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盛行,手機拍照也越來越強的今天,女孩子們卻一窩蜂地沖向「古早」的 CCD 相機。
為什么?因為 CCD 相機操作簡單,上手快;
它們往往有獨特的風格化色彩,拍出來的照片自帶濾鏡感;而且成片率高,幾乎不用復雜后期,輕輕松松就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對于忙碌又講究生活品質的她們來說,CCD 相機正好滿足了「好看又省心」的雙重需求。
就在這股潮流持續升溫的時候,富士攜 X100 系列的余威,推出了 X half——
這是一臺讓我倍感興奮的相機,也是一臺讓人掃興的相機,幾乎全塑料的機身備受爭議,4999 的高價更是讓人詬病。
但更重要的是,它又像極了一臺 CCD 相機,有著操作簡單、出片風格化、成片率高、適合社交網絡等一切女孩們最中意的特點。
這可能是第一臺,專為社交媒體的「集美們」設計的相機。
方寸減半,精彩倍呈
讓我感到興奮的,是 X half 全新的玩法。
Half the Size, Twice the Story.
在 X half 的宣傳片結尾,富士用這行文字鮮明地表達了新相機的核心特性——半格。
什么是半格?
在膠片時代,人們為了在有限的 35mm 膠片上拍攝更多的照片,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膠片是橫向的,但每次打開快門只暴露一半的寬度。這樣,原本的一格膠片,就可以拍出兩個「半格」。
而采用這種曝光區域減半設計的相機,就被稱為半格相機。
在過去,這種做法加大了膠片相機的拍照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
而在今天,手機消費內容,正好也是豎屏模式。
就這樣,作為半格數碼相機的 X Half,引發了一個美妙的巧合。
▲ 經典的膠片半格相機——奧林巴斯 Pen
在 X half 這臺「數碼半格」上,富士設計了一塊 1774 萬有效像素的一英寸 CMOS 傳感器,整塊傳感器在機身內縱向擺放,極大程度地模仿了之前半格膠片相機的成像形式。
這意味著你以正常的端相機姿勢拍攝出來的照片,都是豎幅照片,而將相機豎起來,反而拍攝出來的是橫幅的照片。
除了一塊縱向擺放的 CMOS 外,一個致敬膠片時代的過片撥桿,成為數碼半格的啟動開關:
當你拍攝完一張照片后,如果撥動這個過片撥桿,機身背面的顯示屏頂部就會顯示一個黑暗、一個亮起的方框,你剛剛拍攝的照片已經準備就緒,等待你按下接下來的一次快門后,兩張照片會自動左右并排地拼在「2 in 1」形式的圖像上——
這是半格膠片最經典的展現形式,即按照標準 35mm 膠片的方式掃描,原本一張照片的位置呈現出兩張縱置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2 in 1 模式支持照片與視頻兩種格式。
做戲做全套,富士還給 X half 設計了一個非常復古的「膠片模式」,在這個模式下,你可以提前選擇好膠片模擬與合適的照片數量,每拍完一張也要撥一下過片撥桿,且一旦開始拍攝,只有拍攝完預定張數后,才能看到成像的照片。
用富士的話來說,這是完全復刻膠片時代的使用體驗,在一整卷照片拍攝完以后,你才能拆出膠片去沖洗,看到成像。
說起膠片模式,就不得不提富士的看家本領——膠片模擬。
為了彰顯膠片模擬的存在感,富士還在 X half 機身背面的顯示屏左側專門設計了一個膠片模擬窗口,這個縱向的窗口中顯示的是目前使用的膠片模擬,上下滑動可以切換膠片模擬。
為此,X Half 配備了 13 種膠片模擬,無論是經典的 CC、Provia,還是 NC 和 Reala Ace,都深受社交媒體用戶和女孩們的喜愛。無論是清新淡雅,還是濃烈飽滿,一應俱全。
比起其他機子也有的膠片模擬,X half 更為有趣、也更為獨特的是增加了三種膠片效果,分別是隨機的漏光效果、Halation 高光效果以及顆粒效果,這些效果通過數字技術,生動地復刻了膠片時代那些經典且充滿韻味的特征。
具體來說,漏光效果模擬了老式膠片相機密封不嚴時,光線意外泄露進膠片的情形,形成橙紅色的光斑或波浪狀紋理。這些光斑在畫面中隨機出現,恰到好處地增添了氛圍感;
而 Halation 效果則模仿了除碳電影膠片的成像特征,在照片的高光部分包裹上一層柔和的光暈,營造出「人在發光」的夢幻感覺,使照片更驚艷抓眼。
除了機身自帶的豐富玩法,富士還專門為 X half 開發了一款手機應用。
在這款 app 中,可以在手機上管理和編輯 X half 拍攝的照片,包括選擇兩張不同的照片,生成 2 in 1 模式的半格拼接畫面。
此外,app 還支持「沖洗掃描」功能,可以將剛剛以膠片模式拍攝的照片進行數字化處理,富士甚至為此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沖洗動畫:照片會一張張出現在展開的膠片上,隨后轉為去色罩后的正相畫面,也就是顏色恢復正常的最終影像。
儀式感確實拉滿。
富士還強調,X half 配備了一顆搭載 EBC 鍍膜的 32mm 鏡頭,這顆鏡頭與紅極一時的一次性膠片相機保持了同樣的焦距,非常適合記錄生活。
