"精神傳統的回望、傳承與弘揚。他留下的,不僅是《數書九章》中的精妙算法,更是一種將智慧扎根于神州大地、將學問服務于民生的精神坐標。
安岳縣秦九韶紀念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