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集訓名單一出,熱鬧的不只是球迷群,連不少自媒體都坐不住了,19人里江蘇女排直接包攬7席,如果把鄒佳祺這位江蘇青訓出身的也算上,妥妥8人,直接占了國家隊將近一半的“潛力池,你說巧不巧,江蘇女排青訓這幾年一直被業內夸,但這波數據擺在眼前,誰都得服氣,這事不光是“人多,關鍵是細節,很多人以為江蘇靠的是人口紅利和傳統底蘊,其實背后那套青訓體系,才是江蘇女排每年都能“上大分的核心密碼。
說起來,江蘇女排的青訓模式其實挺有意思,一邊死磕本土,一邊也沒放棄吸收外地好苗子,像范泊寧這種從天津過來的選手,在江蘇女排其實屬于少數派,更多的還是自家培養出來的地道球員,這種模式說白了就是“自產自銷為主,外援為輔,和那些常年靠引進外省天才球員的直轄市球隊形成了鮮明對比,江蘇本地人口基數大,打排球的小孩多,能打到青年隊、成年隊的,基本都是一層一層卷上來的“地才,說句實在話,這種路徑注定江蘇隊里“天才型選手相對少,拼的是厚度和整體,靠的是一波波地才球員的勤奮和團隊磨合,沒啥花里胡哨,但就是穩扎穩打。
當然,這種青訓體系也不是沒有短板,江蘇女排在聯賽里經常跟那些有大牌外援的隊伍“對噴,有時候場面真不太好看,畢竟自家練兵為主,拿成績說話的壓力其實也大,但江蘇女排偏偏就愛“擺爛——不和你爭外援,專心給本地球員舞臺,哪怕吃點虧,也要讓新人輪番上陣,誰都知道,這樣做短期內可能會輸球,但從長遠來看,江蘇的青訓成果和成材率,妥妥立了個標桿,賽季結束一盤點,江蘇青訓出來的球員又能組一支能打的隊,這才是江蘇排球最自豪的地方。
再講點細節,這次進國家隊新名單的幾個人,像唐欣、張籽萱、范泊寧,都是第一次進國家隊,外界一看,好像江蘇又撿到寶,其實背后全靠系統性培養,江蘇女排不是那種靠一兩個天才爆發的隊伍,更像是流水線量產型的“球員工廠,你行就上一隊,不行就再磨,機會永遠比別的地方多一檔,這在全國青年集訓和熱身賽上也能看出來,像翟宇睿、郭中楠、陳曉輝、常子鑫這些小將,哪怕沒進最終集訓大名單,但在和上海等強隊的對抗中也能帶隊取勝,這種板凳厚度,別說國內,放到亞洲都算數一數二。
問題來了,江蘇女排能不能靠這套模式長期保持競爭力,或者說,他們是不是在用“數量填平了“天賦的缺口,其實業內爭議一直都有,有人說江蘇缺乏超級球星,天賦型球員一出來就被別隊圍搶,但實際情況是,江蘇更看重體系和氛圍,把本地球員培養成“能用、好用、敢用的國字號,才是他們的底氣,畢竟國家隊需要的是“拼圖型球員,不是每個位置都得有朱婷那種大魔王,江蘇出品的球員,普遍基本功扎實、執行力強、場上情緒穩定,這種“可控性是教練組最喜歡的屬性。
再往深一點說,江蘇女排這套青訓思路對全國各地有啥啟發,尤其是那些人口大省,手里有資源、有苗子,就是打不出成績,很大程度上是體系沒打通,人才培養環節斷檔,或者是過于迷信“外來和尚,結果本地球員被邊緣化,江蘇女排這幾年“本土為主,外地點綴的青訓路線,其實就是給大家打了個樣,別總想著靠挖別人家的苗子,先把自家地基打牢,敢給新人舞臺,敢讓板凳球員上場,成材率也自然就上來了。
當然,江蘇女排這種打法也不是萬能藥方,跟上海、天津這種靠外援和天才球員速成的隊伍比,江蘇注定少了點爆點和話題度,但說到底,聯賽的本質還是為國家隊培養人才,誰能穩定、持續地為國家隊輸送球員,誰才是最大贏家,這一點上,江蘇女排已經給出了答案,哪怕外界吐槽他們“保守“不冒險,但只要每年都有新人能進國家隊,江蘇這套青訓,誰都挑不出大毛病。
所以你看,江蘇女排這波8人入選國家隊名單,不只是青訓的勝利,更是體系的勝利,既有本地“地才扎根發芽,也有外地苗子主動投奔,江蘇女排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條“人多、穩扎、可持續的道路,這種模式可能不夠炸裂,但絕對夠穩定,未來誰想挑戰江蘇青訓的地位,真的得先琢磨琢磨怎么把自家板凳厚度拉起來,別再指望“撿漏就能逆天改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