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是最早上戰場的,但最后,是它按下了戰爭的終止鍵。
這事,要從德國打進波蘭那天說起。1939年,歐洲那邊已經是火燒眉毛,炮聲隆隆了。
可美國這頭,還是穩坐中立的牌桌上,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勢。
可真的是不想管嗎?那是表面功夫。
羅斯福那時候,嘴上說著不參與,但手早就伸出去摸底了。
美國國內那會兒,經濟還在坑里趴著,一戰的傷疤也沒結痂。
老百姓不愿再去送命,這點沒錯。
國會那幫議員,一個個比民眾還謹慎,生怕又被拉下水。
孤立主義這口氣,一直壓著整個國家喘不過氣。
可羅斯福不是個等閑之輩。
他看得清楚,德國和日本那種動靜,不是小打小鬧,是要掀桌子。
他知道,真打到家門口,美國這會兒的底子還不夠硬。
所以他動手先修地基。
他沒硬來,也沒明說。
他拐彎抹角地搞了個“租借法案”,說是幫朋友,不是打仗。
結果英國、蘇聯一邊打仗,一邊從美國這兒拿槍拿炮拿汽油。
美國工廠的煙囪冒得比煤山還高,一輛輛坦克從底特律開出來,跨過大西洋,直奔戰場。
同時,他還悄悄把兵給征上來了。1940年,美國第一次在和平時期搞征兵,這事擱以前想都不敢想。
羅斯福嘴上說是防御,實際心里明白,這仗遲早得打。
他還和丘吉爾私下談,把50艘老船送過去,換來幾個軍事基地。
明著是做交易,實際上是為了讓英國別趴下。
歐洲那邊已經打瘋了,日本這邊也沒閑著。
日本人早就盯上了東南亞的資源。
美國一看苗頭不對,立馬斷了他們的石油和鋼鐵。
這下日本火了,準備賭一把大的。
1941年12月,日本突然襲擊珍珠港,這一仗打得美國人腦袋嗡嗡響。
幾千人死在自家海軍基地,戰艦一排排翻在水面上。
這下民意炸了鍋,國會立刻開會,第二天就宣戰,不帶一點猶豫的。
德國和意大利也跟風,對美國宣戰。
羅斯福這次不用再遮遮掩掩了,他直接亮出底牌:全面參戰。
美國的戰爭機器徹底開動,兵工廠晝夜不歇,兵員、物資、技術,一股腦地砸向前線。
太平洋戰場,美軍兵分兩路,一邊是麥克阿瑟從澳洲北上,一邊是尼米茲從夏威夷西推。
中途島一戰,美軍靠破譯情報,打得日本損失慘重,海軍戰力一下被削了半邊。
再到瓜島,美軍啃了半年,才把日本人從叢林里趕出去。
這仗打得苦,士兵在熱帶叢林里被蚊子咬、吃不飽、睡不著,一個島一個島地打,步步逼近日本本土。
歐洲這邊,局面也慢慢轉了。
蘇聯在東線頂住了德國的猛攻,斯大林格勒硬是沒讓德國人占下來。
北非那頭,美英聯軍圍住了德國的非洲軍團,最終讓他們投降。
再往后,盟軍從意大利登陸,一路往北打。
最關鍵的是1944年諾曼底登陸。
幾十萬士兵、上千艘船、幾千架飛機,一起沖上法國海灘。
德軍雖然早就布防,但還是被沖開了口子。
這一仗打下來,法國被解放了,德國開始往回撤。
羅斯福這時候已經當了三屆總統。
他身體已經不太行,但還是親自盯著戰局。
他知道,如果不能徹底贏,之前做的全白搭。
于是美國拼了命地壓上最后的籌碼。
到了1945年,德國的城市已經被炸得七零八落,蘇軍從東邊攻進柏林,希特勒在地堡里自盡。
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場結束。
可日本還在硬扛。
美國先用常規轟炸,把東京燒成火海。
后來,一聲巨響,廣島和長崎分別被原子彈吞噬,幾十萬人沒了。
日本天皇終于宣布投降,戰爭才算畫上句號。
羅斯福沒看到最后的勝利。
他在1945年春天去世,留下的是一個徹底變了樣的美國。
這個國家從一個看熱鬧的旁觀者,變成了主導戰局的力量。
戰后,美國的軍隊駐扎在全球,美元成了國際貨幣,聯合國也在美國主導下成立。
他走得悄無聲息,沒有演講,沒有告別。
但他留下的,是一整套戰爭機器和一張未來世界的新地圖。
資料來源:
《富蘭克林·羅斯福傳》,【美】 羅伯特·達萊克著,商務印書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 溫斯頓·丘吉爾著,三聯書店
《美國的戰爭與和平》,【美】 喬治·凱南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美國國會圖書館檔案,“Lend-Lease Act, 1941”
美國國家檔案館,珍珠港事件解密文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