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印,男,納西族,1972年生于云南麗江。就讀于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 現(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云南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云南省青聯(lián)委員,云南印社理事,麗江古城畫院院長,麗江青年書畫院院長,麗江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國家藝術基金獲得者。
呂印《家園》紙本設色 198×145cm
麗江古城里走出的水墨畫家
1972年,呂印出生于麗江古城七一街興文巷。
“我從小對古城就有深厚的情節(jié),那個時候古城很小,人也很少,很安靜,小伙伴們常常走街串巷地打鬧,對古城每一條街巷都非常熟悉,熟悉每條街道的樣子,熟悉每個路人模樣。”
從名字里有個“印”,便大概能夠猜到呂印出生在一個“水墨味”十足的家庭,他的外祖父和在瑞就曾是麗江有名的書畫家,也正是在外祖父的耳濡目染下,呂印很小就愛上了畫畫。
呂印《雞足尋幽》紙本設色 48×48cm
“小時候會用鉛筆、蠟筆在家里的白墻上涂鴉,其實外公也沒有正式教過我畫畫,只是有時看我畫得不錯,便給支筆、幾張紙或是幾本書做獎勵,任我自由發(fā)揮。”
曾經的麗江古城,可以說是一個彌漫著文化氣息的城市。許多文化修養(yǎng)深厚的老者深居其中,在許多家庭的堂屋里也常常能尋見一兩幅字畫。
“小時候,聽說一些小伙伴家有周霖先生的畫,就會跑去看。”呂印描述著幼時的場景,依舊顯得很興奮,“誒!當時看了就覺得人家畫得怎么這么好,自己便也有了畫畫的夢想。”
呂印《老君山營地》 紙本設色 48×35cm
80年代,呂印開始接受正式的繪畫學習。
當時,參加書畫培訓班的同班同學,基本已是十七、八歲準備參加高考的青年。呂印不到十歲,小小的個子連畫板都夠不到,只能在腳下墊著東西開始了學畫生涯。等到上初中,他便立志要成為一名畫家,執(zhí)著地認為自己將來要以畫畫作為自己的主業(yè)。
隨后,他便沿著繪畫的道路一直求學,先后就讀于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
呂印《草海清夏》紙本設色 135×66cm 2016年
不斷求學問道才頓悟繪畫門道
1994年,呂印考入云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念設計專業(yè),專業(yè)內容包括廣告、建筑設計。他說,自己當時對繪畫的概念還有些模糊,看到其他畫家的作品,總覺得自己能不能也學著畫一畫,但是自己手頭沒有功夫,根本創(chuàng)作不出來,便一直漂浮不定,在繪畫上什么都嘗試一些。
2000年以后,聲名鵲起的麗江古城吸引了眾多國內著名畫家到麗江采風,呂印也因此結識了許多老師,跟著人家一同去采風、學習,而在老師們的指點下,呂印開始嘗試著描繪自己的家鄉(xiāng)。
“這個屋檐是三角形的,那堵墻是立面的……”剛開始嘗試時,呂印畫出來很笨、很拙,沒有樸實感,只會盡力體現(xiàn)繪畫對象結構,刻意實在地表現(xiàn)場景。
呂印《綠雪奇峰》紙本設色 102×68cm 2023年
2007年,呂印前往中央美院繼續(xù)深造,他在那里接觸了更多不同的老師,跟同學們不斷交流,等假期再次回到麗江,當再一次看到古城時,他有了新的角度與想法。
“誒!再一看古城,不一樣了!突然覺得可以這樣子畫。”
“比如,一條河穿橋而過,有幾個人在三眼井邊洗衣洗菜,建筑只有幾根柱子,瓦只有幾片,墨大片大片,盡量用水墨,再略施色彩,這樣的感覺還不錯!”
