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編輯|t
引言
1937年12月,南京上空炮火轟鳴,第一〇三師奉命死守中山門光華門一線。數日前,他們還在鎮江鏖戰,前腳剛從龍潭撤退,后腳就被日軍圍困城下。
戴之奇臨危受命,率殘部轉戰南京,頂著零下寒風修工事、架電線、埋地雷、封城門。然而,當一紙“全面撤退”令下達,迎接他們的不是有序轉移,而是沒有預案、沒有船只、沒有掩護的混亂逃命。
從鎮江到南京,從中山門到長江岸,每一寸土地上都灑滿了他們的血和影子。他們沒倒在陣地上,卻差點死在水里、亂軍中、人海中。
戴副師長的臨危一頂,不是搶鏡,是救命
1937年12月6日晚,第一〇三師進入鎮江防區,接替第八十七師第二六一旅,由副師長戴之奇統率全師,同時接管第五二二團鎮江要塞的防務。
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命令,戴統籌鎮江防御調動。鎮江地處長江沿岸,是南京的門戶,地勢開闊但高地稀缺,兵力不足,防守困難。
當夜,第一〇三師遭遇日軍第十三師團先頭部隊偷襲。
第六一三團團長羅熠斌在炮火中犧牲,戴之奇立即任命王恕懷代理團長,短時間內完成指揮體系重建。
日軍升起偵察氣球持續觀測陣地,隨后大規?;鹆Ω采w襲來。第六一五團中校李益昌頂替失聯的周相魁,帶領殘兵布防江岸小山頂,迎擊敵軍側翼試探進攻。
次日拂曉,日軍分三路向鎮江要塞壓上。正面打頭陣的為機械化步兵,側翼則有迫擊炮和輕裝游擊隊繞行高資、龍潭鐵道線,從南側包抄。
敵軍正面火力強,機槍掃射持續近兩小時。戴之奇部署第六一八團主力死守北段、第六一五團分兩營扼守西南城門,第六一三團做后備,但兵力已減半,彈藥已不足。
12月8日夜,日軍大部繞至高資鎮,試圖封死通往南京的唯一交通線。南京防區情報不暢,唐生智直到次日凌晨才簽發命令:放棄鎮江,向南京退卻。
上午8時,第一〇三師5000余人通過八橋鎮、大港、諫壁鎮撤至堯化門。
戴之奇依舊帶頭行軍,當日下午四點,全師在紫金山腳下完成集結。此時第一〇三師尚能保持完整建制,是所有退軍中狀態最穩定的一支。
日軍并未停步,傍晚進抵光華門外,南京戰局全面告急。戴之奇下令以最快速度修筑掩體,加固內城工事,指揮通信電纜、地雷埋設、堵城門、設崗哨、分配火力網,每一步均按戰時極限推進。
一夜之間,中山門、太平門一線完成全部防御部署。但“防”不是最終命令,他們終究要走,只是不知道什么時候,也不知道怎么走。
下關不是碼頭,是煉獄
1937年12月14日清晨,戴之奇接到“全軍從下關撤離”的指令。他判斷這是有計劃的撤軍,認為應有掩護部隊維持秩序,應由后勤隊伍組織船只調度。
事實全盤錯誤。當他率殘部趕至下關碼頭,眼前只有逃兵混雜、人群堵塞、槍聲四起的混亂景象。
道路堵死,軍民雜糅,人群蠕動,幾乎無法移動。碼頭上連一艘完整的船都沒有。戴之奇原本計劃組織士兵分批渡江,實地發現根本無從下手。
他帶著十余名士兵在岸邊意外發現一艘半截木排,一半擱在泥灘,一半飄在江水。他們登上木排,卻因不熟水性,被江水沖回碼頭附近。
混亂軍隊誤以為其為叛軍,朝木排開火。戴之奇被迫下令靠岸,岸上潰兵瞬間涌入,將木排壓沉,士兵落水,現場慘叫不斷。
此刻已無指揮,無戰斗,無隊形,僅剩混亂本能與生死邊緣的求生欲望。
戴之奇與李藎萱勉強登岸,卻在人群中被沖散。李藎萱靠百姓幫助,從八卦洲渡江至六合,幾經周折,終于在徐州會合。
其他士兵多數無此幸運,有人扒住枕木,有人抱著門板,有人坐進浴盆,紛紛下水。水溫極低,浪急風高,絕大多數人中途溺亡。
第36師此時早已撤出挹江門,南京外圍防線完全崩塌,碼頭區域成為無序戰場。沒有任何部隊承擔撤退指揮任務,也沒有任何機關承擔人員統計和物資調度。大量彈藥、器械、被裝遺棄于街道,渡口成了棄尸現場。
唯一的秩序是混亂的本身。在這場毫無章法的撤離中,第一〇三師雖然組織嚴密,但也難抵環境崩壞的力量。
他們不是沒有準備,是準備根本無用。戴之奇的指揮能力已至極限,但面對的是一條根本沒有鋪設的退路。
樓空,人散,一路狂奔直至生死界
田興翔和楊季余兩位軍需官兵,負責采買糧草未果,返回時已是師部人去樓空。他們原以為只是一場轉進,沒料到整個指揮體系在一夜之間瓦解。除幾名勤務兵清點行李,所有長官全部撤離,營連之間失去聯系。
兩人無處報到,只得就地加入混亂大潮,向挹江門方向突圍。沿路是亂兵、百姓、被棄車輛與燃燒的街道,槍聲零散,日軍追兵逼近。他們奔至中華路時,前方道路堵死,車輛撞翻,血跡斑斑。人群踩踏、叫喊、哀嚎夾雜一片,毫無退路。
戴之奇此時正試圖召集殘部渡江,但最后一艘渡船剛剛駛離。時間已經是12月14日深夜,江邊只剩風聲和遺棄尸體。無船可渡者,開始用各種可浮工具自行漂江。有些人甚至嘗試游泳橫渡,據后來回憶,約九成死于途中。
夜幕中,槍炮聲和潰兵哀叫交織如修羅場。田興翔和楊季余最終脫離主路,從小巷鉆入民居,暫避一夜。次日清晨,江岸已無退兵蹤跡,僅殘兵敗將和堆積如山的輜重殘骸。
此戰后,第一〇三師能安全脫險的不過百余人。他們不曾在戰場潰散,而是被混亂的“撤退”粉碎。鎮江一戰還能臨危不亂,南京城卻讓他們見識了戰爭的另一面——不是失敗,是崩塌。他們沒被敵人擊垮,是被環境吞噬。
參考文獻:
吳敏文.抗戰名師——黔軍第一〇三師(中)[J].文史天地,2020,(12):77-82.
如是,1937年南京保衛戰,知網
尋途 ,《血灑揚子江:黔軍在南京的撤退,怎一個難字了得!》,2024-12-02 18:37:32 ,網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