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東漢石刻樓房(圖片來源:雅安市博物館)
穿越千年,走進蘆山東漢石刻樓房里的煙火人間
劉照輝
沉睡千年的時光寶盒開啟
1953年3月,春風輕柔地拂過雅安蘆山縣沫東鄉黎明村石馬壩,這片寧靜的土地下,正埋藏著一個等待千年的秘密。當地的考古工作者帶著對歷史的敬畏與好奇,小心翼翼地開啟一座漢墓,仿佛在開啟一個神秘的“時光寶盒”。
當塵封已久的墓門緩緩推開,潮濕的氣息和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就在這幽暗的墓中,一件寬58厘米、高44厘米、厚20厘米的東漢五脊四阿頂式紅砂石刻樓房,靜靜躺在歲月的懷抱里,宛如一位穿越時空的使者,它的出現,讓整個考古現場瞬間凝固,所有人都被它古樸而神秘的氣息所震撼。一同出土的量具石俑,如同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位“使者”,它們的出現,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東漢時期的大門。
這件石刻樓房由一整塊堅實的紅砂石雕刻而成,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紅砂石的色澤愈發深沉,仿佛是被歷史的洪流浸染過一般,散發著獨特的韻味。它的五脊四阿頂式設計,宛如一座微縮的漢代宮殿,莊重而典雅,承載著那個時代獨特的建筑智慧。每一道線條、每一處細節,都仿佛在訴說著東漢時期的繁華與滄桑。
巧奪天工:石刻樓房初印象
(一)材質與造型:歲月雕琢的古樸
湊近細細端詳,這件石刻樓房的材質和造型,每一處細節都散發著歲月雕琢的古樸韻味。其選用的紅砂石質地堅實,歷經千年,雖表面略有風化,但仍能看出當年工匠們雕刻時的用心。那五脊四阿頂式的屋頂,線條流暢而舒展,仿佛能承接住千年的風雨。屋頂面被精心鑿刻成凹條形,就像歲月留下的自然紋理,既增添了建筑的層次感,又或許有著排水或其他實用功能,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檐沿處的圓形瓦當,小巧而精致,它們整齊排列,像是給這座古樸的樓房戴上了一串精美的項鏈,每一個瓦當上的圖案都雕刻得栩栩如生,雖歷經歲月磨損,但仍能辨認出一些簡單的紋路,這些紋路或許是當時流行的裝飾圖案,又或許蘊含著特殊的寓意,為這座石刻樓房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二)布局之妙:功能與審美的融合
再看整座樓房的布局,樓上正廳的三個開間寬敞明亮,左右兩邊的方形大孔前設低欄,站在這個位置,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的主人憑欄遠眺,欣賞著庭院中的美景,享受著悠閑的時光。中間正廳兩旁的長方形窗戶,窗欞橫向四隔,與今天的百葉窗極為相似,這種設計既保證了室內的采光和通風,又增添了一份雅致。大門兩扇,其中一扇開啟,一位女子左手扶著右門邊,身姿婀娜,神態溫婉,似在迎接主人歸來,又似在眺望遠方,等待著重要的人。這一“開天門”的場景,不僅賦予了這座石刻樓房神秘的宗教色彩,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于生死、靈魂的獨特信仰。
樓下的場景則充滿了生活氣息。三柱間的左面斜放著一樓梯,一位奴仆右手執掃帚,左手執巾,正認真地擦拭打掃樓梯邊沿,他的眼神專注,動作嫻熟,仿佛能看到他額頭上細密的汗珠,以及對這份工作的敬畏之心。右面有兩人,中間一人右手執巾,左手將一棒狀物(金吾)置于邊上一人面前,另一人則雙手捧袋囊,正欲將棒狀物裝入其中,似乎在準備“懸棒于門前”。這一系列場景生動地描繪出奴仆灑掃以迎接主人到來的情景,從這些人物的動作和神態中,我們能感受到漢代社會的階層差異和禮儀規范,也能想象到當時貴族家庭的生活場景。
這座石刻樓房的布局,既滿足了居住和生活的功能需求,又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是功能與審美的完美融合。每一處細節、每一個場景,都像是一幅生動的畫卷,讓我們得以穿越千年,窺探東漢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樓上樓下:東漢生活全景圖
(一)樓上:貴族的閑適日常
站在這座石刻樓房前,仿佛能看到樓上正廳里,貴族們閑適的日常生活。寬敞的廳堂里,擺放著精美的幾案和舒適的坐榻,榻上的錦被和柔軟的坐墊,無不彰顯著主人的尊貴身份。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一位貴族男子身著長袍,頭戴冠冕,悠閑地走到窗前,憑欄而立,望著庭院中盛開的花朵和嬉戲的鳥兒,臉上露出愜意的微笑。他的身后,一位侍女正手持羽扇,輕輕為他扇風,另一位侍女則端著茶盤,盤中放著精致的茶具和香茗,隨時準備為主人奉上一杯熱茶。
午后,陽光變得有些慵懶,貴族們或許會邀請幾位好友前來家中聚會。他們圍坐在幾案旁,一邊品嘗著美酒佳肴,一邊談論著詩詞歌賦、時事政治。興致來了,還會讓家中的樂師演奏一曲悠揚的音樂,舞女們則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長袖飄飄,舞姿婀娜,為這場聚會增添了不少歡樂的氛圍。
到了夜晚,明月高懸,繁星點點。貴族們來到樓上的觀景臺,憑欄賞月,感受著微風的輕撫。他們或許會對月吟詩,抒發心中的感慨,又或許會靜靜地欣賞著這寧靜而美好的夜色,享受著這難得的悠閑時光。在這樓上的世界里,時間仿佛變得緩慢而悠長,貴族們過著無憂無慮、閑適優雅的生活,讓人不禁心生向往。
(二)樓下:奴仆的忙碌日常
