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算充上電了,差點耽誤了工作!”在南京建鄴宜悅街的街頭,市民王先生感慨道,“還好有這智慧路燈,讓我在街邊就能及時充上電,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近日,南京在建鄴區上線了一批“多功能智慧路燈”,集手機、電動車充電功能于一體,化身市民應急能量站。這些看似普通的路燈桿,不僅照亮了街巷,更將科技便民融入城市肌理,以“小設施”點亮“大民生”,把市民對便捷生活的期待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城市溫度。
路燈化身街頭便民“能量站”
街道的樹影下,智慧路燈的充電端口成了行人們應急的“能量站”。這些智慧路燈集照明、充電、智慧管理于一體,成為近期南京智慧城市建設的新亮點。手機沒電時,只需掃描燈桿上的二維碼,進入小程序選擇充電時長并支付,就能輕松為手機充電。蓮花新城的居民徐先生深有體會:“半路缺電時,1元錢就能充4-6小時,比回家取充電器省時省力,還比租充電寶便宜很多!”不僅如此,智慧路燈還能為電動車和新能源汽車提供充電服務,通過變壓箱技術改造,路燈在保持照明功能的同時還可輸出適配不同設備的電壓,確保市民充電安全。
南京街頭可以給手機、新能源電車充電的智慧路燈。圖片來源/南京發布
這些細節的背后,是變壓箱技術帶來的設施革新,讓路燈在保持照明本職的同時,還能衍生出適配各種設備的充電場景。目前,南京市累計建成544個多功能路燈能源箱,其中有1896個電動自行車充電樁端口,70個汽車充電樁端口,覆蓋多個城區。建設部門依據街道需求圖譜,將充電網絡精準鋪在商圈、社區等高頻使用區域,讓路邊充電從概念變為可靠選擇,真正做到科技便民與利民。市民對此給出了高度評價,有人感慨:“在掃碼充電寶越來越貴、單車悄悄漲價的當下,這才是真正的小設備、大民生!”有人滿懷期待:“希望汽車充電能快速普及各區,有路燈的地方就有充電,這畫面太美。”智慧路燈折射出南京城市治理理念的進化。當路燈從照明工具轉型為生活服務節點,冰冷的市政設施便有了“溫度”。無論是手機臨時充電的便利還是電動車應急續航的保障,智慧路燈用功能創新架起城市建設與百姓需求的橋梁。
智慧交通盡顯城市人情溫度
智慧路燈的成功折射出南京“以小見大”的治理邏輯。近年來,南京在便民城市建設方面動作不斷,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賦能思路,正從路燈桿延伸至城市交通的“神經末梢”。在交通出行領域,南京公交集團與尚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全國首個 “全場景智聯公交系統”,通過 “碰一碰”就能享受免費WiFi,讓出行更智慧、更便捷。該項目覆蓋全市 5500輛公交車、輪渡碼頭,讓公交成為市民的“信息驛站”。仙林地區開通“動態公交”,沒有傳統公交固定線路的限制,像“網約車”一樣靈活方便,為乘客提供“直接呼叫、一站即達”的個性化出行服務。南京南站上新省內首個“網約車精準車位實時推送”功能,將傳統“人車互找”改為“智慧找車”模式,讓乘客與司機實現“秒對接”。南京充分考慮市民出行的痛點與需求,將科技融入日常交通出行,充分展現細節之處的人文關懷。
“碰一碰”解鎖公交免費WiFi。圖片來源/南京日報
在交通方面,南京公交與順豐速運推出503路“同城快遞線”新模式,以“公交+快遞”模式連接城鄉,讓六合農特產品實現“凌晨采摘、上午寄送、中午上桌”的都市新體驗。這一模式既降低了快遞企業成本,盤活公交公司運力,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讓市民享受更快的配送效率,在電商高速發展的當下,解決了傳統快遞配送“最后一公里”成本高、效率低、交通擁堵等難題。
B15路單循環公交線串聯起江蘇省人民醫院門診樓與清涼山公交站、地鐵站,實現“站臺”到“院內”無縫銜接,為患者節約20分鐘步行時間。B61路微循環公交配備“寶寶巴士”,讓帶娃出行少了奔波之苦。“從地鐵口直達門診樓,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太重要了。”趙女士每周都要帶父親前往醫院復診,自從B15路特殊站臺開通后,他們一家都深刻感受到了民生建設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以前帶著孩子來醫院下車后還要走很久,現在的乘車體驗方便太多了!”這些細微的服務創新,讓交通工具不僅有了速度,更有了觸及人心的溫度。
“小設施”照亮“大民生”
城市的溫度,藏在街頭巷尾的煙火氣里,更浸潤于那些觸手可及的民生設施中。當路燈桿開始“思考”,公交車學會“溝通”,城市的“智慧”便有了民生的溫度。民生是夜幕降臨時路燈照亮歸途的安全感,是手機沒電時街角充電樁帶來的便利,是老幼出行時無障礙設施傳遞的關懷,更是科技滲透進生活肌理后讓每個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的“被看見”與“被尊重”。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路燈桿、充電樁、安防系統,實則是城市治理的“神經末梢”。它們以見縫插針的方式嵌入城市肌理,用精準滴灌的科技賦能,將抽象的民生需求轉化為可感知、可觸及的服務場景,這種“看得見的安全感”,比什么都實在。用 “繡花功夫” 編織民生服務網絡,以技術創新為筆,以人文關懷為墨,在細節處勾勒出溫暖的民生畫卷,在日常點滴中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溫度與精度。
南京網約車專屬候車廳的智慧化的大屏。圖片來源/南京日報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小設施”是民生需求的具象化表達,是城市發展成果最直接的驗收標準,更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鮮活注腳。“過去總覺得‘大民生’是宏大的口號,現在才明白,它就藏在路燈的暖光里,也藏在公交的座椅上。”退休市民陳先生感慨道,“這些觸手可及的便利,就是最實在的民生答卷。”南京的實踐證明,當科技不再追求“高大上”的堆砌,而是聚焦觸手可及的民生需求,就能以小設施撬動大民生,為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城市治理精度的提升,體現在市民“少走一步路、少等一分鐘”的獲得感中。未來,南京將以“繡花功夫”編織更細密的服務網絡,將更多科技元素融入民生場景。讓每個生活于其間的人都能在細節中看見城市的進步,在煙火氣中感受治理的溫度。
文/莊佳威
資料來源:南京發布、南京日報、南京公交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