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弗洛二德 編輯: 阿冊
來源: 壹點靈心理
ID: yidianling0
童年缺愛的女孩長大后會有哪些特質呢?
在心理學中,童年時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
特別是早年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會深刻影響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情緒調節和人際關系模式。
如果一個女孩在小時候長期缺乏愛和關心。
那么她在成長過程中, 很可能會形成以下四種心理特質 ,一個賽一個可怕!
圖源:pexels
01
過度付出????????????????????????????????????
害怕別人的好
第一、過度付出,害怕接受別人的好。
童年缺愛的孩子,往往在親密關系中傾向于取悅他人,總是希望通過無條件的付出來換取認可和愛。
他們的潛意識中,會認為自己必須有價值才能被愛。
因此,在友情、被愛或婚姻中,總是默默承擔更多,甚至忽視自己的需求。
當別人對他們好時,他們可能會下意識抗拒。
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甚至會懷疑對方是否有所圖,最終在關系中形成惡性循環。
這種“過度付出”其實是一種創傷性應對機制,是童年情感忽視或情感剝奪后形成的“討好型人格”表現。
心理學上,這屬于“依附障礙”中的焦慮型依附。
他們渴望親密關系,卻又害怕被拒絕或遺棄。
因此不斷地證明自己的“有用性”來換取關系的持續。
然而,這種模式注定是疲憊且失衡的。
因為關系變成了交換,而不是雙向流動。
他們往往缺乏邊界感,對“自我價值”認識模糊,把愛與犧牲劃上等號。
久而久之,不僅耗盡自己,也會讓關系中的另一方產生壓力或愧疚,甚至引發矛盾。
以我曾在壹點靈平臺接觸過的一位來訪者小楠為例:
她是一位小學老師,事業上認真負責,可在感情中總是不自覺地遷就和犧牲。
她談過三段感情,每一次都“把自己掏空”,卻最終被對方說“你太好了,我配不上你”而告終。
經過系統的情感咨詢,我們一起識別了她的“討好行為”背后的深層需求,并運用認知行為療法(CBT)重塑了她對“被愛資格”的認知。
三個月后,她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并真正感受到“我不需要完美,也值得被愛”。
心理療愈的過程,就是一個逐步建立內在安全感的過程。
如果你也陷入類似困擾,不妨添加大表姐微信,我們會為你評估并推薦咨詢師
圖源:壹點靈私密診療室,禁止轉載
02
高度敏感
容易陷入內耗
第二,高度敏感,容易陷入精神內耗。
需要愛的女孩通常對外界環境和他人的情緒變化,極其敏感。
尤其是對負面評價或冷漠的態度特別在意。
她們的成長經歷,讓她們習慣了揣測別人的情緒,以便調整自己的行為以規避沖突。
這種高度的情緒敏感性,會導致她們過度思考,對人際關系充滿不確定感。
甚至在夜晚陷入反復回憶和自責之中,形成嚴重的精神內耗。
這類女孩常常被心理學稱為“高敏感人群”。
這是由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Elaine Aron)提出的概念。
她們的神經系統比常人更容易被激活,對環境刺激、社交反饋、甚至一句無意的語氣變化都極度敏感。
這種特質在某種程度上源于童年的不安全感。
讓她們習慣于“掃描”周圍的情緒,以便及時做出應對,減少潛在的威脅。
但問題是,這種不斷揣測與自我修正的行為模式,會導致她們內心始終處于“過載”狀態。
明明只是一次普通的對話,她們卻可能反復回放每一句話,試圖找出自己是否說錯了什么?是否讓對方不開心?
結果深陷自責和焦慮,久而久之,形成深度精神內耗。
我曾在壹點靈平臺接觸過一個來訪者——25歲的HR女孩小米。
她在職場中非常能干,卻常常因為領導一句語氣略重的話而夜不能寐。
她甚至會為沒及時回復朋友的信息感到內疚不已。
在幾次情緒支持類心理服務中,我們使用了情緒ABC技術,幫助她識別觸發焦慮的“信念”。
例如:“別人不回應就是討厭我”。
通過認知重構訓練,小米逐漸建立了更現實、更寬容的解釋框架,并學習如何在情緒升起時進行情緒調節與自我安撫。
心理學上常說:
“情緒敏感不是錯,但沒有邊界的敏感會變成枷鎖”。
通過專業的心理服務,像小米這樣的女孩也可以學會給自己松綁,把敏感轉化為一種覺察,而非折磨。
她們終將明白:自己的價值,從來不是靠別人的眼神來定義的。
如果你也陷入類似困擾,不妨添加大表姐微信,我們會為你評估并推薦咨詢師
圖源:壹點靈私密診療室,禁止轉載
03
偽裝外向
內在社交恐懼?????????????????
