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足球的發展歷程中,中國足協的一系列操作常常讓人匪夷所思,從于洪臣的驚人語錄,到王小平的“書法”罰單,樁樁件件都成了球迷們口中的談資,也凸顯出足協管理的混亂與荒誕。
于洪臣,這位昔日的足協副主席,留下的“玩不起可以不玩”語錄,至今仍被球迷們銘記。2011年,山東魯能泰山因不滿裁判馬寧在魯津之戰中的判罰,俱樂部常務副總韓公政專程前往北京向中國足協說明情況,本是尋求公平說法,可于洪臣卻沒有對裁判執法情況給出合理回應,而是強調“必須維護裁判的權威”,拋出了這句冰冷且傲慢的話語。這不僅傷害了俱樂部的感情,更是對公平競賽原則的漠視。而后續曝光的他受賄超2254萬,操縱裁判主導比賽,利益涉及13家俱樂部的行為,更是公然踐踏足球公平,讓中超淪為一場被利益操控的鬧劇,將中國足球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破壞得千瘡百孔。
再看王小平,身為中國足協紀律委員會主任,他的名字頻繁出現在足協罰單上,被球迷戲稱為“書法家”。從2009年上任直至被查,他的簽字伴隨著無數爭議。2017年堪稱他的“高光”一年,這一年他開出了152張罰單,罰款總額超350萬元。在一場上港對陣富力的比賽后,奧斯卡因場上動作被罰禁賽8場并罰款4萬元,這一處罰直接影響了上港爭冠形勢。同年,國安隊長張稀哲掌摑對手,被處以跨賽季停賽12場加罰款6萬元的重罰。當被質疑處罰過重且無相關條文依據時,王小平也未給出正面回應。如今,他被控受賄645萬元,在法庭上辯稱無罪,這一案件的爭議和漫長審理過程,無疑讓他曾經那些看似權威的罰單,變得充滿諷刺意味,究竟是在維護紀律,還是在利用權力謀取私利,引人深思。
除了這兩位“名人”的事跡,中國足協過往還有諸多奇葩政策和事件。1999年中乙毅騰和綿陽的晉級之爭,按足協奇葩抽簽規則,兩隊先選奇偶,再抽0 - 9數字相加判斷,結果因紙條數字被看錯,引發爭議,最終毅騰隊不滿退出足壇;2002賽季甲A聯賽,北京國安和深圳平安同分,竟通過抽簽決定聯賽名次,這樣的規則實在難以服眾 。
為了提升國足頭球能力,1985賽季甲A甚至出臺“進一個頭球算2個進球”的奇葩規則,直接影響了球隊的升降級結果,讓聯賽公平性大打折扣。還有球員摘牌轉會制度,一旦兩家俱樂部因待遇談不攏,球員就取消轉會資格,使得球員陷入無球可踢的困境。
在聯賽制度方面,足協也是昏招頻出。2001 - 2002年和2004 - 2005年取消聯賽升降制度,導致聯賽質量下降,假球橫行,甲A淪為“假A”,對中國足球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2004賽季規定有4位及以上國腳的球隊不能再引入國腳,卻沒考慮到國腳人選的動態變化,最終不了了之 。
2005賽季為備戰奧運會,要求聯賽每隊必須有2名U20球員上場,否則判0:3負,還暫停足協杯五年,甚至出現國奧總教練凌駕于國家隊主帥之上的奇葩雙教練制,結果國家隊和國奧隊成績都慘不忍睹。2007賽季為提高上座率,規定對上座人數不足的賽區所屬俱樂部扣除聯賽分紅,催生了送票贈票的亂象 。
2010賽季末輪,足協竟將半場休息時間從15分鐘改為30分鐘,公然違背國際足聯競賽規則,淪為國際笑柄。U23新政最初要求每場比賽必須上滿3名U23球員,被俱樂部鉆漏洞,調節費政策更是自相矛盾,一邊鼓勵青訓,一邊扼殺青訓俱樂部收益。
中國足協的種種奇葩操作,反映出其在管理上的混亂無序、缺乏長遠規劃和專業判斷。中國足球要想真正發展,必須徹底整治足協的管理亂象,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和決策機制,讓中國足球回歸到公平、公正、健康發展的正軌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