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至25日,2025高?!癆I+能源”學術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舉行。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六所高校共同發布了“AI+能源”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競賽倡議書,呼吁全國高校共同參與,以賽事為載體,挖掘與培育一大批具有創新思維、善于運用AI技術的學生,為國家的能源綠色轉型與數字化、智能化提供智力支撐,共同推動能源類學科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此次研討會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智慧能源創新學院承辦。聚焦“AI+能源”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工程應用三大核心領域的前沿議題,邀請能源與人工智能領域的院士專家、行業領袖、青年學者和企業代表,圍繞AI賦能能源創新展開深入交流。來自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大學等多所國內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智慧能源創新學院創始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震在大會發言中表示,當前,AI對能源領域的賦能已遠遠超越工具屬性,正在重塑教育、重塑能源研究和能源工程,深刻改變知識供給模式和科研創新范式,進而重塑思維方式與觀念,教育已經進入改變底層邏輯、重塑教育生態,資源共創分享、素質能力重構的智能時代。作為全國首個聚焦智慧能源領域的學院,智慧能源創新學院的使命,就是突破傳統學科邊界,通過學科交叉,產教融合,構建能源學科與其他不同學科交融碰撞的創新生態。
上海交大常務副校長奚立峰談到,聚焦AI+能源的學術前沿、人才培養和產業協同創新,上海交大希望搭建開放共享的學術平臺,期待與各界攜手探索能源科技發展新路徑。
北京大學教授、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主任梅宏作題為《數字化與AI時代的科技創新》的主旨報告。他談到,“數據是科學研究核心驅動力”,當前AI技術雖高效處理海量數據,但需警惕“黑箱化”“幻覺現象”等局限,目前AI技術的本質是概率模型,依賴數據質量與算力。未來應推動連接主義與符號主義結合,讓AI成為輔助人類探索科學的工具,而非替代思考。
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和望利則分析了我國“雙碳”背景下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挑戰。數字化轉型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浙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教授吳飛,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教授王鴻東,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產教融合平臺副主任李慧等都分享了各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改革實踐。
“AI for Energy Education”分會場圍繞人工智能與能源教育的融合展開探討。在"AI for Energy Research & Engineering"分會場,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能源工程領域的前沿應用。研討會期間還舉行了研究生“AI+能源”分論壇。
在“人工智能與教育變革”圓桌討論中,專家們深入探討交流了AI時代的教育變革。專家指出,AI雖然正重塑傳統教學模式的當下,AI仍然無法替代人類在價值判斷、人文關懷和原創思維方面的獨特優勢?!癆I應當作為‘外骨骼’,增強人類能力;AI應該成為人類的望遠鏡,而非替代人類的眼睛”。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教育需要堅守育人本質,在擁抱技術革新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創新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為智能時代培育兼具科技素養與人文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研討會期間,上海交通大學與國家電投集團共同建設的智慧能源校園面向參會嘉賓開放參觀。
原標題:《上海交大、清華等六高校共推能源學科發展,倡議舉行“AI+能源”科創競賽》
欄目主編:樊麗萍
來源:作者:文匯報 姜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