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心心念念的稀土,中方給了韓國。與此同時,李在明說出7個字,給中韓關系定了調。那么,中方為何允許向韓國出售稀土?李在明的表態又傳遞出怎樣的信息?
在日內瓦談判之后,稀土問題成為了中美之間新的博弈關鍵。此前有猜測認為,中方為了換取美國降低對華關稅,答應放松稀土出口。然而,事實證明這一說法完全錯誤——5月中旬,中方稀土新規,對稀土出口審批流程更加嚴格。
近日就有一家美國音響設備制造商表示,他們的產品在歐洲和拉丁美洲組裝,但依然被中國稀土出口的審批流程卡住了——中方要求他們提供“不含受控元素”的擔保書,審批時間至少需要45個工作日,即便如此,還不一定能批下來。該公司甚至擔心,因為原材料運不出來,整個生產線都要停擺。
從中不難看出,如今中方將稀土出口審批一層層細化,對所有可能涉及戰略用途的稀土都嚴格限制。于是,在拿不到審批的情況下,美國開始推動“礦產外交”,試圖與非洲、澳大利亞等國合作。然而,由于這些國家的稀土加工技術落后中國20年,短期內難以突破瓶頸。
不過,正當美方還在打聽中國稀土政策的風向時,中方卻將稀土出售給了韓國。據韓聯社25日報道,中國商務部批準了多家韓企的稀土出口申請,數據顯示,韓國在稀土金屬領域對華依賴度高達79.8%,因此中方此舉極大緩解了韓國的供應鏈壓力。而對比美國,這一舉措可以說是中方對韓國的特殊照顧。有分析認為,這既是對韓國務實外交的回應,也為中韓關系改善提供了契機
當然,中方做出這一舉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韓國近日的部分善意舉動,尤其是總統候選人李在明的表態。根據民調顯示,雖然和第二名候選人的差距有所減小,但李在明仍然以超過40%的支持率領跑此次大選。而在26日,李在明在社交媒體發表自己的外交政策時,用7個字明確給中韓關系定調——重要的貿易伙伴。
李在明表示,中國是韓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和對朝鮮半島安全產生影響的國家,將穩定地處理韓中關系。這一表態看似簡單,卻釋放出三重信號:一是承認中國對韓國經濟與安全的重要性;二是與尹錫悅時代“親美疏華”政策劃清界限;三是為未來中韓合作定下務實基調。
事實上,李在明的對華態度并非偶然。早在2022年,他便主張韓國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反對盲目追加“薩德”部署,強調對華經濟合作的重要性。如今,他進一步提出恢復韓朝軍事熱線、推進南北對話,這些舉措均需中國的支持。同時,李在明的政策主張也反映了韓國社會對穩定與發展的迫切需求。
由此回看中方的戰略,不難發現,中方更傾向于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尤其是那些在產業鏈上有互補性的國家,韓國就是典型例子。韓國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上與中國有密切聯系,并且對中國市場高度依賴。雙方在經貿層面互補性強,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合作基礎。對中方來說,與其被動應對美國的挑釁和不確定,不如主動加強與韓國等國家的協作關系,增強地區產業鏈的穩定性。
這也正是為什么在中美經貿談判仍處在拉鋸階段的當口,中方反而選擇給韓國一些合作的空間。包括在稀土、鋰、鈷等關鍵礦物供應鏈上的政策配合,也更傾向于對韓國企業開放審批通道。這不僅是對韓國立場的正面回應,也是對外釋放信號:中國并非一味封鎖,而是根據對方的態度,來決定合作的深淺。
相比之下,美國顯然還沒明白這個邏輯。特朗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愿意“飛到中國”來談經濟問題。雖然聽起來挺有誠意,但回頭看他過去的態度:發動貿易戰、制裁中企、打壓科技合作,這些舊賬還沒算清,現在突然表示想來和談,顯得不夠真誠。
再加上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特朗普雖然嘴上說得熱鬧,但實際行動未必跟得上。當初他在競選時承諾,100天內訪問中國,結果不僅沒兌現,反而把中美關系推向了更糟糕的局面。特朗普曾想通過極限施壓逼中方妥協,但現在連他自己都承認,這一套行不通。中方的政策已經清楚表明:該管制的資源,一樣不少;該審查的審批,一個不放。
總之,此次中方將美國心心念念的稀土給了韓國,這說明中韓關系的走向正趨于穩定和務實,同時此舉也顯示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依然有足夠的戰略主導力。中方沒有關起門來搞封鎖,而是在給愿意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國家留機會。而美國,如果還想從中方手中拿到稀土,光靠幾句空話,明顯是遠遠不夠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