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到底是誰,正兒八經(jīng)的史書里還真沒寫。
不過靠著民間傳說和文獻里的蛛絲馬跡,咱們倒是能扒拉出幾位 “候選人”。
最出名的一個,得從大禹治水那會兒說起。
據(jù)說當時陽澄湖一帶有種 “夾人蟲”,不僅鉗子厲害見人就夾,還總在堤壩上打洞搞破壞。
大禹派去治水的督工巴解想出個招兒,挖溝灌滿滾燙的開水,把這些橫行霸道的家伙燙得沒了動靜。
撈上來一看,好家伙!原本青灰色的蟲子外殼變得通紅,還飄出股誘人的香味。
巴解膽子也是真夠大,直接掰開來嘗鮮,結果發(fā)現(xiàn)蟹肉鮮嫩多汁,從此螃蟹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為了紀念他,人們特意給 “解” 字加了個 “蟲” 旁,造出了 “蟹” 字,還封他為 “天下第一食蟹人”。
不過話說回來,這故事在古籍里壓根找不到影子,有學者懷疑,搞不好是后人看著 “蟹” 字的結構現(xiàn)編的。
有意思的是,因為魯迅先生說了句 “第一食蟹者為天下勇敢之最,傳說乃巴解也”。
這下巴解的 “江湖地位” 算是徹底站穩(wěn)了,成了大家心目中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的代名詞。
現(xiàn)在的陽澄湖,還專門修建了巴解園。
雖然巴解的故事基本是傳說,但中國人吃螃蟹的歷史確實夠長。
早在先秦時期,《周禮》里就提到 “青州之蟹胥”,也就是蟹醬,被用來當祭祀貢品。
不過那會兒交通不發(fā)達,螃蟹又不好保存,就算是周天子,也只能吃到用海蟹做成的蟹醬。
到了東漢,《漢武洞冥記》里寫著,善苑國給漢武帝進貢過一只九尺長、百足四螯的大螃蟹,煮出來的蟹殼膠比膠水還黏。
看來那會兒人們不僅認識螃蟹,連吃法都琢磨出不少花樣了。
到了魏晉時期,吃螃蟹直接成了件風雅事兒。東晉名士畢卓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 的瀟灑模樣,讓吃蟹變成了文人雅士的標配。
唐宋時候更不得了,李白、蘇軾這些大詩人都寫詩夸過螃蟹好吃。
蘇軾在湖州當太守時,朋友丁公默送他梭子蟹,他還專門寫了句 “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妥妥的 “螃蟹真愛粉”。
考古發(fā)現(xiàn)更給力,上海青浦崧澤遺址挖出了新石器時代的河蟹殼,說明咱們老祖宗吃螃蟹的歷史,比文字記載的還要早得多!
只不過一開始,螃蟹長得嚇人,大家多半把它做成醬。直到魏晉以后,清蒸、醉蟹這些鮮食吃法才慢慢流行起來。
這么看下來,巴解更像是古人創(chuàng)造的 “美食界精神偶像”,代表著敢為人先的勇氣。
而真實的吃蟹歷史,其實是從沿海勞動人民大膽嘗試開始的,然后才進貢給貴族享用,再被文人帶火,最后成了人人都愛的大眾美食。
再加上魯迅先生這么一 “帶貨”,“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徹底成了鼓勵創(chuàng)新的文化符號。而到底誰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反而不重要,也無法考證了。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