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東北人天生自帶幽默基因,但喜劇人的“幕后江湖”可不止插科打諢那么簡單。
本周《飛常大排檔》第二季第九期,三位“喜劇匠人”大鎖、趙霏、么琳圍爐開聊,從“窮到吃土”的創作血淚史,到東北方言的魔性密碼,再到春晚小品DNA集體暴動……這期節目簡直是“笑點轟炸機”,不過笑著笑著就破防了!
喜劇人的江湖入門百態
“趕路、擰巴、熱血”——大鎖用這三個詞概括自己。
從銀行柜員月薪2800,到辭職做喜劇月入15000,大鎖的轉行理由直白到讓人笑噴:“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給15000,那沒有不辭職的理由。”
但看似灑脫的背后,卻又藏著“既要又要”的擰巴日常:想為五斗米折腰,又放不下藝術追求;最窮時創作欲爆棚,日子寬裕了反而焦慮“不夠極致”。大鎖說,自己常在工作時崩潰大哭,創作時情緒起伏極大,但哭完又自我洗腦:“還是要一直活得熱血點。”
而趙霏的“斜杠人生”更是離譜中透著淡然。當過酒吧駐唱、軍事博主、金融從業者、老師的她,這幾年才在喜劇編劇和演員的崗位上“穩定下來”。
被問及和大鎖幾人的創作吵架日常,她直接爆料:“大鎖一急就聽不進人話,我一急就嘴瓢,倆人能卡到天荒地老。”
么琳的入行故事更神奇,明明是學院里演悲劇的專業戶,卻因為一段哭戲被開心麻花團隊導演選中,從此在喜劇賽道上一路狂奔。
東北人的幽默密碼大揭秘
大鎖一句話揭開東北和云南堪稱“網紅制造機”的“玄學”密碼,一個靠方言瘋狂輸出,一個靠魔性梗洗腦全網。他舉例大連話的“ABB式賣萌”,比如“肉耐耐”“大汪汪”“木滋滋”,瞬間讓人腦補東北大碴子味的反差萌。
聽完這個,常雷表示贊同,哈爾濱話也有這種精彩的詞,比如“賽臉”,他說哈爾濱的普通話非常標準,結果被大鎖一句“出去一聽就知道是哈爾濱人”當場KO,東北人“互懟”的場面,比小品還下飯。
聊到春晚上經久不衰的小品,幾人更是秒變“接梗王”。《王爺與郵差》《如此包裝》《打工奇遇》……隨口一句臺詞都能無縫接龍。臧鴻飛感慨:“當年網絡熱詞一半出自春晚。”這波回憶殺,妥妥暴露年齡。
喜劇背后是什么?
這些年,在喜劇界起起伏伏,大鎖、趙霏、么琳三位喜劇人的起點各不相同,卻在笑聲江湖殊途同歸。
大鎖坦言,這兩年“新喜劇”蓬勃發展后,自己曾一度水土不服,以前為喜劇而喜劇,大家都很純粹,現在他的創作方式已經不適合“新喜劇”比賽的語境了。他也自嘲“半紅不火”的尷尬,活動現場站在頂流身邊感受到了粉絲不一樣的愛和態度,但能怎么辦呢?只能把落差寫成段子。
也許現在的他也沒了當初創造《時間都去哪了》的心境,但他仍堅持“不糊弄觀眾”,他總是覺得創作欲望過一段時間就會回來的,他說:“能讓觀眾看到我們依舊努力地在針砭時弊、傳遞共鳴,就夠了。”
聊到當下的目標,這群喜劇人沒有豪言壯語,只有腳踏實地的“小目標”:大鎖希望“活得自如,對得起觀眾”,趙霏要創作出治愈人心的作品,么琳只想一直演下去,如果能演自己喜歡的角色更好。
你看,喜劇人的入行理由可以很俗氣、很荒誕,但內核卻出奇一致——用大鎖的話說:“只要能讓別人快樂,天氣預報我都可以做。”也許這就是喜劇人的終極浪漫吧:嘴上插科打諢,心里揣著一團火,燒的是對笑聲的信仰,只要不放棄“讓人快樂”的初心,江湖就永遠有他們的一席之地。
那么這么多年,他們在創作磨合中有過什么趣事?喜劇創作的過程痛苦嗎?未來他們又有什么想做的事情?鎖定今晚的節目,看喜劇人如何用笑聲“對抗”現實的幽默。
4月1日起每周二 東南衛視 21:10
芒果TV & 華為視頻21:30
4月6日起每周日 海峽衛視21:42播出
行業指定:立興凍干
編輯 | 翁翔
主編 | 鄭燕
監制 | 王麗明
讀完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