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日前,伊朗議會發表聲明稱“永不放棄鈾濃縮權利”。這一表態看似強硬,實則源于三天前美國對伊朗核談判的極限施壓——即便德黑蘭主動銷毀高濃縮鈾庫存、承諾不發展核武器,特朗普政府仍要求其“徹底停止所有鈾濃縮活動”。這場博弈的背后,是伊朗對經濟解困的迫切期待與美國對技術主權的全面剝奪之間的矛盾,更是中東地緣格局裂變的縮影。
伊朗的妥協并非偶然。2018年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后,制裁大棒直接切斷了德黑蘭的經濟命脈。石油出口量從每日250萬桶斷崖式下跌至30萬桶,外匯儲備近乎枯竭。貨幣貶值超60%、通脹率飆升至45%的雙重絞殺下,普通民眾的購買力縮水一半以上。街頭抗議此起彼伏,社會矛盾一觸即發。
石油資料圖
這種背景下,伊朗最高領袖顧問沙姆哈尼5月14日釋放的“棄核換制裁解除”信號,更像是向現實低頭的權宜之計。用核威懾換取經濟生存空間,看似理性卻暗藏風險——烏克蘭1994年銷毀核武器后遭遇的安全危機,早已印證單方面讓步的脆弱性。
德黑蘭的善意并未換來華盛頓的寬容。特朗普在5月16日的表態中,將伊朗的讓步視作“軟弱可欺”:“他們根本不需要核能!”這種論調背后,是美國對伊朗核能力的系統性摧毀計劃:要求拆除納坦茲地下核設施、關閉福爾多鈾濃縮工廠,甚至禁止生產豐度1%的濃縮鈾。
這種“零濃縮鈾”要求,直接踩碎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底線——該條約明確允許締約國和平利用核能。更諷刺的是,美國自身從未停止核武庫現代化,2025年國防預算中核武器研發經費反而增加12%。雙重標準暴露無遺:當伊朗試圖保留民用核技術時被視作威脅,而美國升級核武卻被包裝成“戰略威懾”。
對比之下,中國在核技術主權維護上的策略更具借鑒意義。1984年自愿將民用核設施提交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既履行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義務,又保住了完整的核工業體系。通過《核出口管制條例》等法律,中國在技術合作與防擴散間找到平衡點——既能參與國際核能市場,又避免觸碰紅線。
伊朗資料圖
這種“戴著鐐銬起舞”的智慧,恰是伊朗所欠缺的。德黑蘭在談判中將鈾濃縮活動與制裁解除直接掛鉤,卻未設定技術保留的底線。當美國得寸進尺要求“清零”時,伊朗才發現手中已無籌碼。
妥協失敗的代價正在顯現。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已秘密訪問華盛頓,商討組建“反伊朗聯盟”。以色列更威脅發動先發制人打擊,其F-35戰機頻繁出現在波斯灣上空。中東正形成“棄核者遭圍剿,擁核者得安全”的扭曲邏輯——這或許解釋了為何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在5月18日突然改口:“鈾濃縮是天賦權利,永不終止!”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大國博弈。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明確支持伊朗立場,中國則呼吁“通過對話解決分歧”。若美伊談判徹底破裂,中東可能分裂為“中俄支持的技術主權陣營”與“美西方主導的核禁忌陣營”,全球核秩序面臨重構風險。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2015年伊核協議破裂的教訓猶在眼前:妥協換來的不是安全保障,而是更嚴苛的勒索。如今德黑蘭重復著“讓步—被拒—對抗”的循環,恰恰暴露其戰略規劃的短視。
特朗普資料圖
中方經驗表明,核技術主權的維護需要“鋼絲上的舞蹈”——既要展現透明與合作,又要守住不可退讓的紅線。可惜伊朗在絕望中押注“棄核換生機”,反而讓美國抓住軟肋。當特朗普叫囂“要么接受條件,要么被消滅”時,德黑蘭或許才驚覺:生存不能寄托于他國的善意,實力才是最好的談判籌碼。
這場博弈尚未終局,但已給世界留下深刻警示:在國際政治的角斗場上,妥協的藝術遠比單純的退讓更重要。正如波斯諺語所言:“與其跪著求生,不如站著戰斗。”伊朗的困境,何嘗不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面對霸權脅迫時的集體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