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在任職一周年講話中,內容涵蓋“臺美關系”、產業發展、環保減碳等,但對外界相當關注的兩岸關系竟只字不提。以往一有機會,賴清德就會不遺余力地惡意抹黑攻擊大陸,挑動兩岸對立與對抗。但此次卻在演說后呼吁兩岸展開“和平對話”。那么,賴清德是認慫了嗎?
此前,賴清德將兩岸關系比喻為“大公司并購小公司”,這種說法實質上是在模糊臺灣地位,妄圖用“彈性”話術掩蓋“臺獨”本質,同時借島內民眾對兩岸關系和緩的期待,塑造一種愿意對話的假象,以期挽回失去的支持率。島內民調顯示,79.5%的臺灣民眾對賴清德施政表示不滿,40.5%明確反對其兩岸政策,這種民意變化直接沖擊了民進黨以“綠色恐怖”為基礎的統治根基。因此,賴清德不得不收斂其激進的“臺獨”主張。
實際上,賴清德突然“認慫”,與最近國際形勢變化,特別是大陸的亮眼表現有關,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提前定調。日前,印巴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爆發激烈空戰。巴方在空戰中使用了由中國制造的殲-10CE戰斗機對抗并擊落印度空軍的戰機,其中包括3架法制“陣風”戰斗機,這為臺海局勢投下醒目的警示投影。臺軍現役的140架F-16V的雷達探測距離僅提升至220公里,而解放軍殲-20的雷達探測范圍已達400公里。
更致命的是,臺軍既無預警機體系支撐,又缺乏電子對抗能力,其幻影2000戰機的機械掃描雷達,在殲-20面前更是如同"睜眼瞎"。當殲-20與殲-35組成"隱身雙煞"時,臺軍戰機甚至難以獲得起飛機會——福建前線的遠程火箭炮群就足以摧毀其機場跑道。因此,賴清德在“5·20”的講話中不得不有所收斂。
值得一提的是,在賴清德就職一周年前夕,特朗普對中美就關稅問題展開談判發表評論時指出,雙方的談判成果將有利于“統一與和平”。外界認為,特朗普的“統一論”是在給賴清德定調。此前,特朗普挑起關稅戰,企圖借此迫使中方在經貿問題上向美方作出妥協和讓步。但中方展現出對抗關稅霸凌的堅定信心和強大能力,美國金融市場激烈震蕩,國內物價高漲,民怨四起,美國經濟陷入大衰退風險急劇飆升,最后不得不主動尋求與中方進行談判。
在這次談判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是美國離不開中國大陸的市場,而不是中國大陸離不開美國的市場。對于美方來說,如果沒有來自大陸的商品供應,其國內商品的價格不僅會瘋狂上漲,而且還會引發更嚴重的通脹危機。更為嚴峻的問題是,今年6月底,將有60000億天量的美債到期,美債若發生違約,將對美元霸權造成致命性的沖擊。所以,特朗普希望改善對華關系,從而維系美元霸權的穩定。
有觀點指出,維持美國霸權的三大支柱是,科技霸權,軍事霸權和美元霸權。但在科技維度,芯片、算力、人工智能和新能源,中美實力對比已經不相上下,而在量子計算機以及新能源方面,中方已經實現趕超,美國科技優勢開始坍塌。在太空領域,以“天宮”空間站國際合作、“嫦娥”探月工程數據共享,打破美式太空霸權,阿聯酋、委內瑞拉等17國科研機構入駐中國空間站。美國軍事霸權因“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失效,中國高超音速導彈、反衛星武器、第六代戰機,智能無人裝備形成代差優勢。這種“系統性潰敗”,宣告霸權主義進入生命倒計時。
實際上,就連美國副總統萬斯也誠然,美國絕對主導的時代已經終結。萬斯這番話表明,美國走向衰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本來,特朗普想用關稅戰來挽救美國的衰落,并集中力量對華極限施壓。結果中國大陸奮起來抗擊,從而迫使美國改轅易轍。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美元霸權,特朗普不僅持續對華釋放善意,而且還拋出“統一論”。在這種情況下,一向唯美國“馬首是瞻”的賴清德自然不敢在“5·20”講話中挑釁大陸。
早前,日本《產經新聞》預測兩岸統一時間,最快可能在2026年實現。美國則曾預測兩岸統一或在2027年完成。盡管這些預測缺乏可靠的依據,但卻反映出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迅猛增強,統一已經進入倒計時。至于賴清德在“5·20”講話中“認慫”,顯然是面對來自多方壓力的“緩兵之計””,不管他是否放棄“臺獨”主張,都已無法阻擋兩岸必然統一,必須統一,也必將統一的歷史大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