第三,偽裝外向,實際則是社交恐懼。
有些缺愛的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表面活潑的生存策略。
他們在人群中看似熱情開朗,但內心卻始終保持警惕,害怕暴露真實的自己。
他們的社交模式通常是迎合型的,害怕拒絕別人,也害怕自己不夠有趣,不夠優秀。
一旦回到獨處的狀態,就會感到精疲力盡。
因此,他們往往更傾向于選擇獨處,而不是深度社交。
這種“偽裝外向”的模式,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近似概念:社交偽裝。
她們把熱情當作盔甲,把幽默當作掩飾,活成了“人群里的演員”。
在外面笑得越燦爛,心里可能就越沉重。
其實,她們不是外向,只是在表演迎合。
她們不是社交達人,只是不敢被看見真實的脆弱。
一旦聚會結束、燈光熄滅,那些精心維持的人設就會坍塌。
留下的,是深夜獨自吞咽的孤獨和“我是不是哪里不夠好”的反芻。
這類女孩往往有“過度自我審查”傾向,源于童年時期不被接納的經歷。
這讓她們在每一段關系中都小心翼翼,生怕露出“真實的自己”會被討厭、被拋棄。
她們害怕被拒絕,怕說錯話、怕不夠有趣。
于是干脆把社交變成任務,關系變成負擔。
久而久之,她們的精神能量被透支,卻還強撐著一副“我很好”的樣子。
其實她們最該明白的是:
你值得被喜歡,不是因為你有趣,而是因為你是你。
圖源:壹點靈私密診療室,禁止轉載
04
缺乏不安全感
對世界不信任?????????????????
第四,缺乏安全感,對世界充滿不信任。
由于童年時期沒有穩定的情感支持。
這類女孩往往會形成焦慮型依戀或回避型依戀的模式。
他們要么在關系中極度渴望被愛,又時時害怕被拋棄;
要么選擇封閉自己,不輕易信任任何人。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會抱有懷疑態度,難以放松下來,總是害怕最壞的情況發生。
這種長期的不安全感,會影響他們的決策能力,使他們容易焦慮,甚至出現過度防御的傾向。
這種女孩的內心,就像一座常年警報拉響的堡壘——沒有誰真的能靠近,她們也從未真正放松過。
在心理學上,這種深層的不信任感,往往源于早期依戀關系的破裂或缺席。
父母的不穩定、忽視、甚至情感操控,會讓她們在潛意識里默認:
“愛是不可靠的,世界是不安全的。”
于是她們要么死死抓住一段關系、不惜失去自我;
要么干脆躲進厚厚的殼里,拒絕一切情感輸入。
她們愛得太用力,或者干脆不愛。
因為她們不知道“被好好對待”是什么感覺,也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
這種對世界的敵意和懷疑,不是她們選擇的,而是生存本能。
但如果長期陷在這種模式中,她們只會越來越像一個“情感孤島”,看似強大,實則空洞。
真正的療愈,不是偽裝得更好,而是學會在恐懼中一點點重建信任。
她們需要的不是更多道理,而是一次被堅定選擇、被真正接住的經驗。
就像壹點靈客戶的一個經典案例:
她的躁郁情緒,在遇到一個真正愛她的丈夫后,開始瓦解冰消。
弗洛伊德說過:
童年創傷不會自然消失,它會以另一種方式極限釋放。
而我要說:
無論什么創傷,都能被真正愛你的人,一吻消亡。
不過要按照我的脾氣,我一定會這么說:
啥童年創傷,這創那傷的。
我們要學習老一輩人的精神: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我的創傷,我的傷痛,我的過去,都將成為我擁抱世界美好的一部分。
我將感謝我的傷痕,我將親吻心的裂縫,因為:
萬物皆有裂痕,那不過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圖源:壹點靈私密診療室,禁止轉載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