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六十七回寫到,薛蟠到浙江、安徽、蘇州轉(zhuǎn)了一大圈,帶回一箱蘇州虎丘的扇子、泥人等風物,分送給賈府諸人。黛玉看見家鄉(xiāng)之物,反自觸物傷情,想起父母雙亡,又無兄弟,寄居親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給我?guī)┩廖铮俊?/p>
虎丘山,位于蘇州古城西北角,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千百年來,人們慕名前往虎丘,留下了行行屐痕、篇篇詩文。這里既有白虎化精、劍池藏鋒的古老傳說,也有千人石上昆腔繞梁的人文勝景,更孕育著沉浸式非遺體驗、四季特色園事集等文旅新業(yè)態(tài)。
當歷史文脈與當代創(chuàng)意在此交融,虎丘正以“三絕九宜”的天然畫卷為紙,以吳地千年文明為墨,讓承載著歷史人文的“文化客廳”煥發(fā)出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2024虎丘曲會上,昆曲藝術(shù)家們在千人石、巢云廊、塔影園等景點演繹昆曲的千年古韻。 管鈺楠 攝 視覺江蘇網(wǎng)供圖
山藏春秋事:
三絕九宜間的人文密碼
步入虎丘山門,青松夾道,白居易筆下“路入青松影,門臨白月波”的幽謐意境便撲面而來。沿石徑而上,憨憨泉的清冽映著千年光陰,陸羽曾贊其為“天下第三泉”,泉水泠泠如訴,與山間鳥鳴相和,恍若米芾題刻“風壑云泉”中流動的詩意。
說到“虎丘”一名的來歷,有兩種主要的看法。
東漢《越絕書》記載:“千萬人筑治之。取土臨湖口,筑三日而白虎居上,故號為虎丘。”即傳說春秋時吳王闔閭死后葬在山上,三天后精氣化為一只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也有說“丘如蹲虎,因以為名”,虎丘山門是虎頭,門前雙井是虎眼,兩邊的風墻是虎耳,進門的山路是虎脊,虎丘塔是虎尾,酷似一只老虎。
虎丘雖山高僅30多米,卻以“吳中第一名勝”之姿,將自然之靈秀與人文之深邃融為一體。
北宋書學(xué)理論家朱長文在《蒲章諸公唱和詩題辭》中稱“虎丘之景,蓋有三絕”,山勢之奇為第一絕,遠眺之妙為第二絕,劍池之境為第三絕。明代李流芳則在《江南臥游冊題詞》中道出虎丘的特色,即“九宜”: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
虎丘“三絕九宜”之勝中最為著名的當數(shù)劍池。劍池兩壁,刀劈斧鑿,氣勢非凡。相傳,夫差為紀念父親吳王闔閭,舉國之力在虎丘為其修建了一座水下陵墓,并搜羅四海,將3000多把名劍一同葬入墓中,其中不乏湛盧、魚腸等蓋世名劍,后人因此稱闔閭墓為劍池。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中此語,用以形容蘇州虎丘,貼切無比。”蘇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楊旭輝認為,虎丘之所以能名聲顯赫,秀麗的自然景觀自不可忽略,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得益于此山豐厚歷史文化遺存的積淀。“劍池白虎”“生公說法”的傳說、吳王闔閭的遺跡、顏真卿的書法題字、蘇東坡的吟詠題詩等歷史人文內(nèi)涵,才是真正讓虎丘蜚聲海內(nèi)外的主要原因。
曲動姑蘇夜:
中秋盛會里的千年回響
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蘇州民間集會的重要場所,在這里,各種文化活動層出不窮。其中,虎丘曲會不僅是虎丘最盛大的節(jié)日,也是蘇州歷史上規(guī)模宏大的民間曲藝集會。
自明代起,每逢中秋,文人雅士、曲友百姓就會傾城而出,云集虎丘山,以曲會友、競技獻藝,形成“千人石上聽曲”的奇觀。
“虎丘山腳下是蘇州人雅集的勝地,從唐代開始發(fā)展到明代形成氣候。”楊旭輝說,“為什么是明代?因為昆曲在明清之際盛行,虎丘雅集也在這時成為蘇州市民合唱昆曲的天然大舞臺。”
