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睡眠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在入眠過程中,身體各項機能會趨于“低速”運轉,而細胞和組織的自我修復功能則會全面展開,因此可以說優質睡眠是健康體魄的底層保障。
然而,許多人在夜間經常遭遇睡眠質量差的問題,如難以入睡、易醒、多夢和早醒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第二天的精力和情緒,還可能對長期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想要改善睡眠質量,重點是從日常習慣著手,學會這5個方法,或能讓您入夢更快、睡得更甜。
1.規律作息
每天保持固定的熄燈和起床時間,可以幫助人們的生物鐘保持一致,增強入睡和清醒的規律性。即便是在休息日,也要注意盡量把握好熬夜的度,保障節律行為的穩定性。
如果需要改變睡眠時間,則應逐步調整,每天提前或延后15-30分鐘,直到達到理想的作息時間。避免突然的改變,以免打亂生物鐘。
2.改善睡眠環境
睡眠質量與周邊環境密切相關,因此要注意保持臥室的安靜、黑暗和涼爽。家中可以使用遮光窗簾,用耳塞和白噪音機來減少外界干擾。22攝氏度左右的室溫,是大多數人感覺舒適的環境溫度,當然,也可根據實際自行調整。
此外,別忘了選擇舒適的床墊和枕頭,確保床上用品干凈、柔軟。合適的床上用品可以顯著提高睡眠質量,減少翻身和不適感。
3.調整生活習慣
睡前避免攝入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這些物質會刺激神經系統,影響入睡和睡眠質量。尤其是咖啡因,建議在下午之后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跑步和游泳,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但應避免在睡前2-3小時內進行劇烈運動,以免神經系統過于興奮。
還需注意的是,睡前應避免過度飲食,特別是油膩和辛辣食物。在上床前可以選擇一些容易消化的小吃,如香蕉、溫牛奶或少量堅果,有助于放松身體,促進入睡。
4.放松活動
居家生活時,可建立一套放松的睡前例行活動,如溫水澡、閱讀、聽輕音樂或深呼吸練習。這些活動可以幫助放松身心,緩解一天的緊張和壓力。而在睡前進行正念冥想,關注呼吸和身體感覺,能減少雜念和焦慮。冥想可以幫助進入平靜、放松的狀態,提升入睡速度和睡眠質量。
5.減少干擾
睡前1-2小時內應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手機、電腦和電視等器具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響入睡。不妨選擇紙質書籍或聽輕音樂代替電子設備。
如果夜間醒來,要避免打開手機或開燈,盡量保持安靜,重新調整姿勢,閉上眼睛,嘗試重新入睡。如果長時間無法入睡,可以嘗試在昏暗的光線下閱讀幾頁紙質書,避免激活大腦。
總之,夜間睡得好,白天才有活力與精力,避免熬夜、改變習慣,能讓您每日精神更充沛。
【本圖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