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火未熄,中東硝煙又起,特朗普重返白宮后揚言要對華"徹底脫鉤"。當西方世界習慣性地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時,他們發現中國人的反應很不一樣——談戰爭的思路跟他們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最近這幾年,華盛頓智庫的報告里,《孫子兵法》的引用率越來越高,歐洲學者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關注度也在上升。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他們開始反思一個問題:為什么西方總是優先考慮"消滅敵人",而中國人更看重"不戰而勝"?為什么《戰爭論》強調"殲滅",《孫子兵法》卻追求"全勝"?
說到底,這反映的是兩套完全不同的戰爭哲學。一套源于農耕文明的統一思維,一套源于海洋文明的擴張邏輯。
這種差別不只體現在具體打法上,而是對戰爭本質的理解根本不同。
為什么西方人現在才看懂中國的戰爭思維?
說起來有點諷刺,《孫子兵法》傳到西方已經250多年了。1772年,法國傳教士錢德明就把它翻譯成法文,書名叫《中國軍事藝術》。
但西方人一直用自己的框架去理解,結果差之千里。
問題出在哪兒?西方人的戰爭經驗告訴他們:打仗就是要徹底摧毀敵人。
從拿破侖戰爭到兩次世界大戰,西方的邏輯一直很直接——通過"主力會戰"擊垮對手,占領對手的土地,然后分配利益。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里寫得很清楚:"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目標就是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
但中國人的思路壓根不一樣。
孫子早在2500年前就說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最高明的不是打贏一百場仗,而是不用打仗就讓敵人服氣。
這種差異其實源于文明底色的不同。
西方長期分裂,各民族國家之間就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
這種思維模式其實有歷史根源——羅馬帝國的邏輯就是:核心地區享受利益,邊緣地區提供資源,不服就打到服為止。這套'中心-邊緣'的帝國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美國霸權體系。
而中國不一樣。
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中華文明的邏輯是'王者無外'——一旦統一,就要一視同仁。
歷朝歷代,中央政府都在往邊疆"輸血",修路架橋,開荒屯田。這不是虧本買賣,而是"合作共贏"的早期實踐。
這種治理理念也體現在軍事思想上。瑞士漢學家勝雅律就感嘆過:"《戰爭論》強調武力、野蠻、血腥,而《孫子》倡導文明、和平、不流血,境界高太多了。"
為啥西方人現在才開始琢磨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發現光靠打仗解決不了問題。
就拿阿富汗來說,美國用《戰爭論》那套思維,先是狂轟濫炸推翻塔利班,以為這樣就能大功告成。
結果呢?打了20年,花了2萬億美元,最后還是灰溜溜地撤軍,塔利班重新掌權。問題出在哪?他們只考慮了如何“殲滅”敵人,而沒想過如何“全勝”。
這種戰爭觀念的差異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深刻的歷史根源。
最典型的就是兩次世界大戰——西方人和中國人對同一場戰爭的理解,簡直是兩個世界。
兩次世界大戰:西方人的"家庭糾紛"vs中國人的"生死存亡"
西方人對世界大戰的理解,說白了就是"內斗"。
兩次大戰本質上都是西方國家為了重新分配全球利益而打起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作為后起之秀,發現殖民地都被英法瓜分完了,自己只能跟著喝湯。憋屈啊!于是挑起戰端,要重新洗牌。
有意思的是,當時歐洲主要國家的君主都有血緣關系——英國國王、德國皇帝、俄國沙皇都是表兄弟。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一場"豪門恩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差不多。
德國被《凡爾賽條約》壓得喘不過氣,希特勒上臺后要報仇雪恨,日本搞"大東亞共榮圈",說穿了就是想在亞洲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經濟體系。
關鍵是,西方人打完仗還能和好。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戰后雖然被狠狠收拾了一頓,但沒過多久又重新融入西方大家庭,現在還是歐盟的"老大"。
為啥?因為大家都是"基督教文明圈"的,骨子里是"自己人"。
但中國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近代以來,中國面對的不是"內斗",而是整個西方世界的聯合入侵。
從英法聯軍到八國聯軍,從鴉片戰爭到《南京條約》,中國人真真切切體驗過什么叫"亡國滅種"的危險。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派了14萬勞工到歐洲,在槍林彈雨中挖戰壕、修工事,死傷無數。
結果呢?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直接把山東的權益轉給了日本。這就是現實——你拼死拼活幫忙,人家轉頭就把你賣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如此。
中國抗戰14年,傷亡3500萬人,拖住了日軍主力,但西方人的敘事里,中國依然是"配角"。他們把大戰起點定在1939年德軍閃擊波蘭,完全無視中國從1931年就開始的反法西斯斗爭。
美軍飛虎隊前隊長韋恩·約翰遜有一句很客觀的話:"如果沒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也就不會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但話說回來,有幾個西方人真正認同這個觀點?
