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突發:張峰被查引爆襄汾政壇
5月26日,山西省紀委監委網站發布消息:襄汾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峰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臨汾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戲劇性細節:就在被查前一周(5月18日),張峰還以開發區“一把手”身份高調參加遼寧省浙江商會招商活動,大談開發區發展藍圖。其“上午談項目、下午被帶走”的劇情,凸顯反腐行動迅疾精準。
關鍵時間點:此次通報恰逢中央第二巡視組巡視山西期間(2025年4月8日-6月23日) ,釋放出巡視利劍直插基層的強烈信號。
二
起底張峰:從“人大監督者”到“開發區操盤手”
1. 仕途軌跡
基層起步:1968年9月生,中央黨校大學學歷,早年深耕襄汾縣政壇,曾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爭議晉升:2021年11月臨汾市委組織部公示其擬任省級開發區正職時,坊間對其“跨界掌舵經濟主戰場”的能力存疑,但仍于次月正式上任 。
2. 權力擴張
作為省級開發區“雙料主官”(黨工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張峰集規劃審批、土地出讓、財政支配等核心權力于一身。襄汾開發區自2019年成立以來,累計投資超80億元建設路網、產業園等項目 ,而張峰涉嫌在以下領域牟利:
土地腐敗:開發區推行“標準地”改革期間(2025年2月),曾快速收儲2665畝土地 ,其突擊操作被指暗藏利益輸送;
工程尋租:總長69.6公里、投資50億元的主干路網工程由開發區建投公司承建 ,招標環節或存貓膩;
政商勾連:被查前頻繁接觸企業,如山西十方澤科技創新產業園等入駐企業 ,或涉及違規讓利。
三
巡視組山西行動:從“打虎”到“拍蠅”的深層邏輯
1. 高層震懾
此案發生在中央巡視組進駐山西的第48天,此前已有省長金湘軍被“秒殺”(巡視組進駐4天即落馬) ,形成“省地聯動反腐”格局。
巡視重點直指“一把手”權力運行,明確要求盯住“開發區等經濟主戰場” 。
2. 制度性反思
開發區治理困局:作為“經濟特區”,開發區管委會常被賦予“超常規”權限(如區域環評豁免、土地預審簡化等) ,但監督機制滯后易致“權力任性”。
改革悖論:張峰曾力推“變管理為經營”理念 ,卻將“經營”異化為個人尋租工具,暴露開發區從“改革試驗田”滑向“腐敗重災區”的風險。
四
啟示錄:開發區反腐亟需“三把手術刀”
1. 權力制衡
推廣“黨政分設”模式,打破書記、主任“一肩挑”的權力壟斷(張峰案即為典型) 。
探索“開發區紀檢監察派駐直管”,破解“同級監督軟”難題。
2. 陽光防腐
強制公開土地出讓、工程招投標、獎補政策等關鍵數據,建立“開發區權力清單2.0版”。
借鑒深圳前海經驗,試點“開發區大數據審計平臺”。
3. 用人導向
警惕“唯GDP論英雄”的干部選拔傾向,張峰曾被破格提拔主政開發區,暴露“帶病上崗”隱患 。
強化專業門檻,建立“開發區干部任職資格認證體系”。
結語
張峰案撕開了開發區腐敗生態的冰山一角,而中央巡視組的持續發力(當前受理信訪截止至6月23日 ),預示著山西政壇將迎來更劇烈震蕩。當“發展高地”淪為“腐敗洼地”,唯有以制度重構筑牢防線,方能讓開發區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引擎”而非“病灶。
(本文綜合自山西省紀委監委官網、臨汾日報等權威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