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月6日,看上去平淡無奇的一天。但是,就是這一天,在江西的一個小村子,無聲無息地發生了一個重大的事件,它將改寫中國革命的命運。
從這天開始,中國工農紅軍用兵如有“神”相助。這個“神”就是“千里眼和順風耳”,而這背后神助的人更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非常了不起的人。
他從被俘中尉走到了開國中將,《參考消息》、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是他的杰作,他甚至把一個無線電訓練班最終辦成了中國電子信息類第一所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因位于西安,故又簡稱西軍電,即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他還是我國郵電、氣象、雷達和電子對抗事業的奠基者和開路先鋒。毛主席逝世后,他被定為主席守靈人,也是唯一入選中國100年科學家辭典的高級將領……
他就是曾任中央軍委通信部部長、郵電部黨組書記、通信兵部主任、第四機械部部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被毛澤東稱為“我軍通訊工作開山鼻祖”的開國中將王錚。
王錚
- 半部電臺開啟紅軍無線電通訊先河
王錚,原名吳人鑒,1909年出生在江蘇武進一個貧農家庭。從小他就反應靈敏,聰慧好學,17歲那年就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蘇州工業專科學校,1928年他又考入南京軍事交通技術學校,后又進入黃埔軍校第六期通信科學習,期間,參加北伐軍第二軍四師,擔任師部電臺臺長兼報務主任。
這一經歷成了他的加分項,1930年王諍從黃埔軍校畢業,就被調入國軍的王牌十八師,擔任無線電報務員,并晉升為中尉軍銜。
1930年11月5日,國民黨向江西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一次“圍剿”,12月30 日,由于驕傲自滿,孤軍冒進,紅一方面軍在龍岡戰斗中,全殲國軍十八師師部和兩個旅近1萬人,活捉前敵總指揮張輝瓚,俘敵9000余人,同時繳獲各種武器9000余件,子彈100多萬發,無線電臺一部,俘虜電臺報務員吳人鑒等16人。
不過,這部電臺只有15瓦的功率,繳獲時還被紅軍戰士誤砸,導致不能發報,只能接收,相當于半部電臺。這半部電臺成了中央蘇區通信工作的紅色種子。
被俘后,在朱德勸說和感召下,吳人鑒改名王諍,他和另外9名愿意留下來的通訊人員一起參加了紅軍。毛澤東和朱德如獲至寶,當即高興地接見了他們。
1931年1月3日,受毛澤東和朱德親切接見后第三天,王諍就在寧都縣用半部電臺收抄到了國民黨軍隊重要情報。根據這一情報,當天,紅軍在前線又擊敗了譚道源部,繳獲電臺1部、電話總機3部、電話單機20余部。
無線電在戰爭中的獨特作用,引起了毛澤東、朱德的高度重視,他們決定迅速建立無線電通信機構,加速培養紅軍的無線電技術人員。
1931年1月6日,在紅軍總部駐地江西省興國縣(今寧都)的小布鎮“龔氏家廟”正式架臺成立了中央紅軍無線電臺,王錚被任命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無線電大隊長。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舊址“龔氏家廟”
這個事件標志著中國工農紅軍有了自己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這一天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技偵情報工作創建日。
同一天,在小布鎮赤坎村的土樓里,依靠著“一部半”電臺,擁有12名學員的紅軍第一屆無線電隊訓練班開班。王諍擔任教員,他自編教材,自制教具,短短4個月時間,我軍第一批無線電通信技術人才初見雛形。
年底在培訓班基礎上,蘇區又建立了紅軍通信學校(這就是西軍電的前身)。
自1931年2月起至1934年10月開始長征止,共舉辦無線電訓練班11期,先后培訓報務、機務、電話、司號、旗語等各類通信人員2100余人, 造就了中央紅軍第一批無線電通信人才。
這些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陸續被派遣到閩贛、湘贛、湘鄂贛蘇區工作。從此,中央蘇區與各蘇區,紅軍總部與各軍團電臺的聯系相繼建立起來,原先被國民黨分割的根據地靠紅色電波也連接起來,紅色電波訊息越過萬水千山互相傳送。
另外,王諍等人經過數月不間斷地守聽、呼叫,也與上海黨中央取得了無線電聯系,中央的各項決議、指示和情報又通過無線電及時傳回各個蘇區。
