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清朝簽訂《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而后臺灣一直被日本統治。
臺灣日據時期充滿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政策導向及活動形態,因為日本統治的目的是最終把臺灣與日本同化,日本的這個方法確實讓很多臺灣人變成形式上的日本人。
1945年,我國抗戰勝利,日本隨之歸還臺灣的所屬權,但那時候當政的是國民黨。
新中國成立后,臺灣理所應當回歸祖國,但是美日一直以當時簽名的是國民黨這個理由為借口阻止著臺灣的回歸。
而很多臺灣人也是很期望回歸的,比如出名的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他們一直支持統一,并在近幾年統一形勢越來越好的形勢下,建議統一后臺灣地區新管理團隊名單,已經在憧憬著統一后的生活了。
統一形勢一片明朗
臺灣回歸之路是充滿曲折的,而我國對于臺灣回歸的手段也是不斷的改進、優化,以期望用最合理、傷害最小的方式來讓臺灣回歸我們的祖國,而這一愿望終于在這幾年有了最大的可能性。
1895年,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甲午戰爭失敗后,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國辱權的《馬關條約》,臺灣及其附屬島嶼被劃給日本。
這個消息一傳出,消息傳出,全國激憤,臺灣各界則在反對條約無果后掀起保臺運動,臺灣人民并不愿意成為日本的附屬!
所以當日本人去管控臺灣的時候,臺灣部分官民積極備戰,臺灣上層士紳草擬的《臺民布告》也表示“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
臺灣民眾高舉義旗,紛紛組織義民軍,在吳湯興、徐驤等領導下,準備堅決抗擊日寇。
與此同時,她們推舉臺南守將劉永福任軍統,共同抗日。
劉永福布置防務,分兵把守臺中和臺南,日軍幾次企圖從臺南的安平口登陸,卻都被臺南沿岸的炮臺守兵擊退。
在那個時候,臺灣人民以劣勢的武器裝備,在敵我力量懸殊、供應困難的情況下,采取阻擊、伏擊等作戰方式,同數萬日軍激戰4個多月,先后作戰100余次,使之付出死亡4800余人、傷兵2.7萬余人的重大代價。
雖然最后臺灣人民的反抗因為世界各國的冷漠觀看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失敗,但是這件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也不斷警醒著后來的臺灣民眾,前輩是如何不屈服于外敵的。
可能是因為一開始的臺灣民眾反抗情緒極其明顯,所以在日本接手后,他們從思想教育上下手,慢慢瓦解臺灣人的愛國情懷。
而國民黨接手后,也不斷發布著一些對大陸不好的言論,所以很多臺灣民眾因為被蠱惑而對統一產生了抵抗情緒。
這種情況并不是臺灣群眾的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地提高,很多臺灣群眾都慢慢看到了真相,不再被蒙騙,所以近幾年,臺灣呼吁回歸統一的聲音越來越高。
如今,因為兩岸之間的經濟紐帶日益緊密,如2024年對大陸出口占比31.7%;血脈交融持續深化,如兩岸婚姻突破40萬對;軍事圍欄逐步收緊,如解放軍演習逼近12海里。
現今,臺灣回歸的進程正悄然加速。
所以現在很多臺灣的統一派選手已經不再只是呼吁,喊口號,他們已經開始思考回歸后的生活了。
不再局限呼吁統一,開始布局統一后管理團隊
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是非常堅定的統一派,在看到現在回歸形勢非常良好的情況下,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紛紛發出自己的聲音。
“兩岸同屬一中,終極目標是統一。統一不是大陸吞臺灣,而是讓臺灣在大框架里找到新位置。”
洪秀柱在媒體面前說道。與此同時她還跑了不少兩岸活動,跟大陸這邊打交道挺熟。
“一國兩制是對臺灣最大的尊重與體貼,我們這一代要把臺灣帶回家。”黃智賢女士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主張兩岸統一、反對“臺獨”,在“夜問打權”節目中旗幟鮮明宣傳這樣的立場和主張。
“臺灣光靠自己,安全和經濟都懸。統一能讓兩岸省心,也能讓中國在國際上更有底氣。”
邱毅是非常有名的“揭弊天王”、“爆料天王”,是讓臺獨支持者視為仇寇的人。
在民進黨執政時期,邱毅向媒體揭露了民進黨當局高層貪污弊案,包括陳水扁的夫人收受太平洋崇光百貨禮券的丑聞,及陳水扁的女婿趙建銘內線交易丑聞、及最為人知的“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偕高雄捷運公司副董事長陳敏賢出游韓國濟州島并到賭場賭博照片等。
邱毅爆料的資料通常與民進黨弊端有所關聯,大宗的丑聞或案件的揭露如SOGO禮券案以及高捷案打到民進黨政府的痛處,讓臺獨非常痛恨他。
“新的一年,希望我們年輕的新世代能夠共圓中國夢,虎虎生威,虎年行大運!”按照現在的話來說,王炳忠算是一個“網紅”,政治方面的“網紅”。
他常跟年輕人聊統一的好處,強調民族認同和戰略需要。還在《前進新臺灣》等節目中表現著對兩岸統一的支持和關注。
因為賴清德這一個激進臺獨上臺,大肆打壓統派,逮捕了公開支持統一,呼吁臺軍投誠的高安國將軍,強制解散島內統派政黨,統促黨,并逮捕大量統促黨員,提出所謂“2個承諾、8項主張”的文化政見,妄圖打造“柔性臺獨”和“文化臺獨2.0”的升級版,大搞綠色恐怖,拱火臺海局勢,破壞兩岸交流和關系。
在賴清德的瘋狂打壓下,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還是堅持發聲,這種勇氣和堅持真的讓人動容,也讓人看到了兩岸統一的必然性。
與此同時,他們形成合力,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討論,大膽構想"統一后治理團隊"的框架與人選。
因為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人經常參加兩岸活動,對于兩岸的關系和情況都很熟悉,所以他們以政治經驗、經濟對接、戰略整合和青年視角為支點,提出“新管理團隊”的概念:為了更好讓臺灣和融入中國,就需要熟悉臺灣的本地人參與管理。
他們所提出的建議統一后臺灣地區新管理團隊名單,不僅為統一后做考慮,而且也顯示出了統一的好處和合理性。
而且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人的討論讓很多臺灣年輕人正視統一的問題,同時也是在向臺灣民眾表示出對臺灣本身的關注,讓臺灣民眾意識到他們也是臺灣人,他們是為了臺灣更好的發展做打算,而不是在盲目鼓吹。
在這些敢于發聲的“統派”的吶喊下,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看清美日的騙局,越來越多的年輕群眾開始愿意為兩岸統一發力。
在這些人的發聲下,我們大陸也能看到接下來發力的方向。
統一事業并不是只有一方發力就能勝利的事業,而是要兩岸群眾齊心協力才能達到的。
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人還建議基層年輕人參與管理,這樣臺灣各階層都參與統一大業,這樣才能更好傾聽各階層的民意,有利于島內形成合力,更好穩步發展。
我們要知道,統一不是只有利于大陸或者臺灣,而是有利于雙方,因此兩岸群眾要拋開以前的偏見,堅持統一,讓我們的祖國不再分裂,我們不要互相殘殺而讓別人獲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