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生物制造CDMO企業Laurus Bio宣布推出名為R3的第三個精密發酵制造工廠。
該公司是全球十大仿制藥企印度 Laurus Labs的子公司,專注于精準發酵和重組技術,擁有超過15年的行業經驗。
新工廠落地印度的生物制造中心 班加羅爾,計劃于2026年第三季度投入 運營,目前發酵產能達500公斤,經過多階段后發酵總產能將能達到200噸,是該 公司最大的商業化生產設施之一。
據悉,該公司主要聚焦食品、營養和生物制藥三大領域。
包括為培養肉公司提供食品級生長因子和培養基補充劑、為生物制藥企業提供生產疫苗、胰島素和再生醫學所需的高純度蛋白,以及傳統CDMO服務,支持客戶從研發到商業化生產的全流程。
另外,三星生物制劑作為全球最大生物藥 CDMO 之一,計劃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擴展疫苗與抗體藥物生產。
將視野聚焦回國內, 近年來已經有多家龍頭CDMO布局合成生物學。
老牌CDMO 加碼合成生物
上月,小分子CDMO龍頭凱萊英就與 行業權威媒體Fierce Biotech聯合發布了
Unlocking the Potentialof Biocatalysis白皮書。
該白皮書涉及合成生物領域中生物催化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生物催化的優勢及挑戰、生物催化在制藥領域的應用,以及凱萊英生物催化能力建設成果等。
據悉,該企業已建立成熟的從分子生物學開始的一站式合成生物服務能力,在2024年報中更有專門的合成生物業務板塊:
報告期內,合成生物技術業務板塊收入同比增長33.22%(是新興業務中增長最快的板塊),接觸新客戶近100家。
據悉,其500L GMP發酵車間和 5,000L GMP車間已于今年一季度正式投入使用,總生產規模大于20,000L,可同時滿足酶、重組蛋白、多肽、生物基小分子等多種生物制品的生產需求。
藥明系的藥明生物也有合成生物學部,致力于打造下一代智能基因合成技術和蛋白質酶工程平臺。
目前在上海奉賢和江蘇無錫有兩個基地,具有自動化高通量篩選實驗平臺,能夠支持進行合成生物學全流程試驗方案。
包括從蛋白理性設計、蛋白進化及蛋白分子屬性優化,到密碼子優化、全基因合成,并支持微生物類(大腸桿菌、酵母,枯草,無細胞表達等)高通量篩選。
藥石科技也基于原有的生物催化部門建立了合成生物學團隊 , 該團隊持續開發小分子化合物的酶工藝路線, 共成功完成了 81 個公斤級以上項目 , 包括 9個百公斤以上項目。
而江蘇省首家合成生物CDMO工廠 — —沃美生物“沃美生物合成學CDMO工廠”項目也已成功簽約落地。
項目定位“耗材工藝工程裝備一體化”的綠色智能工廠,總投資額5億元,建成后預計將實現年產萬噸發酵產能,年承接超過50個CDMO項目,產值5億-10億元人民幣。
合成生物上市龍頭之一川寧生物也在投資者問答中表示計劃通過合成生物學CDMO產業平臺,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合成生物學頭部企業。
合成生物CDMO 是一門好生意嗎?
在產業興起之初的2010年前后,首批平臺型合成生物公司的商業模式其實就接近于C RO,其中又以Ginkgo bioworks和Zymergen的生物鑄造廠(biofoundry)為主流。
這是一種類似于半導體制造工廠的基礎設施,能夠批量生產標準化的生物部件,深圳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鑄造廠之一。
借鑒首批合成生物平臺型企業的困境,我們能推斷出合成生物CDMO或許會面臨的一些挑戰:
其一是對于多數合成生物產品而言,品牌與生產制造才是盈利的關鍵,單純的研發或生產環節的服務,無法解決迫在眉睫的商業化問題。
另一方面,合成生物學產品不像藥品有著完善的專利機制,防止關鍵菌種外泄是一件繁瑣的事。
圖:近年來我國合成生物領域專利快速增長
合成生物“賣水人”的故事能否講通,本質還是看選擇外包究竟能否降低最終產品的成本。
而合成生物產業作為一個高技術壁壘、高增長潛力但伴隨顯著風險的賽道,如今正處在技術突破、政策支持及市場需求三方共振之下,頭部企業和差異化賽道參與者將獲得超額收益。
長期來看,行業仍處于早期階段,未來十年的技術革新與生態協同將決定最終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