明代文人袁宏道在《虎丘記》中記載了中秋節(jié)蘇州百姓夜游虎丘的盛況:“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在袁宏道的描寫中,每到中秋節(jié)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游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shù)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虎丘曲會一般要從初夜延續(xù)到三更天。夜幕初降時,“唱者千百,聲若聚蚊”,參與者不分專業(yè)與業(yè)余,共同演繹昆曲名段。明代文人張岱在《陶庵夢憶·虎丘中秋夜》中形容此時“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喧囂中難辨優(yōu)劣。明代詩人沈明臣則用“千人坐滿千人坐,千頃云浮千頃煙”形容千余民眾竟夜在音樂伴奏下歡唱的勝景。至深夜游人散去,僅余三四位頂尖曲家競技。最終勝者獨坐千人石上,無伴奏清唱,“聲出如絲,裂石穿云”“每度一字,幾盡一刻”。張岱記載此時“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jié),惟有點頭”,生怕打擾到曼妙的歌聲。
勝景、人文與游人相合,構(gòu)成了虎丘的獨特風景線。作家余秋雨在《昆曲·中國傳統(tǒng)戲劇學(xué)的最高范型》中對虎丘曲會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世界劇戲史上很難再找到虎丘山曲會這樣規(guī)模宏大而又歷時久遠的劇藝活動了”。張岱在論及四時城市人文景觀時,將揚州清明、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并稱。
虎丘景區(qū)花朝節(jié)“十二花神巡游”吸引游客一路賞非遺、看花鏡、觀花市。 管鈺楠 攝 視覺江蘇網(wǎng)供圖
市聚江南韻:
文旅融合中的創(chuàng)新表達
清代地方風土小志《桐橋倚棹錄》記載,舊時,虎丘“有市有會。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為‘三節(jié)會’,春為牡丹市,秋為木樨市,夏為乘涼市”。
如今的虎丘,特色園事活動貫穿四季,秋冬兩季的廟會與春夏兩季的花會相呼應(yīng),每年都有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項目和新穎的特色亮點。
“十二花神”手提花燈,衣袂飄飄,似跨越千年從畫卷中走來,從西溪環(huán)翠巡游至塔院,步入花神殿進行祭祀祈福儀式……今年“五一”期間,虎丘景區(qū)以花為媒,為市民游客解鎖假日浪漫。除了賞美景、嘗美食,游客還可偶遇干將莫邪、唐伯虎秋香、花神貨郎等歷史人物NPC,參與“賞紅護花”“簪花點妝”等沉浸式體驗。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5月2日,虎丘景區(qū)接待游客6.74萬人次,單日游客量破紀錄。
近日,蘇州虎丘景區(qū)舉行的端午節(jié)特色活動預(yù)演彩排,引得不少游客駐足觀賞。端午節(jié)期間,這里將上演沉浸式吳歌音樂劇《新唐伯虎點秋香》。音樂劇由蘇州市錫劇團、蘇州市蘇劇團、蘇州昆劇院三大專業(yè)戲曲院團演員聯(lián)袂主演,以明代才子唐伯虎的經(jīng)典故事為藍本,融入現(xiàn)代互動元素,打造集文化體驗、趣味互動與非遺展示于一體的文旅新場景,為游客開啟一場“奇妙”的江南文化之旅。
還原傳統(tǒng)市集盛景,營造主題消費場景,從而帶動客流,是虎丘發(fā)展的重點。繼春日花朝市集之后,在塔影橋區(qū)域,富有特色的江南水上市集也將亮相,竹筏上滿載荷花蓮蓬、新鮮瓜果、夏日飲品、時令小吃等。游客不僅可以打卡拍照,還可以預(yù)約上竹筏、逛市集,近距離體驗初夏的涼意。
“當前虎丘片區(qū)資源和產(chǎn)業(yè)互動態(tài)勢良好,以景區(qū)為核心的集聚發(fā)展未來可期。”虎丘景區(qū)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虎丘將統(tǒng)籌旅游交通、特色活動、服務(wù)配套等,繼續(xù)推動與虎丘濕地公園、楓橋景區(qū)、山塘街區(qū)的聯(lián)動發(fā)展,整合串聯(lián)留園、寒山寺等旅游資源,推出更豐富的線路,形成資源和市場共享,打造滿足不同游賞需求的一站式旅游休閑目的地。
(江南時報記者 錢海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