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賴清德執政臺灣當局之后,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斗爭愈發激烈,進入白熱化狀態。比如,國民黨組織了數十萬人參加的“4.26”大游行,朱立倫、馬英九等親自參加,并發表慷慨激昂的“反賴清德”檄文。
國民黨與民進黨近年來的黨爭日趨激烈,雙方圍繞政策、民意代表席位及輿論主導權展開全方位對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民黨對民進黨執政能力的全面否定。
諸多的國民黨大佬指控賴清德當局“無能”與“賣臺”。比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今年5月率車隊赴民進黨中央黨部抗議,痛批賴清德執政一年是“臺灣大不幸之年”,指責其經濟政策“完全無能”、對外“跪舔送”,并定性賴清德為“賣臺的領導人”。此前,朱立倫還將賴清德比作“希特勒”,引發民進黨強烈反彈,促使藍綠展開輿論攻防戰。
同時,國民黨還痛批民進黨在兩岸與國際事務方面處理失當。狠批賴清德執政導致“兩岸最對立、對國際最無能”,抨擊其當局專注內斗、濫用司法手段打壓異己,喪失公平正義等等。
二是國民黨指責民進黨進行政治操弄,通過發起大規模罷免在野黨民意代表,試圖削弱監督力量,“封殺在野聲音”,“破壞民主制衡機制”等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臺島上的所謂“立法機構”暴力沖突就變成了常態化的狀況。比如,2024年12月,民進黨為阻止國民黨提出的“選罷法”等修正案,深夜突襲占領立法機構主席臺,引發雙方大規模斗毆。
三是在輿論戰與政黨形象方面,兩黨相互斥責。國民黨通過將賴清德類比為“希特勒”、指控民進黨“當家做賊”等言論,強化對民進黨權威的否定性敘事。并通過動員基層示威和輿論施壓等方式,頻繁組織街頭抗議活動。比如2025年5月動員16輛“叭賴”車隊掃街造勢,通過按喇叭、游行等方式制造輿論壓力,塑造民進黨“失德無能”的公共形象。
如此等等,數不勝數。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斗爭,其實都是兩黨爭奪執政地位的斗爭,也是私利的斗爭,絕不是為了中華民族利益和復興的斗爭。
對于國民黨而言,本質在于競選失敗、長期失去“執政權”的不滿。而對于民進黨而言,則是設法穩固其“執政臺灣地位”,并不斷推動“漸進式臺獨”。
我們一定要看清一個現實:國民黨內的主流聲音里,就沒有“兩岸統一”的內容。明確主張兩岸統一的洪秀柱,卻被國民黨竭力打壓,已經被邊緣化。
事實上,國民黨過去的“不獨不統不武”立場,本質上就是“不統”。“不獨”,是因為不敢。“不武”,是知道那是“雞蛋碰石頭”。因此,這其實是“暗獨”和“拖統”的表現,好比滑泥鰍一樣,比民進黨推動“臺獨”還難對付。
我個人認為,兩岸統一,不能寄希望于國民黨來推動。更不能寄希望于臺灣民眾來推動,因為民調結果顯示,臺島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眾,不支持兩岸統一。
因此,只有我們下定決心,盡早實現兩岸統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