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泰,1880—1936,字暢卿。今廣東茂名人。早年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1927年起,追隨蔣介石,成為蔣的首席智囊。1936年,卷入國民黨內部派系爭斗,被中統特務暗殺于漢口,也有說被桂系軍閥暗殺。
謀士楊永泰是蔣介石諸葛亮,一點兒不夸張。他初出茅廬時,便獻策蔣介石“三分天下”,他一道“出師表”,迫使中國工農紅軍大軍長征…
1927年8月,蔣介石首次下野期間,楊永泰蟄居在上海,對“天下大事”看得十分清楚。他看到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尤其是各地軍閥擁兵自重,是國民黨中央政權不能統一全國的癥結。1928年年初,蔣介石重新上臺后,楊永泰遂將自己的“削藩”妙計請熊式輝轉達給蔣,蔣介石聞此召楊永泰見面一談。雙方見面之后,楊永泰當下發表了自己的“出師表”:“蔣總司令,以吾愚見,當今天下,廣西等七軍橫行兩湖,李濟深負隅兩廣,白崇禧收編了唐生智殘部三個軍,稱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如勾結馮、閻,則南京無法立足。好在桂系的俞作柏能拆李宗仁的臺,唐生智也可以收回舊部為辭進逼白崇禧,再用重金收買馮玉祥的大將韓復榘、石友三,則李宗仁、白崇禧的勢力就不難瓦解。如能再收買陳銘樞、陳濟棠,以縛虎之勢,扣留李濟深于廣州,則桂系的一分天下可以變成蔣先生的三分天下。”
楊永泰一席“出師表”策略,使蔣介石心明眼亮。他所犯難的如何處理各地軍閥的問題,被楊永泰數語道破,于是楊永泰入幕,充當了蔣的重要謀士,任職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蔣介石是一個工于心計的人,楊永泰的智慧與他心中所想的一拍即合。
蔣介石首先謀劃第二次北伐以求統一全國。完成北伐任務后,著手實施楊永泰的謀略“削藩”。先是于2月中旬,在北平湯山召開軍事會議。討論整理軍事方案及軍事意見書,提出“編遣”主張,然后在蔣桂戰爭中利用武力進攻和分化收買等手段,打敗桂軍,逼迫桂系主要首領李宗仁等通電下野,再后運用同樣手段瓦解了馮玉祥苦心經營20多年的西北軍。只三年,蔣介石便達到了“削藩”的目的。
蔣介石對付國民黨大小地方軍閥,可謂得心應手,可在對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問題上卻損兵折將,三次“圍剿”都連連敗北。正當蔣介石一籌莫展之際,楊永泰呈上一封“萬言書”。這份“萬言書”寫道:
“吾隨先生出師,細觀江西諸地,漸覺共黨不足為慮。所難之點為共黨與“匪區’民眾結為一家,兩者合手,實為嚴重問題。民眾與共黨合為一家,在吾于地方官吏風氣日下,致使民眾為共黨所利用。在他于共黨諸項方針政策,一富煽動性,二富實效性,較之吾地方官吏更有效力。欲徹底撲滅‘共匪’,必須得用新的謀略。“我之所言新的謀略,意即‘剿共’實行古代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所謂七分政治,在吾,則加強對‘匪區’民眾管理,加強對‘匪區’民眾宣傳,澄清吏治,務使土豪惡霸橫行鄉里者滅絕。對貧窮困苦無靠者,給予救濟,對“匪區’民眾日常生活,經濟生活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樣,漸使“匪區’民眾日益脫離共黨,不為共黨所左右。達此目的,即‘剿共’不愁也。所謂三分軍事,在下大力氣于上述諸務中,然后派重兵對‘匪區’共黨實行嚴厲的“圍剿’,務使除惡務盡,不留后患。同時對投誠者,要給予寬大的出路,實行先生之“剿’撫兼施。”讀罷楊永泰的“萬言書”,蔣介石點頭稱是:楊參議真乃我之管仲、諸葛。前番楊參政一篇“削藩”策,使吾大受其益。今參政“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妙策,我想“剿滅”共黨已為期不遠了。
楊永泰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方針,對蔣介石再度發生了效力,又連續兩次對中央蘇區和中央紅軍實施“圍剿”,在地方統治和蘇區農地乃至新聞宣傳方面組成一個系統網絡,使之運轉起來,全力對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加之中共黨內“左”傾領導錯誤,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退出中央蘇區,開始戰略大轉移。
1936年,楊永泰出任湖北省主席,蔣介石曾對人說:“我生平用人,第一重道德。第二重才具。楊永泰這個人,辦事有相當才具,其他方面就不要求全。”楊永泰的橫死,斷了蔣介石智嚢,使蔣介石以后在政局軍事大戰略布局上,往往破綻百出,顧此失彼,缺乏眼光。到今天,楊永泰死亡,是誰人主使,還是個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