1931年11月7日,王錚以抄收的新聞稿為素材,在瑞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文字新聞廣播電臺,被命名為“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廣播電臺”,并且由此還成立了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呼號定為“CSR”。這正是現在新華通訊社的前身。
王諍還遵照中共蘇區中央局的決定,增加人員抄收外國通訊社的英文電訊,經過翻譯、編輯,定名為《參考消息》。
王錚在蘇區
- 無線電隊成為紅軍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1931年5月,蔣介石再次調集18個師約20萬兵力(比第一次增加一倍),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圍剿。
20萬敵軍壓境,形勢十分危急。這時紅一方面軍只有3萬人,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怎樣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破敵人的圍剿,成為擺在中央領導面前的頭等大事。
正在中央領導為此絞盡腦汁時,王錚成功截獲并破譯了國軍第五路軍總指揮王金鈺致電“剿匪”總司令何應欽的密電,為紅軍提供了準確情報。得到情報后,中央馬上調集紅一軍團、紅五軍團5個師,連夜行軍包圍第五路軍,追擊敵方700里,殲敵3萬人,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勝利。
6月,惱羞成怒的蔣介石親自帶領30萬兵力,發動第三次“圍剿”。紅軍根本沒有想到國民黨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又卷土重來。就在這危機關頭,王錚再次截獲蔣介石發給何應欽進攻蘇區的情報,中央得到情報后,立刻調集軍隊伏擊國民黨軍,并取得五戰五捷、殲敵3萬余人的勝利。
由于破譯敵人情報有功,王諍被毛澤東稱為“千里眼”、“順風耳”。
1934年王錚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中央紅軍情報局一分為三,王錚任三局局長,也就是通訊局局長,參加了長征。
在這里順便說一下,紅軍無線電訓練班從1931年1月6日開班后,幾經調整,在長征開始前成為通信教導大隊,并以“紅星第三大隊”為代號,堅持辦學。這一成效很快在長征中顯現出來。
長征期間,無線電臺成為軍委指揮各軍團的唯一通信工具,而此時紅軍無線通信已初具規模:報務、機務人員達200余人,擁有17個無線電分隊和17部電臺,初步形成三大主力紅軍部隊相互聯通、重點方向可以保障的基本態勢,這對于軍委對各軍團的統一指揮,確保了紅軍步調一致發揮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反對張國燾的斗爭中,王錚又為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后,張國燾率領左路軍另立中央,中央急于恢復與二、六軍團聯絡,以更加有力、有效地與張國燾作斗爭。而張國燾利用紅軍總政委身份,控制了中央與二、六軍團聯絡的密碼,周恩來代表中央幾次去電索要,都被拒絕。
王諍根據周恩來指示,以周恩來名義與賀龍、任弼時率領的紅二、六軍團電臺聯絡,詢問他們的情況,但被張國燾截獲,張國燾以中革軍委名義對二、六軍團發號施令,中央與紅二、六軍團的聯絡失敗。
為了盡快與紅二、六軍團建立聯絡,爭取力量與張國燾斗爭,王錚按照中央指示,日夜捕捉紅二、六軍團無線電訊息,終于在二、六軍團電臺與四方面軍電臺收發一份800余字的電報時,捕捉到了紅二、六軍團電臺信號。
王諍親自上機用明語呼叫:
“我是總隊長王諍。請閻知非隊長上機,有重要事要談。”
閻知非上機后,雙方用英語明碼通話,使得中央和二、六軍團恢復了聯系。
事后,毛澤東高興地拍著王諍的肩膀說:
“好哇,王諍同志,你為黨、為紅軍又立下大功,歷史將永遠銘記你的功績!”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陜北。毛澤東接見了三個方面軍的全體通信官兵,贊揚了他們為贏得勝利和保護電臺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時刻監督日軍動態和全面指揮部隊,王錚創造性地構建起無線電通信聯絡網。
在延安,他建立了八處戰略無線電網絡,初步建成以延安為中心,溝通黨政軍,輻射全國各部隊、各根據地、游擊區的無線電通信網絡,完成了軍委戰略指揮通信體系的建立。
此后,王錚又先后培養200多名無線電技術人員,派往敵戰區,以各式各樣的身份通過電臺傳遞情報。
抗戰勝利后,王諍派遣延安的部分通信領導干部赴各大解放區工作,建立起由700多部電臺構成的通信網絡,為粉碎蔣介石發動的全面內戰做好充分的通信準備。
1945年11月,王錚擔任中央軍委作戰部副部長兼三局局長。
在三大戰役期間,他手下的軍委總臺每月電報量從90萬字增加到140萬字,特急電報每天數不勝數。王錚每天交給中央各野戰軍電報高達1000多份,中央起草的作戰電報就400多份。
為此,周恩來曾感慨:
“在西柏坡,我們不發槍,不發糧,不發人,只是天天發電報!”
