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青賽作品很難走出烏鎮,更有感于在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舞臺綻放的青年戲劇人走出烏鎮后便離開了這個行業,剛剛過去的周末,迎來京滬雙城首演的“蜻蜓計劃”,無疑是為迎來十二周年“本命年”的“烏鎮青賽”續命。
在天橋藝術中心,90分鐘的《蹺蹺板定律》,由韓燕楠菲編劇導演,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將女性對于生育的思考搬上舞臺,戲劇化地展現這一重大人生決定與家庭環境、個人成長和責任承擔的關系。從烏鎮30分鐘的參賽作品,到登上京滬舞臺時的75分鐘抑或90分鐘,“蜻蜓計劃”是由黃磊發起,黃磊、賴聲川、孟京輝共同擔任出品人的戲劇孵化項目。旨在通過投資出品、藝術孵化、演出運營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幫助青年戲劇創作者完成作品“0到1”的市場化進程,逐步搭建起“創作— 演出— 觀眾”的良性戲劇創作生態。
2025年“蜻蜓計劃”包含3部作品,除分別在天橋藝術中心和上海西岸大劇院上演的《蹺蹺板定律》和《41.5》之外,2024年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小鎮獎-最佳戲劇獎”得主,由翟博文編劇導演的《Amy張回到家鄉》也將以升級后的版本先后與上海、北京的觀眾見面。之后更將開啟全國其他城市的演出計劃。
接下來“蜻蜓計劃”將以年為單位,結合一年一度烏鎮戲劇節的周期,從青年競演的作品開始落地,通過資金、制作、宣傳與演出運營的專業支持,讓青年創作者們可以專注于戲劇創作的核心環節,以更成熟完善的作品與觀眾見面。在保障創作獨立性的同時,為青年戲劇人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場化流程,逐步打通藝術節和商業化壁壘。
未來,“蜻蜓計劃”的重點方向并非在于對某部作品的商業開發,而是通過投資出品、藝術孵化、演出運營的方式,為青年戲劇人解決起步階段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在專業團隊的幫助下完成“0到1”的市場化搭建,讓作品以更成熟、更完善的狀態接受觀眾的檢驗,也為中國青年戲劇創作者們提供一個更為可靠的成長空間。
黃磊說,“烏鎮的蚌灣劇場雖小,但青賽的氣氛卻很炸裂,每年烏鎮戲劇節閉幕式,青賽團隊絕對是舞臺上的主角,所以便有人問我們為什么不去孵化這些作品。但我們覺得他們更應該是自由生長的狀態,應該有自己的方向,應該像一陣風那樣刮向四面八方。每當聽說又有人放棄了或者有些人很艱難,我們就在想是不是有一種可能性,用最質樸的方式,讓觀眾看到從烏鎮走出來的青賽能量與光芒。”雖然承認目前觀眾看到的“蜻蜓計劃”的演出狀態還有很多可以修改的空間,“但我們真的很難看到現在這么樸素炙烈的呈現,從30分鐘的小胚胎到今天的90分鐘,這個過程之難其實就是一個從青賽樣態變成青年導演作品的重要過程。”黃磊表示。
同時,2025年“蜻蜓計劃”所有作品的票價將鎖定在全場180元。以開放的姿態歡迎觀眾進入劇場感受青年創作之姿。談及票價,黃磊聯想起自己2000年帶著北電表演系97班為了畢業大戲冒著寒風在三里屯賣票的一幕,有人為了他的一個簽名買票,更有商家看到學生的不易請全體同學進店喝了杯熱茶,讓他記憶至今。在黃磊看來,哪怕一張票只有10塊錢,也是給予青年創作者鼓勵和掌聲最真實的情感。“如果有一天真的沒有人走進劇場,我依然可以上街賣票。”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