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總統曾下令暗殺自己的盟友。
目標是蔣介石,執行人是美軍將領,時間是1944年。
歷史課本里沒有寫,很多人甚至沒聽說過,但它確實發生過。
——《壹》——
一場命令的背后,是徹底的失控
1943年11月,開羅會議,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三人坐在一張桌子上,他們是盟友,卻互不信任,看似和氣,實際火藥味早已彌漫整場。
史迪威站在門外,臉色難看。
他剛從緬甸前線回來,見到羅斯福的第一句話是:“我們不能再相信蔣了。”羅斯福沒說話,只是把文件翻了一頁。
這不是他們第一次談論這個問題。
事實上,從1942年開始,蔣介石和美國的矛盾已經幾乎到了決裂邊緣,美國想打日本,中國戰場是關鍵,蔣介石卻始終不肯配合。
他把最強的部隊留在后方,不打日軍,盯著延安。
史迪威寫了多封信,他稱蔣“不是盟友,是障礙”,羅斯福怒火中燒,但他沒攤牌,他需要時間,也需要一個計劃。
“如果他成了我們的絆腳石,就要讓他消失。”
這是史迪威后來在回憶錄里寫下的一句話,他沒說這是不是羅斯福親口說的,但他當時站在那間辦公室里。
1944年初,蔣介石計劃訪問印度,名義是會見英印將領,實際是想協調戰后利益,而那一趟航程,被美英兩國高層盯上了。
“這是機會。”多恩在回憶錄中回憶道。
“飛機在空中,出了事,誰都說不清。”多恩是誰?美國退役將軍,史迪威的副手,也是這場“意外”的操盤人之一,美軍情報部開始行動。
14航空隊派出技術組,前往昆明軍用機場。
——《貳》——
計劃被認真安排過的
表面是檢查設備,實際上是在尋找那架將搭載蔣介石的專機,他們不是想炸毀飛機,那太明顯,他們要讓發動機在高空中“自然故障”,要確保降落傘也出了問題。
同時,英方也不甘示弱, 丘吉爾的情報頭子,查爾斯。
在重慶秘密召見了一位工程師,他的任務是:在飛機起飛前五小時,悄悄植入一枚定時引爆裝置,問題是蔣介石的安保極其嚴密。
飛機每天都臨時更換,隨行人員名單最后一刻才公布。
多恩寫道:“我們曾考慮讓他‘晚一步上錯飛機’,但連這一步都做不到。”美方的手段也一度被蔣方偵測,軍統頭子戴笠發現情報異常。
他調來一批暗線,專門盯著美國顧問團的行蹤。
戴笠察覺到了異常,但他沒證據,他向蔣匯報,蔣聽了,但沒有反應,他信任羅斯福,他更信任史迪威,這是最致命的。
原定1944年4月,蔣介石啟程。
可就在三月,日本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日軍南下,長沙告急,桂林前線被突破,蔣介石取消了出行,行程中止,行動擱淺。
而這一次偶然,救了他一命。
與此同時,華盛頓也變了態度,蘇聯紅軍正在東歐推進,羅斯福開始擔心戰后局勢,蔣介石仍是控制中國的“最好棋子”。
暗殺計劃被叫停,執行者被調回,文件被封存。
多恩在1971年寫下這一切,才讓這個秘密第一次浮出水面,但沒人再追問責任,也沒人再提這件事,因為所有人都明白:這不是錯誤,而是選擇。
——《叁》——
行動失敗了,但裂痕更深了
豫湘桂戰役打亂了計劃,蔣介石沒有離開中國,專機停在了重慶機場的機庫里,發動機沒有啟動,偽裝好的降落傘沒用上。
但真正的震蕩并未停止。
羅斯福做出調整,他沒有再提暗殺,但他也沒有停止對蔣的戒備,“我們不會殺他,但我們可以讓他失去價值。”這是1944年5月的一封內部電報。
史迪威卻沒能停下來,他寫了更激烈的報告,指責蔣介石。
他要求“對中國的資源控制必須轉移,美方不能繼續被動”,蔣介石也感受到了變化,他不再允許史迪威進入軍事指揮會議。
他開始派親信取代美方顧問的角色。
他開始對戴笠說:“他們不信我們,我們也別全信他們。”局勢越來越緊張,直到1944年10月,史迪威被召回華盛頓。
沒有解釋,沒有告別,這不是妥協,是清算。
——《肆》——
回憶是一把刀,五十年后才落下
1971年,多恩出版《和史迪威從緬甸出走》,那本書并不暢銷,直到第九章,“飛機上的那一天”被媒體截出,才掀起軒然大波。
那一章寫得克制,但直白,“那架飛機本不該安全著陸。”
沒有說明執行命令者是誰,沒有提供實質性證據,但大量細節與1944年行動檔案吻合,一些學者開始比對:飛行記錄、軍統檔案、盟軍會議紀要。
每一條都指向一個事實,他們確實動過手。
更多的材料隨后浮現,《煙雨金陵》中記載,戴笠在1944年秋曾秘密向蔣介石匯報:“重慶機場的美方維修員行為異常。”
還有一張記錄表,顯示那年3月,14航空隊曾多次要求“重新調試專機發動機”。
理由是“高空震動異常”,這些不是回憶,這些是文件,而更諷刺的是,多恩后來成了蔣介石的軍事顧問,1950年,他被邀請到臺灣,在顧問團擔任職務。
蔣接見了他,沒提1944年的事。
但有人說,蔣從未忘記,他只是不想說,這就是現實,你殺不了他,也得假裝信他,臺灣陸軍退役中將李靖國在一次閉門會上這樣說。
“藍鯨行動”沒有成為戰史教科書的一部分。
它太復雜,沒有成行,但它真實地被策劃過,美國的總統,英國的將軍,中國的統帥,緬甸的密林,印度的會議室,重慶的跑道,幾條線交織成一張死結。
所有人都做了選擇,有人動手,有人沉默,有人繼續握手。
這不是一段陰謀論,這是歷史里,真實而赤裸的裂縫,我們看的是戰爭的勝負,他們看的是誰活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