正是通過無線電通信,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人可以洞察全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軍通信兵已經成為黨中央、毛澤東領導全國軍民奪取勝利的一把利劍。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尤其是電子工業、尖端科技更是一片空白。為此,王錚提出了一個共用通信網(國家電信網)和兩個專用通信網(軍隊和鐵道)的建議,并帶領專業人員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克服萬難,建造了第一個由國家統一管理經營的郵電通信網。
1955年9月,大授勛時,由于他所做出的貢獻,一槍未放的王錚被中央授予中將軍銜,并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 雷達和電子對抗的開路先鋒
1963年2月,國家決定組建第四機械工業部。3月25日,王錚被任命為四機部部長、黨組書記。
履新伊始,王錚立即組織專門班子研究制定電子工業的發展戰略和方針。在他主持下,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逐個走訪海、陸、空三軍,對國民經濟各部門調查研究之后,擬就了《關于現代無線電電子工業的作用和中國無線電電子工業發展建設問題的報告》,正式上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這個報告系統地論證了現代電子技術同“四個現代化”的關系,第一次明確提出電子工業要為四個現代化服務的方針。
針對美軍駐臺灣空軍U-2中隊屢次進犯大陸領空,他還組織專家技術人員用電子抗干擾技術,先后擊落5架U-2飛機。利用被擊落的U-2飛機殘留的400瓦短波單邊帶電臺,他又組織四機部第十研究所攻關,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就試制出了中國第一臺全半導體化的400瓦短波單邊帶航空電臺。
擊落U-2飛機
在此基礎上,王錚要求把這一技術成果廣泛應用于其他產品。先后派生出200瓦、50瓦、15瓦、10瓦以及800瓦、1.6千瓦、5千瓦、10千瓦、30千瓦等全系列的單邊帶短波電臺,使中國的短波無線電通信設備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這種電臺除部隊裝備外,還推廣應用到有關國民經濟部門。南極長城站所用的1.6千瓦短波單邊電臺,與北京等地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通信聯絡。
1972年,王錚主張開展電子對抗產業發展,并親自前往中越邊境雷達站對美軍干擾情況實地考察,回來召開電子對抗工作座談會。在1975年,王錚被任命為電子對抗和雷達管理領導小組副組長,在王錚領導下我軍電子對抗產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89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向世人展示了電子對抗的威力,人們對王錚的先見之明無不嘆服。
- 他的家人接續譜寫傳奇故事
王錚不僅自己演繹傳奇故事,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家人也不斷地譜寫新的傳奇。
王諍的夫人秦巖,1921年出生于安徽宿縣,1938年赴延安參加革命,1944年開始任軍委三局譯電員。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主人公李俠原型李白就是王錚的學生,李白的夫人裘慧英曾說過:李白每次從上海發回的情報,都是王諍夫人秦巖在延安接收的。李白被逮捕前發出的最后六個字:永別了,同志們,就是秦巖譯收的。
王諍的兩個兒子也非常優秀,一個中將,一個少將。
長子王蘇民,子承父業,從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后,一直在總參謀部工作,后來還擔任了中央警衛局副局長,中將軍銜;他的另一個兒子王建新,在解放軍南京通信工程學院也學了與通信有關的專業,畢業后再讀研究生,后分配到總參謀部第61研究所,從事軍事指揮自動化研究,后來擔任所長,為少將軍銜。
王錚夫人、子女與通信兵
傳奇的王家,如今還在續寫新的傳奇。
王諍的孫子、王蘇民的兒子,叫王雷雷,也承繼了爺爺和父親的電訊專業,如今是著名的空中網CEO。
1978年8月13日,王錚因患癌癥,醫治無效,病逝于北京,享年70歲。
縱觀王錚的一生,他開創了我軍無線電通信、無線電偵察和紅色政權的新聞廣播事業、氣象事業,創建了中國電子工業和人民郵電事業,在雷達、電子對抗等諸多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李先念曾對他做過精準的評價:
半部電臺起家,一生征戰為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