更重要的是,慘痛的歷史告訴中國人一個道理:跟西方打仗,輸了可不只是賠錢割地那么簡單,而是整個文明的覆滅。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中華文明跟西方文明在根子上就不一樣。
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信奉“上帝與撒旦對立”的二元思維,在他們眼里,不同的文明之間只有一個能存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所以在中國人看來,世界大戰絕不是簡單的國家間沖突,而是關乎民族存亡的生死較量,沒有半點妥協余地。這種深入骨髓的憂患意識,西方人一點也理解不了。
"全勝"思維vs"殲滅"邏輯:兩種戰爭藝術的根本分歧
《孫子兵法》的核心是"全勝":"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最好的結果是完整接受,其次才是打爛重建。
《戰爭論》走的是另一條路。克勞塞維茨的邏輯很直接:通過徹底的軍事勝利摧毀對手,讓敵人再也爬不起來。
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說到底還是文明基因不同。
中國是大一統的農耕文明,戰爭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治理。既然最終要管理這片土地和人民,當然希望接手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不是一片廢墟。所以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不是軟弱,而是最高級的智慧。
西方的海洋文明不一樣。歐洲長期分裂,民族國家林立,戰爭往往帶有"零和博弈"的色彩。要么你死,要么我死,中間狀態很少。在這種環境下,徹底消滅敵人確實是最保險的選擇。
這種差異說到底源于文明基因的不同。中國是大一統的農耕文明,戰爭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治理。既然最終要管理這片土地和人民,當然希望接手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不是一片廢墟。所以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不是軟弱,而是最高級的智慧。
西方的海洋文明不一樣。歐洲長期分裂,民族國家林立,戰爭往往帶有"零和博弈"的色彩。要么你死,要么我死,中間狀態很少。在這種環境下,徹底消滅敵人確實是最保險的選擇。
時代在變,戰爭形態也在變。這讓西方人不得不重新審視一些問題。
現代復雜沖突凸顯東方智慧的價值
2025年的今天,世界面臨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國對決,而是更加復雜的較量。
經濟制裁、信息戰、網絡攻擊、代理人沖突……這些"不見硝煙的戰爭"讓西方人發現,純粹的軍事思維已經不夠用了。
俄烏沖突就是個典型例子。
俄羅斯的"閃電戰"計劃破產后,雙方都在尋找"不戰而勝"的辦法:俄羅斯試圖通過切斷能源供應讓歐洲屈服,烏克蘭則通過國際輿論戰爭取更多支持。
這種打法,其實《孫子兵法》里早就有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更有意思。
貿易戰、科技戰、外交博弈,各種手段輪番上陣,但雙方都很克制,避免直接軍事沖突。這不就是"斗而不破"的現代版本嗎?
最近幾年,西方智庫引用《孫子兵法》的次數明顯增加。不是因為流行,而是因為他們發現傳統理論解釋不了中國的行為邏輯。
中國人的思路跟他們想的不一樣——不是要當老大,而是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這種思維讓西方人很不適應。他們習慣了'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但中國人玩的是“戰略相持”——既不主動挑事,也不怕事上門。
中國人早就習慣了這種"亦敵亦友"的復雜狀態,但西方人直到現在才開始琢磨這里面的門道。
不過,這些還只是戰略層面的差異。
個人vs集體:兩種文明的不同動員能力
更根本的差異在于,兩邊對戰爭參與度的認知完全不同。
在西方的個人主義文化里,戰爭往往被視為政府和軍人的事兒,普通民眾的態度比較超脫。
即便戰敗了,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也有限。這是他們文化基因里的東西——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國家只是提供服務的機構。
而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觀念就完全不一樣了。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些古訓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心里。一旦國家有難,從南到北,從老到少,都會義無反顧地站出來。
這種差異在抗日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面對日軍的殘酷侵略,中國人展現出了西方人永遠無法理解的民族凝聚力。
農民放下鋤頭拿起槍,學生走出課堂上戰場,商人傾家蕩產支援前線。這不是政府動員的結果,而是發自內心的家國情懷。
反觀西方,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英國人也保持著某種"紳士風度"。當然,這沒什么不好,但確實反映了不同文明對待生存危機的態度差異。
今天這種差異依然存在。
新冠疫情期間,中國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一盤棋;西方國家各自為政,甚至為了疫苗和口罩吵得不可開交。這不是制度問題,而是文化基因的差異。
結語
說到底,、中國人從來不是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不打仗而準備打仗。
2500年前孫子就說過的"能戰方能止戰",西方人直到現在才開始品出味道來。
當全世界都在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中國人的邏輯很簡單:最好的勝利就是不用打仗的勝利。這不是怯懦,而是智慧。
畢竟,真正的強者從來不需要通過毀滅別人來證明自己。
但這不意味著中國人害怕戰爭。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深知戰爭的代價,中國人才更加珍惜和平。
一旦和平不可得,中國人也會毫不猶豫地拿起武器。不過,那時候的目標不是征服世界,而是保衛家園。
也許,這就是為什么西方人最近開始重新審視東方智慧的原因。
在一個越來越復雜的世界里,簡單粗暴的"零和思維"已經不夠用了,是時候學學"合作共贏"的藝術了。
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舊的游戲規則正在被重新審視。
中國人的耐心和智慧,或許正是這個時代最需要、最可貴的品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