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平臺近期進行的課程中,我們收集了學員問題,并邀請有彌聯(lián)合心理咨詢師進行解答。我們把有些代表性的問答做了提煉歸納和匿名處理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都有所幫助。
Q:提出合理需求前會很猶豫,害怕麻煩別人,提出之后又害怕會被拒絕,結(jié)果真的被拒后感到失落、委屈,這種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該怎么處理?
A:類似場景、感受多次出現(xiàn),或許這是潛意識導演的劇幕。即便你希望有新的劇本,但熟悉的魔鬼,好過陌生的天使。打破困局的前提,是帶著好奇去理解自己何時開始形成了會被如此對待的角色,為何會深陷在合理需求卻會給他人添麻煩或得不到答復的信念中,深刻的停留和體驗這些經(jīng)歷帶給自己的所有情緒感受……我的答案或許和你的期待相悖,因為應對之法在于你有多深入的回歸自己,才會有多大程度擺脫重復劇情的可能。
Q:如何面對童年被嚴重忽視/傷害的母親?明知現(xiàn)在該照顧年老的她,但想起過去就忍不住憤怒,無法好好相處。
A:或許過往的成長經(jīng)歷中,你所遭受的忽視和不公都有著母親諸多的影響。請先允許自己還做不到心平氣和的面對母親。請允許回到內(nèi)心深處,感受憤怒,聆聽憤怒之下帶給你的更多信息……黑夜過去白天自然來臨,那些允許的憤怒會隨著體驗的飽和得到轉(zhuǎn)化,如何面對她或許就不再是困擾你的問題。而回避憤怒,僅僅告訴自己要善待母親,那或許是壓抑下的彈簧,反復內(nèi)耗終會反彈。
Q:當感受到內(nèi)在小孩恐懼不安、蜷縮在角落時,該如何安撫和幫助ta?
A:瑟瑟發(fā)抖的孩子,或許內(nèi)在充滿了恐懼和不安。那一刻,任何理性的言語也許都無法消散孩子內(nèi)心的恐懼和戒備。而有人愿意停留,愿意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守候,哪怕只是安靜的陪伴,這一份接納和善意,對這個孩子或許就是最溫暖的撫慰。當她愿意接受你的靠近,讓你了解到更多她的渴望和需求,那時如何對待更好,我想你會比我更明晰。
Q:為什么我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挫敗/憤怒)特別不耐受,安慰幾句就卡殼?是不是因為童年沒人接納我的情緒,導致我沒學會應對方法?
A:我大致同意你的理解,同時也提出一些我的想法供你參考。我們常說,我們給不出我們沒有的。安慰和理解他人也是如此。如果少有人在我們痛苦無助的時候,給予我們善意和溫暖,當我們要從匱乏的自身體驗中給出時,往往就走樣變味,效果有限。當然我的想法可能會更好奇,為什么你會非常不耐受孩子的負面情緒?那些感受激起了你怎樣的想法和情感?是否這里面還有自己未愈的傷痛。先療愈自己,也許,不僅會形成新的腦回路,還可以育己后更好的育兒。
Q:“你看到的別人才是你的樣子”怎么理解這句話?
A:從精神分析角度簡單來說,這涉及“分裂”和“投射”。想象你是一部放映機,別人是一塊幕布。所有投在別人那里的畫面,都是你這臺放映機自帶的影像。只不過有些你意識不到卻存在的“樣子”,因為內(nèi)在不愿承接而“分裂”出去,“投射”在他人那塊“幕布”上而已。
Q:為什么聽別人說話時容易著急,沒聽完就搶著回答,導致出錯或答不全?如何改變這種溝通習慣?
A:在別人說話時,好像很急,也許你需要在此停留,問問自己,著急的是什么?這種感受是否熟悉?是否每個要回答的瞬間都將你拉回到了一個你無法理解,卻總會惶恐、焦慮的狀態(tài)。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刻在潛意識的印記,會讓我們觸碰類似場景時,草木皆兵,不由自主的混亂時空,做出讓我們不理解的反應。另外,似乎這樣的局面,總會讓你錯失展示自己的可能,減少成功的機會。這里面或許還有更深的潛意識表達。總之,對重復模式的探究,有助于理解或改變自己。
生活中那些來自原生家庭、親密關系或養(yǎng)育孩子的困擾,有時就像心頭的迷霧,越想撥開,越容易深陷其中。
不妨給自己一個放松的空間,讓那些煩憂暫時得以安放;也請允許自己,向一位專業(yè)的咨詢師敞開。走進咨詢室,不是逃避,恰恰是對自我生命最深沉的關照與勇氣。你值得被理解,也值得開啟這段內(nèi)在探索的旅程。
點擊下方圖片,預約一次專業(yè)心理咨詢,邁出滋養(yǎng)內(nèi)心的第一步吧~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