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的科考,是整個北宋歷史上競爭最大的一次科考。因為此次科考人才輩出、大咖云集,后世稱其為龍虎榜、千年進士第一榜。
先粗略說下這屆考生中的牛人,蘇軾、蘇轍、曾鞏,這個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三;程顥、程頤,著名的北宋二程、理學家;包括曾布、呂惠卿等在內的一大堆宰相;說出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思想家張載等。
唐宋八大家
接著說說,這屆科考的考官: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第一伯樂;梅堯臣,“宋詩開山祖師”;王珪,當了16年的宰相的“曾經的榜眼”等。
不得不說,蘇洵帶著兒子蘇軾、蘇轍奔赴的這場“高考”,當真是一場“龍虎斗”。
參加這場最牛高考時,蘇軾21歲,蘇轍19歲,兩人都屬于這群考生里的年輕人代表。要知道,與他們一同參加考試的曾鞏,當時年已經39歲了,他只比蘇軾的父親蘇洵小9歲。
后世傳說蘇軾在這場“龍虎斗”科考當中考了第二名,這是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真相是,蘇軾在這場科考中的表現雖有可圈可點之處,但他在一眾“龍虎”中的排名僅僅為中下水平。
那么,蘇軾既然并非第二名,為何會有“蘇軾排名第二”的謠言傳出呢?答案與他的弟弟蘇轍有關。
原來,蘇軾離世后,為他寫墓志銘的正是他的弟弟蘇轍。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特地提到了科舉這段,他是這么寫的:
“嘉祐二年,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疾時文之詭異,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時與其事,得公《論刑賞》,以示文忠。文忠驚喜,以為異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為,子固,文忠門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
墓志銘中的這段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蘇軾去參加科舉時,所寫的《論刑賞》一文得到了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可因歐陽修誤以為這篇文章是自己弟子曾鞏所作,怕別人以為自己偏袒自己學生,于是就把這篇文章降為第二。蘇軾的科考文《春秋》得了第一,殿試中得了乙科。”
后世正是因為這段墓志銘中有“第二”“乙科”字樣,所以誤以為蘇軾在嘉祐二年的科考當中得了第二名。實際上,這是天大的誤會,而且,這個誤會頗有點兒像是蘇轍有意為之的結果。
為什么說他“有意為之”呢?因為,蘇轍在墓志銘中,明顯是挑好的說,他只說蘇轍的《論刑賞》得了第二,可并未說明:北宋的省試中有四場,其《論刑賞》一文的確得了第二,但這個第二,僅僅是其中的一場考試成績。
北宋的省試的最終成績,是按照四場考試總成績來計算,所以,總成績的排名才是最終成績。
真實的蘇軾在嘉祐二年的省試中,第一場,策,成績并未有記錄;第二場,論,其文章為《論刑賞》排名第二;第三場詩賦,成績為不及格;第四場貼經、墨義,排名第一。
這就相當于我們現代四門考試,語數外和政治,蘇軾語數成績排名第一第二,可外語不及格,政治成績未記錄。通常,四門考試,有一門不及格,能通過就算阿彌陀佛了。所以,四場考試有一門不及格的蘇軾,能考中,就已經不得了,他的總名次絕對排不到第二。
蘇轍在墓志銘中,只記錄哥哥蘇軾省試中考得好的兩場,而只字不提他考不及格的那場,這多少是為了掩飾哥哥“偏科”的事實。對于那么愛哥哥,且一輩子一直在不斷撈哥哥的蘇轍而言,這事辦得非常“蘇轍”。他要不這么干,倒還就不像他蘇轍了。
而且,蘇轍墓志銘中說:歐陽修是為了怕別人說自己偏袒自己學生,繼而誤將蘇軾的文章放在了第二,這段敘述也有問題。
歐陽修素來以“不拘一格降人才”著稱,他惜才是出了名的。他將蘇軾的《論刑賞》定為第二,純粹是因為惜才,想幫蘇軾一把。根據《石林燕語》記載:
“蘇子瞻自在場屋,筆力豪騁,不能屈折于作賦。省試時,歐陽文忠公銳意欲革文弊,初未之識。梅圣俞作考官,得其《刑賞忠厚之至論》,以為似《孟子》。然中引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事不見所據,亟以示文忠,大喜。往取其賦,則已為他考官所落矣,即擢第二。”
這段話詳細記載:考官梅圣俞對蘇軾在《論刑罰》的用典有疑惑: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一時不清楚出處,于是問歐陽修。歐陽修看了文后,大喜,覺得蘇軾是人才,但他也不知道蘇軾的典故出自何處。因為非常欣賞蘇軾之才學,起了惜才之心,在知道他的詩賦不及格后,因為怕他考不上進士,就直接將《論刑罰》這篇文定為了第二名。
歐陽修后來問了蘇軾后,才知道:這篇文章里的那處典故,壓根兒就是蘇軾瞎編的。這是后話。
所以,真相是:蘇軾是因為歐陽修惜才,才破格被錄取。若沒有歐陽修,嘉祐二年,二蘇極有可能無法同時中進士,而創造一段科考佳話。然而,歐陽修拉蘇軾一把也是情理之中,歐陽修一直主張改革科考,他反對北宋前期以詩賦取士的考試標準,而主張重策、論、義。
然而,即便有了歐陽修的“不拘一格”的加持,蘇軾在省試中的排名依舊并不理想,他的名次排到了第200多名,在388名進士中排名屬于中下。
蘇轍墓志銘中寫到的“殿試乙科”是事實,后世將這個“甲乙丙丁”中“乙”誤解為第二,倒也正常。這與現代人不懂古代科考的等級劃分有關。
北宋的科考,進士分為甲科和乙科,而不是后來的三甲劃分。這里的甲科一共有三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這一屆甲科的一二三名分別是章衡,竇卞,和羅愷。
而乙科則人數相對較多,被賜“進士出身”。不論甲等還是乙等都算中進士。所以,這里的“乙等”,并非第二,而是第二等。
然而,蘇軾的這次“高考”雖然不甚理想,但他在四年后的“高考”中,卻取得了極好的成績。這場考試,在古代被稱為博學鴻詞科考試。
原來,蘇軾、蘇轍兩兄弟高中的當年,他們的母親就突然地辭世了。古代講究以孝治國,所以,當時的人都得為父母守孝。蘇軾兄弟中了進士后,也不能直接做官,而必須回到老家去守孝。
因為母親去世得非常不是時候,蘇軾兄弟沒法參加當年的應屆生工作分配。
但人都說“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三年守孝期滿后,蘇軾、蘇轍兄弟參加了由皇帝直接招聘的特殊高考,簡稱特招。
他們參加的這種名叫博學鴻詞科的考試,又叫制科考試,難度非常大不說,而且考前還得由兩位大臣推薦。蘇軾的兩位保人是歐陽修和楊畋。
這次考試中,蟄伏了整整三年的蘇軾不僅考中了制科第三等,相當于狀元,還創造了一個空前的記錄:他是宋朝有史以來僅有的兩位制科考上三等的人,另外一位是吳育。
這次考試中,蘇轍也考出了不錯的成績,他取得了第四等,相當于榜眼和探花。
蘇軾、蘇轍兩兄弟再度通過考試大放異彩,宋仁宗曾在看了他們的試卷后高興地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蘇軾、蘇轍正是在這次“特殊高考”后,真正走上了仕途。考試結束后,蘇軾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今陜西鳳翔)判官,蘇轍也跟著進入了官場,并一路起起落落,最終做到了宰相。
以上,就是蘇軾高考的真相。下期,我們將討論蘇軾“奇異”的養生之道,敬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