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觀察中南半島的地圖時,會發現越南的國土呈現“S”型的狹長形狀。在這樣缺乏戰略縱深的土地上,首都河內市距離中國邊境僅150公里。要知道首都選址通常是國家安全的首要考量,其他東南亞國家首都選址也是采用“內陸避險”模式,但是越南卻反其道而行之,河內市不僅距離邊境較近,而且處于平原易攻之地、沒有較大的山川作為自然屏障,這背后其實是地理現實對政治決策的無聲操控。
河內市是一座怎樣的城市?越南執意將首都建在中越邊境附近究竟有何考量?
河內:“前線”至“樞紐”的轉變
越南是一個東南亞國家,地處中南半島東部。東側與南側瀕臨南海,與中國、老撾、柬埔寨接壤。南北最長約1640公里,東西最窄處僅50公里,國土總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
河內市作為越南的首都,位于越南北部的紅河三角洲中心。紅河與急流江交匯貫穿市區,距紅河出海口約100公里。形成沖積平原核心區與密集的河流網絡,為農作物的種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河內市距中越邊境僅150公里,戰略位置緊鄰中國廣西,憑借其區位優勢成為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通過河內-諒山高速公路、同登口岸等基礎設施,深度參與中越跨境產業鏈。地緣臨近帶來的物流與成本優勢顯著,中越邊境貿易額占越南外貿總額的20%以上,完成了從“前線”到“樞紐”的轉變。
可是首都的選址是國家安全的首要考量,比如哈薩克斯坦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至阿斯塔納、緬甸將首都從仰光遷至內比都,皆是出于對安全因素的考量。但是越南卻堅持邊境定都,這是為什么呢?
北方建都的千年根基與戰略安全
越南的建都選址理念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與中國古代“擇北而立”的傳統高度契合。約公元前300年紅河三角洲西北部已出現城邦雛形,標志著河內地區最早的城鎮化進程。越南在歷史上長期受到中國文化輻射,儒家“居中而立,控四方”的政治哲學深刻影響了其都城選址。唐朝時期交州治所遷至如今的河內市,成為中央王朝經略中南半島的行政樞紐。1010年李朝將首都從寧平移至河內,河內便開啟了長達千年的都城歷史。
河內市背靠黃連山的脈喀斯特地貌,紅河水系與山地構成天然防線,歷史上多次成為中國南下軍事行動的終點作為連續千年作為政治中心,地理臨近也中國強化了文化紐帶與地緣戰略關聯。
1888年越南淪為法國保護國,加上同為殖民地的柬埔寨和老撾組成法屬“印度支那聯邦”。將河內市定為法屬印支聯邦首府,主導整個中南半島殖民地的行政管理與經濟開發。1954年越南獨立后首都仍然選擇河內市,印證其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
河內市地區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12%,雖然并非國內最大城市,但是作為政治中心卻掌握資源分配權。紅河三角洲集中了越南25%的耕地,作為首都可高效管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與經濟資源。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后南北經濟差異曾引發社會矛盾,河內市居中選址正是為避免歷史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