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資陽市安岳縣思賢鎮的田野上,金色的麥浪隨風起伏,一臺收割機在完成最后2畝麥地的收割后緩緩停下。1999年出生的劉衍進從駕駛室跳下車,望著滿載麥粒的貨車,黝黑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今年小麥搶收圓滿收官!”
思賢鎮最后一隴麥田正被收割。易奎西攝
作為安岳縣最年輕的規模化種植帶頭人之一,劉衍進所在的清泉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集中管理了1300余畝耕地。其中,600余畝種植優質小麥,700余畝采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測產數據顯示,今年小麥平均畝產超700斤、總產量達210噸。下一季,劉衍進計劃將水稻、油菜納入輪作體系,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
“年輕人干農活可不能靠蠻勁。”在手機上,劉衍進展示了合作社購買的部分農機設備圖片。劉衍進的父親劉凡強是一位“老農人”,具有豐富的農業種植經驗。劉凡強常年面向社會開展農機設備操作及農業種植等農業技術培訓班。截至目前,劉凡強以“土地”為教科書,吸引、培育新農人近200名,而劉衍進便是在父親的影響下,選擇了農業行業。
“11歲接觸手扶式旋耕機,12歲接觸手扶式收割機,13歲接觸大型收割機、挖機……”劉衍進掰著手指細數著過往的經歷。據劉衍進介紹,自2018年他退役回鄉后,便一直從事農業種植工作,對于他而言,農業是兒時的憧憬,也是長久以來的熱愛。
在劉衍進的微信朋友圈中可以看到,90%的內容的是分享全新農業機具、記錄種糧日常。“年輕人搞農業,就是要讓老把式遇上新技術。”調試著合作社最新購買的精良播種機,劉衍進已經在思考接下來搶種秋糧時,怎么將眼前的“新伙計”運用到廣闊田野當中。
暮色漸濃,最后一車麥粒運走后,劉衍進又轉身走向旋耕機,準備投入下一輪耕作。父親劉凡強提著工具箱走來,兩人借著車燈光仔細調試設備。“芒種前必須完成大豆玉米播種,新機器還得再校準。”父子倆的對話融入初夏的晚風。遠處村莊的燈火次第點亮,映照著這片剛剛豐收的土地,而屬于新一代農人的奮斗故事,正隨著四季輪轉續寫新篇。(易奎西、張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