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隴原大地,處處涌動著鄉村旅游的“熱潮”。
從“生態秘境氧吧”的鎮原石咀村,到“白龍江畔畫境”的康縣花橋村、“藏鄉仙境畫卷”的迭部扎尕那,再到“隴原振興樣板”的渭源元古堆村……“一村一品”的農文旅特色鄉村,為甘肅鄉村游打開了“多面窗口”。
從“天水古韻·文化探秘”之旅,到“問道崆峒·人文康養”之旅、“尋跡河州·古韻民宿”之旅,再到“會師圣地·紅色經典”之旅……“串珠成鏈”的條條鄉村旅游線路,仿若甘肅農文旅融合的展示長廊。
數據顯示,2025年1-4月,甘肅接待鄉村游客5870.1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557.67萬人次,同比增長10.5%;鄉村游客旅游花費196.76億,較去年同期增加29.42億,同比增長17.58%;5月16日,甘肅省正式推出首批“隴上鄉遇”農文旅品牌(10條農文旅線路、10個特色鄉村產品)。
出行的腳步,增長的數據,打響的品牌,全面展現了甘肅鄉村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活力。
近年來,甘肅省立足資源稟賦,深挖文化底蘊,通過打造特色鄉村、開發精品線路、培育樣板村落,走出了一條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如今,甘肅鄉村旅游撐起了甘肅旅游業的“半壁江山”。
西峰區顯勝鄉毛寺村村貌。溫聰聰 攝
深耕資源
“一村一韻”各美其美
甘肅歷史悠久,自然風光、農耕文明與游牧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了豐富多元且極具魅力的鄉村文化。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甘肅的答案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一村一品”特色鄉村。
在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曾經的貧困村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我們元古堆村以鄉村旅游為牽引,堅持做大種植、養殖、加工、旅游、光伏、勞務、電子商務‘七大產業’,讓我們村子‘活’起來。”元古堆村黨總支書記的話語里,透露著發展的底氣和豪氣,元古堆村先后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甘肅首批“和美鄉村”。2024年,元古堆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0萬元。
像這樣的蛻變,在甘肅并非個例。
文縣“白馬民俗文化村”風景宜人。
隴南市康縣陽壩鎮依托茶園風光和生態優勢,打造“茶旅融合”示范村。游客可體驗采茶、制茶、品茶的全過程,帶動當地茶葉銷售和民宿經濟。
慶陽市西峰區顯勝鄉毛寺村,依托土窯洞,結合現代新元素,打造民宿集群、鄉村記憶館,村民以土地入股旅游合作社,按比例分紅,成為黃土高原鄉村振興的典范。
張掖市民樂縣六壩鎮借助田園風光,發展生態觀光農業,打造“彩虹田園”品牌,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和自駕游客。
靜寧縣打造的仙鶴谷娛樂項目。
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數據顯示,在“十四五”期間,甘肅建設了30個鄉村旅游示范縣、300個文旅振興鄉村樣板村,培育了530個鄉村旅游合作社。此外,甘肅還創建了9家國家甲級旅游民宿、9家乙級民宿和33家丙級民宿,民宿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迭部扎尕那村榮獲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稱號,創造了鄉村旅游的“甘南經驗”,并在全國推廣。
如今,在隴原的山水間,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游客在臨夏開啟“賞花游”。
串珠成鏈
全域聯動精品線路
為提升鄉村旅游核心競爭力,甘肅省以線路整合推動產業升級,創新推出“隴上鄉遇”農文旅品牌,首批10條鄉村漫游線路突破傳統“景點拼盤”模式,將分散的景點、村落、產業園有機串聯,為游客開啟深度體驗甘肅鄉村魅力的“新大門”。
崆峒山景區一角。
——平涼市“問道崆峒·人文康養之旅”串聯崆峒山、王母宮、云崖寺等景點,讓游客在文化熏陶中享受康養休閑;
——甘南州“藏地秘境·生態人文之旅”以桑科草原、大峪溝等為核心,帶領游客馳騁草原,領略雪域風光與藏族文化,開啟一場凈化心靈的人文之旅;
——武威市“古浪傳奇·治沙精神之旅”則通過八步沙治沙紀念館等紅色資源,講述三代人治沙的感人故事,學習無私奉獻精神;
條條鄉村漫游線路,讓甘肅的自然山水與人文風情同頻共振。
甘南草原之旅。
“這些線路不僅吸引游客去探尋甘肅黃河古韻、藏地風情、山水民宿、文化康養、鄉村振興、紅色傳承等多個領域,還在促進鄉村發展、文化傳承、城鄉融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何效祖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甘肅在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中,突破“資源清單”式的簡單堆砌,轉向“體驗生態”的系統構建。從景區景點到特色餐飲、精品民宿、便捷交通,再到專業旅行社服務,全鏈條旅游要素被深度激活,讓風景“可閱讀”、文化“可感知”、情感“可體驗”。
皋蘭縣什川古梨園農耕文化館。
當前,甘肅正以全域旅游的新范式,打造“四季皆有景,山水皆含情”的旅游新體驗。通過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深入推動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讓鄉村旅游成為展示隴原風采、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
IP化運營
農文旅融合可持續振興
精心打造的鄉村文旅線路,已然成為展示甘肅魅力的“文化之窗”,獨具特色的文旅產品,正在以鮮明的“隴原印記”走向世界。
甘肅農文旅融合發展,不僅豐富了旅游產品的供給,還探索出了“旅游+”“+旅游”的多元模式,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附加值,又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鄉村振興增添動能。
瓜州西湖鎮打造的農文旅融合“紅色基地”。
蘭州市榆中縣李家莊村依托田園綜合體,打造“花海經濟”。村民以土地入股,既拿租金又分紅,帶動周邊500多戶增收,村集體年收入380萬元。
臨夏和政縣松鳴巖鎮樺林村,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馬阿西把自家庭院改造成刺繡工坊,依托當地“花兒會”民俗節慶,文創產品年銷售額突破80萬元。
這種“景區帶村”“非遺興村”的農文旅融合創新模式,已在隴原大地遍地開花結碩果。
風景優美的天水凈土寺景區。
近年來,甘肅省出臺一系列舉措激活了甘肅鄉村旅游市場潛力,推動了鄉村旅游市場綜合熱度持續走高。《中國·甘肅鄉村旅游發展指數(2025)》數據顯示,2024年,甘肅旅游市場同比增長15.9%,旅游花費增長25.7%,鄉村旅游貢獻突出,成為全國旅游市場增速最快的省份之一。
今年3月,甘肅以“如意甘肅 ‘研’途鄉遇”為主題,推出100條鄉村研學游線路產品,推動甘肅研學旅行悄然成“新頂流”。同時,通過鄉村旅游規模的擴大、產品的精細化和品牌的強化,甘肅正努力促進旅游人數和消費雙提升,讓更多的城鄉群眾掙上“文化錢”、吃上“旅游飯”,真正把鄉村旅游打造成百姓富裕、鄉村振興的富民產業、幸福產業和區域性支柱產業。
環縣小學生在莊子峁研學。
農業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
站在新的起點,甘肅正以農文旅融合為筆,飽蘸鄉土文化之墨,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書寫更絢麗的篇章。
正如何效祖所言:“讓鄉村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幸福家園,是我們始終如一的追求。”
文字: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香利 王甜
特別聲明:
1.微游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片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