與樓上貴族的閑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樓下奴仆們的忙碌。天還未亮,奴仆們就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們早早地起床,打掃庭院、擦拭家具,準備迎接新的一天。瞧,那位奴仆右手執掃帚,左手執巾,正全神貫注地擦拭打掃樓梯邊沿。他的動作熟練而迅速,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滴在地上,但他卻顧不上擦拭,只是一心想著把工作做好。
另一邊,兩個奴仆正在準備“懸棒于門前”。中間一人右手執巾,左手將一棒狀物(金吾)置于邊上一人面前,另一人則雙手捧袋囊,正欲將棒狀物裝入其中。他們的神情專注而緊張,仿佛在進行一項非常重要的儀式。在漢代,“懸棒于門前”是一種表明主人身份和地位的方式,同時也有警示他人的作用。奴仆們小心翼翼地準備著,生怕出現任何差錯,因為一旦出錯,可能會受到主人的責罰。
除了這些,奴仆們還要負責為主人準備飲食、照顧主人的起居等各種瑣事。他們的生活忙碌而艱辛,每天都要從早到晚不停地勞作,卻只能得到微薄的報酬。但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他們別無選擇,只能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為貴族們的美好生活付出自己的辛勤勞動。通過這些奴仆的身影,我們仿佛能看到漢代社會階層的巨大差異,以及貴族家庭中豐富多彩的生活片段。
石上風華:藝術與文化的交融
(一)雕刻藝術:古樸雄渾的美學風格
蘆山東漢石刻樓房,宛如一件被歲月塵封的藝術瑰寶,每一處細節都散發著古樸雄渾的美學風格。從整體設計來看,它布局嚴謹,結構精巧,仿佛是一座微縮的漢代宮殿,將那個時代的建筑智慧與審美情趣展現得淋漓盡致。工匠們以精湛的技藝,將紅砂石雕琢成一座栩栩如生的樓房,每一條線條、每一個轉角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匠心獨運。
在人物雕刻方面,更是體現了漢代雕刻藝術的高超水平。開啟大門的女子,身姿婀娜,她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態都被刻畫得細致入微。她左手輕輕扶著右門邊,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期待與溫柔,仿佛在迎接遠方歸來的主人。那微微上揚的嘴角,似乎帶著一絲笑意,讓人感受到她內心的喜悅。她的服飾線條流暢,隨風飄動,更增添了幾分靈動之美。樓下勞作的奴仆們,也被雕刻得栩栩如生。擦拭樓梯的奴仆,專注的神情仿佛能讓人看到他額頭上細密的汗珠;準備“懸棒于門前”的兩人,動作和神態都充滿了生活的氣息,讓人仿佛能看到他們在忙碌的身影。這些人物形象,不僅展現了漢代雕刻藝術的精湛技藝,更體現了那個時代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細節的關注。
這種古樸、深厚、雄渾的雕刻風格,正是漢代藝術的典型特征。它不同于后世的細膩婉約,而是以一種大氣磅礴的氣勢,展現出漢代社會的繁榮與活力。在那個時代,人們充滿了自信和創造力,這種精神也體現在了藝術創作中。蘆山東漢石刻樓房,就是這種精神的最好見證,它讓我們穿越千年,感受到了漢代藝術的獨特魅力。
(二)文化密碼:解讀漢代社會萬象
蘆山東漢石刻樓房不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一部生動的史書,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密碼,為我們解讀漢代社會萬象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從建筑文化角度來看,它直觀地展示了東漢時期樓房建筑的結構、形式和裝飾特點。五脊四阿頂式的屋頂,是當時建筑的典型風格,這種設計不僅具有美觀性,還體現了一定的等級制度。屋頂面鑿刻成凹條形,可能是為了排水,也可能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檐沿的圓形瓦當,不僅起到了裝飾作用,還可能蘊含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對這座石刻樓房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漢代建筑的技術水平、審美觀念以及當時人們的居住習慣和空間利用方式。
在社會生活方面,石刻中所描繪的人物形象和活動場景,為我們還原了漢代貴族家庭的生活片段。樓上貴族們的閑適生活,與樓下奴仆們的忙碌勞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層差異。奴仆們灑掃庭院、準備“懸棒于門前”等場景,也讓我們了解到漢代的禮儀規范和家庭生活細節。這些場景,讓我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個時代的貴族家庭中,親身感受著他們的生活。
而“開天門”的場景,則與漢代盛行的神仙信仰和喪葬文化緊密相連。在漢代,人們相信人死后會進入另一個世界,“開天門”寓意著死者的靈魂能夠升入天堂,與神靈相通。這一場景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生死、靈魂的獨特理解,也為研究漢代的宗教信仰和喪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蘆山東漢石刻樓房,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們了解漢代社會的大門。它讓我們從建筑、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多個角度,深入探究那個時代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風貌,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漂洋過海: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
