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毫無預兆,特朗普突然啟動了對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重大改革”。
說是改革,可特朗普只是做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那就是裁員,從有一定影響力的高層,再到普通員工,基本上無人可以幸免。
在特朗普對人事一番裁減之后,這個于冷戰成立,在美國對外政策中承擔核心作用的機構,將史無前例地在特朗普政府內部“靠邊站”。
更值得一提的是,委員會里面負責中國事務的政策團隊,在調整期間被集體掃地出門。
中美關稅戰之后,特朗普已經對這幫人出謀劃策的能力不抱指望,認為自己沒有靠關稅政策成功施壓中國,反而對中國反應出現嚴重誤判,全是因為他們在亂出主意,搞得美國在貿易問題這塊上不去也下不來。
所以特朗普秋后算賬,把這些人都開除,多少有一些“泄憤”的意味在里面。
要知道,在拜登時代,作為一個強大的決策參與者、政策制定者,國安委在美國對華政策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他們雖然將中國視為“最大的地緣戰略威脅”,但由于這個團隊主要由專業的技術官僚組成,所以至少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是一個可以用理性思維來判斷其動向的博弈對手。
但在特朗普時代,這些專業的技術官僚卻面臨著“水土不服”的窘境。包括關稅在內,特朗普的很多對華政策缺乏理性思考、脫離現實,與這些技術官僚的觀點相差甚遠。
因此在特朗普看來,這些人不僅不能給自己提供好的建議,也不能很好地執行自己的決策。既然決策端和執行端都不符合自己的期望,那么特朗普解雇這些人,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現在,整個白宮可能也都在問一個問題,那就是把這群“磚家”都踢出白宮之后,接下來,特朗普打算從哪里找人填充自己的顧問團。
美聯社的猜測是,吃了虧的特朗普,很可能不會再找新的顧問,而是干脆問政國防部和國務院,最后“依靠直覺”來下判斷。
也就是說,接下來負責中國事務的新團隊,預計將會成為特朗普的“復讀機”和“忠誠執行者”,在提供建議時,估計也只會撿好聽的說。
那么,這樣的方法真的能解決美國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暴露的種種問題,還能一勞永逸地避免對華誤判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本來國家安全委員會設立的目的,就是幫助總統協調政府內閣分歧,結果現在委員會縮編以后,魯比奧基本上成了特朗普內閣的絕對核心,魯比奧一家獨大,那么特朗普后續的對外政策,難免會往更極端、更不穩定的方向靠攏——這一點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再接下來,美國對中國若再次出現嚴重誤判,特朗普往后又要找誰泄憤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