2009年回到麗江,他對家鄉(xiāng)與繪畫漸漸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逐漸形成了如今的繪畫風格,畫中漸漸凸顯出豐富的人文情趣,繪畫作品開始在各大畫展上嶄露頭角。
呂印《樵歌下翠薇》紙本設色 136×68cm 2016年
在反復觀察與描繪里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之美
2008年至2010年這段時間,呂印將其稱之為“自己創(chuàng)作最關鍵的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不斷雕琢技藝,創(chuàng)作出大量作品,畫作入選全國各大畫展并獲獎十多次。2013年,因為在全國展覽中獲獎多次,呂印正式加入中國美術協(xié)會。
多年來,呂印一直參加各大畫展、聯(lián)展,卻不敢輕易舉辦個人畫展。他說,一想到辦個展就覺得一定要畫得更好、更完善,于是一直沒有畫出很多作品,畫作畫著就賣了或是沒有了。
呂印《退園一角》紙本設色 53×79cm 2019年
“畫一幅畫很容易,但是要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卻十分困難,畫好掛上以后覺得不行,又撕了重新畫,一個場景也會反復畫,比如正面畫一幅大石橋,再側面畫一幅,不同角度都畫一幅,最后再做挑選。”
也正是在反復觀察,反復描繪之間,呂印漸漸品出了更多家鄉(xiāng)熟悉場景里的“美”。
呂印《古寺清幽》紙本設色 45×64cm 2019年
“小時候,看雪山是雪山,看古城是古城,沒有更多的認識,但在掌握繪畫語言后,你猛然一看則會發(fā)現(xiàn)曾經熟悉場景的美。”
只要有時間,呂印便會結伴去徒步玉龍雪山,或繞或爬,對雪山遠近角度不同的美也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麗江古代納西族有過許多描繪雪山的詩句,清代詩人木正源有組詩《雪山十二景》,呂印便照著詩意畫了不少的雪山。
呂印《詩酒自清》紙本設色 136×66cm 2016年
“我最鐘愛的地方是七一街八一段的曙古井、石榴井,雖然周邊的建筑根據商戶需求有所變化,但它本身還基本保持著原始風貌,還有大石橋和萬子橋我也很喜歡畫,因為永遠不變的都是這個橋,這個井。”
人們總說,如今的麗江古城沒有了過往的美感,但是呂印卻認為麗江古城還有美感在。
“我們對古城的認識,是從小那種比較清貧、物質匱乏的古城,與現(xiàn)在繁華的古城是不一樣的,但是麗江古城所有的框架都還在,一些很美的細節(jié)被忽略了是有點可惜,但是社會在發(fā)展,古城也在發(fā)展,如今的古城是作為我們當代生活空間的古城,是游客的古城,而我們小時候看到的古城,則是老一輩生活的古城,所以它的角度就有所轉變了。”
呂印《古城三眼井》紙本設色 103×35cm 2009年
呂印覺得,古城河道、街道的大體結構從未被打破,這是如今麗江古城最大的優(yōu)點。
“很多人愿意搬離古城,首先他們要將生活的夢想在古城以外實現(xiàn),這就與古城保護產生了矛盾,但是你叫現(xiàn)在的人和我們當時一樣生活,肯定是不愿意的。”
面對古城新樣貌,眼光也需要改變一些。呂印并不強求古城重返舊貌,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通過繪畫留住自己眼里的古城,那個沒有人潮擁擠,比較安靜的古城。
呂印《鐵甲寒光》紙本設色 67×42cm 2019年
即便搬離古城,納西人的審美情趣依然在
納西人喜歡布置自家的庭院,他們在此傾注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豐富的審美志趣,就算如今納西人都離開了古城,但是在他們的“新家”,你依然能看見他們精心布置的庭院,麗江古城流失的一部分美感得以在此復原。
“麗江還是有不少具有審美情趣的人,生活在古城的人,從小就有這種意識,哪怕你再窮都要在院子養(yǎng)點花草來美化環(huán)境,這也是納西人的傳統(tǒng)。”
中國的城市常常讓人覺得千篇一律,每條巷子、每幢房子都規(guī)規(guī)整整排列,并沒有麗江古城那樣因地制宜的美感存在,而麗江規(guī)規(guī)矩矩排列的“新房子”里別具一格的庭院,卻成為了外人稀奇的點睛之筆。
呂印《花影》紙本設色 135×67cm 2016年
呂印認為,現(xiàn)在更多人是大眾審美,更多是你看我,我看你,只是有少數(shù)人擁有不錯的眼光,審美和經濟有一定關系,經濟好了,審美不行,依然只是個“壕”。
作為一名畫家,呂印在給小朋友上課的時候會著力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他并不執(zhí)著于教人將這幅畫畫得有多好,而是更多教授一些概念,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事物。
呂印《瀾滄江上》紙本設色 57×34cm 2017年
“如果沒有理念,技術再好沒眼光,只是下品,而技術不好審美好,就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小學習畫畫、喜歡畫畫,長大不一定做畫家,但一定要有審美的情趣,要知道一件物品如何放置,一處地方如何打造,這就是審美。”呂印也反復強調著審美對生活的重要性。
呂印《大研古鎮(zhèn)小景》紙本設色 95×88cm 2018年
呂印《云上石城》紙本設色 54×72cm 2019年
呂印《雪山映日見奇紅》紙本設色 39×69cm 2019年
呂印《南溪一角》紙本設色 54×72cm 2019年
呂印《玉龍鱗甲幻云中》紙本設色 70×33cm 2020年
呂印《晨讀》紙本設色 136×66cm 2019年
呂印《荷塘》紙本設色 39×65cm 2012年
呂印《黎明老君山》紙本設色 60×82cm 2022年
呂印《勐庫經典》紙本設色 65×39cm 2013年
呂印《那柯里》紙本設色 55×75cm 2021年
呂印《薰風拂柳帶荷香》 紙本設色 136×67cm 2016年
呂印《云煙逐水流》紙本設色 136×67cm 2016年
呂印《雪山見奇觀》紙本設色 74×39cm 2019年
呂印《天下傳奇》紙本設色 72×41cm 2019年
創(chuàng)于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臺已進駐網易、搜狐、今日頭條同步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