1987年11月,對于蘆山東漢石刻樓房來說,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時刻。它肩負著傳播中國漢代文化的使命,遠渡重洋,來到了美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漢代畫像磚及考古文物展覽”。
當它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展臺上,燈光灑下,那件歷經千年的石刻樓房瞬間吸引了無數目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們紛紛駐足,他們被這件古老而神秘的文物所震撼。對于許多外國人來說,中國漢代文化是遙遠而陌生的,而蘆山東漢石刻樓房,就像一扇窗口,讓他們得以窺探那個古老時代的風貌。
在展覽現場,一位美國的歷史學家久久地凝視著這件石刻樓房,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敬畏和好奇。他說:“這不僅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部生動的史書。通過它,我仿佛看到了千年前中國的繁華與喧囂,感受到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一位來自歐洲的藝術家則對石刻樓房的雕刻技藝贊不絕口,他仔細地觀察著每一個細節,不停地發出驚嘆:“這種古樸雄渾的雕刻風格,實在是太獨特了!它讓我感受到了東方藝術的獨特魅力。”
蘆山東漢石刻樓房在展覽上大放異彩,成為了最受矚目的展品之一。它的出現,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漢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更多的人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次展覽,不僅是一次文物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蘆山東漢石刻樓房作為中國文化的使者,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架起了一座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
它的美國之行,也讓國內的人們更加珍視這件文物。它讓我們意識到,蘆山東漢石刻樓房不僅僅是蘆山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承載著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今,這件石刻樓房靜靜地收藏在雅安市博物館,它雖不再遠行,但它所傳播的文化種子,已經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
傳承與守護:歷史瑰寶的永恒光芒
蘆山東漢石刻樓房,這件承載著千年歷史與文化的瑰寶,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從沉睡千年的漢墓中蘇醒,以精美的雕刻、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東漢時期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的繁華與滄桑、智慧與創造。
它是藝術的杰作,雕刻技藝精湛,人物栩栩如生,建筑結構嚴謹,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漢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它又是歷史的見證者,通過它,我們看到了東漢時期的建筑風貌、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脈搏和氣息。它還是文化的傳承者,將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代代相傳,激勵著我們不斷探索和前行。
1987年的美國之行,讓蘆山東漢石刻樓房走向了世界,成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漢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了中國歷史和文化。如今,它靜靜地安放在雅安市博物館,吸引著無數人前來參觀和學習,繼續發揮著它的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
我們應當珍視這一歷史瑰寶,加大對它的保護和研究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的價值和意義,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石刻樓房進行數字化保護和展示,讓它的光芒穿越時空,永遠閃耀在人類文明的天空。
在歷史的長河中,蘆山東漢石刻樓房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片段,但它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卻足以讓我們銘記千年。讓我們懷著敬畏之心,去守護這份珍貴的遺產,讓它的故事在歲月的流轉中繼續流傳,為后人留下無盡的精神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