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詩,如今仍然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頻繁使用。
然而,我們或許不知道的一點是,它的上半句真正道盡了人生的辛酸。
簡短的七個字,卻蘊藏著古人對命運的一種深刻思考。
那么,這首詩上半句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生存困境?
文學啟程
眾所周知,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詩圣”杜甫的名字如雷貫耳,家喻戶曉。
然而,他的人生軌跡卻充滿著坎坷,真可謂是“荊棘密布”。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一個典型的官僚家庭之中。
他的遠祖是西晉名將杜預,祖父杜審言則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
父親杜閑曾經擔任兗州司馬等職位,仕途還算比較平穩。
因此,這樣的家世背景,無疑為杜甫的成長帶來了一定的助力。
杜甫年幼的時候,由于體弱多病,就被寄養在姑母的家中。
他的母親崔氏早早就因病去世了,因此他過早體會到了親人之間的離別之苦。
在童年時期,杜甫曾經有幸觀看了公孫大娘表演的《劍器渾脫》舞。
那豪邁大氣的氣勢與剛柔并濟的美感,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等到七歲的時候,杜甫便展現出驚人的詩歌天賦。
一句“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證明了他童年便可以用詩表達想法。
杜甫在九歲的時候,已經能夠寫很多字,甚至可以寫一篇小文章。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具有遠超同齡人的文學悟性。
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祖父杜審言的詩歌成就對杜甫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為唐朝的詩人,杜審言的律詩格律比較嚴謹、意境開闊。
這樣的家學淵源,讓杜甫從小便學會了詩歌的韻律與表達技巧。
杜家秉持的“奉儒守官”的理念,更讓他自幼樹立起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
隨著時光流轉,杜甫步入了少年階段。
少年杜甫廣泛閱讀經史子集,對《詩經》和漢魏樂府特別癡迷。
他早已憑借著非凡的才學而小有名氣,當地文人常稱贊其作品“骨氣端翔,音情頓挫”。
為拓展視野,他開始游歷四方。
二十四歲的時候,前往洛陽參加科舉,雖然并沒有考上功名,卻有機會遍訪古跡,在《望岳》中留下“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名句。
這段經歷不但豐富了杜甫的人生經歷,更讓他的詩歌打破了一定的界限。
后來,杜甫在洛陽遇見了李白。
這兩位天才詩人一見如故,成為至交好友。
他們同游齊魯大地,一起登上了泰山,在山頂之上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情。
從家境顯赫到四處漂泊,杜甫的早年經歷真可謂是相當豐富且難忘的。
而與李白等好友的相遇,讓他在文學創作與探索的路上,找到了努力前行的方向。
這位未來的 “詩圣”,正帶著家學的積淀與摯友的影響,一步步走向中國詩歌的巔峰。
困頓與堅守
后來,當杜甫帶著“致君堯舜上”的理想來到長安,他或許并不會想到,等待自己的是數十年的困頓生活。
從少年時的意氣風發,到中年時的艱難困苦。
這位詩人的命運,就像“過山車”一樣驚險刺激。
在長安生活期間,杜甫屢試不第,處處碰壁。
等到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獲得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個小官職。
微薄的俸祿根本無法維持生計,年幼的孩子甚至因為饑餓夭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酷現實,讓他親眼看到了貴族與普通百姓截然不同的生活場景。
這樣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使得他的詩歌逐漸褪去了少年時期的浪漫色彩,轉向對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注。
其中,他的《兵車行》,表達了對朝廷窮兵黷武政策的不滿。
后來,安史之亂爆發,這場持續八年的戰爭徹底改變了杜甫的命運。
起義軍攻下長安的時候,杜甫便開啟了流離失所的生活。
在親眼看到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涼景象之后,他決定帶著家人去尋找更加安全的地方。
途中,他見到了無家可歸的百姓,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后來,唐肅宗授予杜甫左拾遺之職。
這原本應當是施展抱負的絕佳機會,卻因為他的耿直性格而成為泡影。
當時,宰相房琯由于戰敗被罷職,杜甫出于道義,上書為他說情。
不料,這種行為觸怒了唐肅宗。于是,杜甫被貶謫。
離開長安后,杜甫輾轉秦州等地方,最終選擇在成都草堂暫居。
即便生活困苦,他仍然心系天下。
在這期間,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將個人苦難升華為對蒼生的悲憫。
從報國無門到四處漂泊,杜甫的人生始終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痛苦掙扎。
然而,這種掙扎竟然成為了他詩歌創作的靈感來源。
杜甫的詩詞,是理想主義者在現實中遭遇挫折的真實記錄,也給世界留下了珍貴遺產。
他將個人的艱難經歷轉變為對時代的思考,用詩歌展現社會現實。
盡管這些詩歌已經經歷了千年時光,依然能夠釋放出跨越時空的巨大力量。
曲江詩影
當時,安史之亂后的長安城,滿目瘡痍。
站在曲江之畔的杜甫,望著飄零的落花,想起了困頓的生活,便有感而發,創作了《曲江二首》。
這首詩不僅是杜甫個人命運的表現,還成為了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
曾經,曲江是長安最熱鬧的地方。
然而,戰亂過后,亭臺荒廢,完全沒有了繁華熱鬧的場景。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這兩句,描繪了詩人窮困潦倒的生活場景。
“酒債尋常行處有”,表面上是一種自嘲,實則暗含心酸。
在長安的酒館里,有很多杜甫賒酒的記錄,負債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
但他沒有就此沉淪,而是運用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將個人的艱難處境升華為對生命的思考。
在醫療落后、戰火紛飛的年代,活到七十歲確實少見,與其為功名利祿四處奔波,倒不如及時行樂。
這種看似豁達樂觀的背后,蘊藏著對人生無常的一種無奈。
在《曲江二首》這首詩中,他將自己典當衣服、賒酒買醉的經歷,與整個時代的動蕩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兩句, 之所以可以傳于后世,不僅因為語言簡單易懂,還因為其背后的人生哲理。
它既是對個人生存困境的真實記錄,也是對生命意義的一種思考。
杜甫用這首詩告訴世人:在無常的命運面前,既要敢于直面生活的挑戰,又要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這種深刻的思考,讓他的詩歌超越了那個時代,成為人類精神世界的珍貴財富。
從曲江岸邊的野花,到酒館里的酒債,杜甫利用細膩的筆觸,將個人的難忘遭遇展現得淋漓盡致。
《曲江二首》不只是一首簡單的詩,更是唐朝社會的真實寫照。
它讓后人可以看見當時人們艱難的生活場景,也讓我們能感受到那份獨特的情感。
結語
“人生七十古來稀” 的上半句“酒債尋常行處有”,將古人的困窘與無奈充分表達了出來。
在“安史之亂”那個年代,連溫飽都是一個難題。
因此,盡管有借酒消愁的灑脫,也難掩生存的艱難。
這兩句詩,既是對人生艱難的無奈,更是對歲月珍貴的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