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關系的復雜棋局中,真正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不計代價支持中國的國家屈指可數,而這些國家與中國的關系超越了普通外交范疇,形成了“鐵桿兄弟”般的特殊情誼。
這種情誼不是建立在短期利益交換基礎上的,而是歷經數十年風雨考驗的真誠互助,從亞洲的巴基斯坦到歐洲的匈牙利,從非洲的塞爾維亞到中東的土耳其,這些國家以各自的方式詮釋著對華友誼的深度與厚度......
患難見真情的典范
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關系被冠以“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的美譽,這種情誼在每一次危機時刻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比如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時,巴基斯坦這個人均GDP不足15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迅速從全國公立醫院征集了30萬枚醫用口罩、800套防護服和6800雙手套支援中國。
雖然這些物資包裝各異、規格不統一,很明顯是從各地緊急拼湊而來,卻代表著這個國家最真誠的心意。
畢竟當時巴基斯坦正面臨27年來最嚴重的蝗災,經濟損失慘重,但他們依然選擇“砸鍋賣鐵”式地支援中國,這種傾其所有的援助方式令人動容。
再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巴基斯坦將全國戰略儲備的22260頂帳篷全部捐給中國,甚至拆除了運輸機的座椅以裝載更多物資,醫療人員只能蜷縮在擁擠的機艙內。
2016年湖北洪災期間,巴基斯坦向災區捐贈了1萬噸大米,而當時該國許多人還處于糧食短缺狀態,這種“自己餓肚子也要先喂飽兄弟”的做法,正是中巴特殊關系的真實寫照。
在巴基斯坦國內,中巴友誼已被寫入小學教材,刑法中特別注有“破壞中巴友誼罪”的專門條款,而他們的首都伊斯蘭堡的“中巴友誼路”以周恩來總理命名,街頭隨處可見中文標識。
不僅如此他們對中國人的特殊保護措施更是無微不至的地步:普通酒店不得接待中國游客,只有安保條件達標的豪華酒店才能確保中國人安全,必要時還會派出軍人貼身保護,這種全方位的友好氛圍,使巴基斯坦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在國際上最親密的“鐵桿兄弟”。
中國在西方的堅定支持者
除了巴基斯坦之外,在西方陣營的內部,有兩個國家與中國保持著超乎尋常的密切關系,那便是塞爾維亞與匈牙利。
這兩個歐洲國家不顧歐盟主流意見,多次在關鍵議題上力挺中國,展現出了他們獨立自主的外交姿態,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在新冠疫情最嚴峻時期含淚向中國求援的畫面,至今令世界動容:
當時歐盟各國對塞爾維亞的求助置若罔聞,是中國醫療隊和物資第一時間抵達貝爾格萊德,武契奇得知后以最高禮節親自接機,并與每位醫療人員擊肘三次并親吻五星紅旗。
塞爾維亞政府隨后在所有路標上加注中文,并計劃建立中塞友誼紀念碑,而這種情誼源于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炸事件后,兩國自發形成的特殊紐帶,而當時的南聯盟正是今日塞爾維亞的前身。
匈牙利則在歐盟內部扮演著中國“守護者”的角色,在2021年4月至6月期間,匈牙利三次動用歐盟否決權,阻止了涉港、涉疆的所謂“聲明”的通過,直接導致德國外長“氣得直跺腳”。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明確表示:“歐盟不該當人權教師爺”,現如今歐盟內部已形成不成文規定,任何反華提案必須先征得匈牙利同意。
這兩個歐洲國家與中國的情誼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匈牙利人自認祖上來自東方,其語言語序與中文相同,國菜“土豆燉牛肉”與中國東北燉菜驚人相似,他們的學校更是將魯迅文章列為必讀課文。
塞爾維亞則保留著大量中國援建項目,布達佩斯的“東方紅電影院”雖已改建為華為旗艦店,但仍是兩國友誼的見證。
中烏特殊關系的興衰
烏克蘭曾是中國軍工技術的重要來源國,兩國關系一度達到“準盟友”級別,只不過在蘇聯解體后,經濟困難的烏克蘭向中國出口了30余類軍事技術,涵蓋大型軍艦動力系統、運-20運輸機及艦載機等關鍵領域。
最著名的合作當屬“瓦良格”號航母的轉讓,當時中國以2000萬美元購得這艘未完工的航母時,竟然意外發現其動力系統完好無損,而這為遼寧艦的改造提供了寶貴技術參考。
當在艦載機研發陷入僵局時,中國在烏克蘭發現并購買了兩架蘇-33原型機T-10K中的一架,為國產艦載機研制掃清了技術障礙。
運-20運輸機的研制也得到了烏克蘭技術支持,烏方甚至將生產線設在中國境內,基于這些深度合作,中國在烏克蘭面臨銷毀核武器的國際壓力時,毅然向其提供了核保護傘,將兩國關系推向高峰。
但是在近年來烏克蘭逐漸向西方靠攏,與中國關系出現明顯疏遠,這一轉變給中國敲響了警鐘: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過度依賴外部技術合作存在戰略風險。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早已意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在吸收外部技術的同時建立了完整的軍工研發體系,避免了被“卡脖子”的被動局面。
“鐵桿兄弟”關系的本質與啟示
分析中國與這些“鐵桿兄弟”國家的關系模式,可以發現幾個共同特征:首先是歷史積淀,這些友誼大多經歷了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考驗;其次是相互需求,無論是戰略安全還是經濟發展,雙方都能找到利益契合點;最重要的是真誠相待,這些關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而非單方面的索取或施舍。
這與某些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曾連續24年向阿爾巴尼亞提供超百億援助,幫助這個貧窮國家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要知道當時中國自身發展水平有限,許多物資是“從牙縫里擠出來的”,但阿爾巴尼亞將援助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聲稱“哪有弟弟向哥哥償還的道理”。
于是在1978年中國便停止了對他們的援助,阿爾巴尼亞立即翻臉,在國際上大肆攻擊中國,這一案例深刻說明,真正的友誼不能建立在單方面付出基礎上。
當前國際局勢風云變幻,中國外交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鐵桿兄弟”般的真誠友誼顯得尤為珍貴。
正如巴基斯坦總統阿爾維所說:“如果我們的中國朋友受苦受難,我們會傾囊相助,不會給自己留后路,我們既能同甘也能共苦”。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留言和討論。
參考資料:
匈牙利部長:美國投資潛力無法與中國相提并論,不會減少與中國經濟聯系,環球網,2025-04-30
特稿 | “向東開放”?擁抱中國——匈牙利堅定不移發展對華友好合作,新華社,2024-05-05
中文已成為匈牙利高考外語科目之一,魯中晨報,2024-05-09
小特朗普訪問匈牙利挑撥:歐洲應選擇美國而非中國,觀察者網,2025-04-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