一英寸、非正式的系列定位(正式系列一般以 X- 為前綴,比如 X-Pro、X-E 系列)、縱置擺放的 CMOS、復古的過片撥桿以及儀式感充足的膠片模式,這一切元素都在告訴你:
雖然 X half 是一臺廣義上的便攜式相機,但這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相機」,而是一臺主打使用體驗和樂趣的相機。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臺「玩具」。
這個玩具并不是貶義詞,反而很是讓人興奮。
回顧過去,相機市場曾百花齊放,各種奇特的設計層出不窮,旁軸相機、腰平取景、折疊機、單反與雙反......隨便拎出來一個詞,背后都有一大段恩怨糾葛,和一系列經過時間考驗、留名青史的相機。
但進入數碼時代后,單反結構憑借性能優勢迅速統一了市場,統治地位一直延續到如今的無反時代,將今天的旗艦相機擺在任何一個不熟悉相機的人面前,不看軍艦頭上的品牌,估計沒人認得出這是索尼還是佳能。
再加上近年來手機影像技術的飛速進步,相機被迫走向專業工具屬性越來越強的道路,幾乎可以說普通人很難在相機上找到樂趣,曾經那種百花齊放、神機不斷的場景,也早已不復存在。
將這樣一臺聽起來都很好玩、模樣也不錯的相機,放在如今相機市場高度統一,手機又普及到算法掌控一切的環境里,無疑是一顆王炸。
說起來,這臺相機與曾經風靡一時的 LOMO 相機,以及這兩年持續受到關注的 CCD,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不需要你過于關注參數和嚴謹的曝光三要素,你只需要舉起來,以你喜歡的形式記錄你想記錄的畫面即可。
這種簡單且充滿創意的拍照體驗,并不鎖死性別:無論你熱衷于 CCD 出片,還是過盡拍照設備的千帆,最后只想要回歸簡單、原始的創作,X half 都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別著急,X half 的缺點,比優點更多。
一臺好玩的「玩具」,真的是一臺玩具
X half 讓我感到興奮的是,這臺相機確實是一臺數碼時代沒有出現過的,無與倫比的玩具,拍攝樂趣沒得說。
但遺憾的是,富士真的將它當作玩具在打造。
X half 上這顆 32mm 鏡頭,沒有詳細的鏡組數量介紹,也沒有 MTF 圖,甚至不是傳統的玻璃材質——據推測,X half 鏡頭的鏡片主要采用樹脂材質。
這種材質常見于富士自家的一次性膠片相機,雖然從鏡頭體積來看,鏡組設計應該比一次性膠片相機復雜許多,但成像毫無疑問會比玻璃的鏡頭打折扣。
▲ 哎......
X half 采用了旁軸取景方式,我原以為它會搭載像 X-Pro 系列和 X100 系列上的光電混合取景器,沒想到它使用的竟然是一次性相機同款的純光學取景器,沒有任何 LCD 顯示曝光參數等信息,也不能用于對焦......
這顆光學取景器在形式上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內容。
機身大部分由塑料打造,過片撥桿也沒有安裝棘輪,更別提撥動撥桿時那種「咔咔」的手感和聲音。
X half 這顆一英寸傳感器僅支持點對焦,一共只提供了九個反差對焦點,仿佛讓人回到了那個先對焦后構圖的時代。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點,就是取景器旁的閃光燈,它使用的是 LED 材質——這種材質無法支持短時間內的高亮度閃光,它更像是一個補光燈,只能在近距離提供輕微的面光或眼神光。
富士的刀法甚至打起了組合拳,不給閃光燈的同時,還砍掉了熱靴,留下了一個沒有任何觸點的冷靴,這幾乎讓你完全失去了連接外置閃光燈的可能。
而作為一臺「相機」,富士甚至沒有給 X half 設置 RAW 格式輸出的選擇,所有照片都以 JPG 格式記錄,后期調整的空間大大下降,基本無法嚴肅創作。
這給我的感覺是,富士手握這么好的創意,卻做了一臺帶 CMOS 的高級拍立得?
數了那么多缺點,我們還要面對它最大的問題——價格。
X half 的官方售價為 4999 元,這個價格已經非常接近富士近期推出的 X-M5。而后者是一款搭載 APS-C 畫幅的可更換鏡頭相機,配有可連接閃光燈的熱靴、部分金屬機身,并且背后有 X 卡口豐富的鏡頭生態作為支撐——當然,X-M5 雖然提供了更多的生產力,但也因此少了些許的趣味性。
▲ X-M5 的發售價為 5699 元
但問題在于,有不少人愿意花五千多元購買一臺可以為自己帶來一定回報的工具,可又有多少人愿意花同樣的價格,僅僅為了擁有一臺純粹為了「好玩」 的玩具呢?
別急,還真有。
復古玩具是形式,新鮮感才是內核
X half 的發布會結束后,在目前主流的二手平臺上,已經可以看見不少掛上的預售鏈接,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特征——加價。
這些鏈接加價從幾百到兩千不等,各個鏈接顯示的咨詢次數都算不上少,算是拉開了 X half 腥風血雨的加價帷幕。
▲ 一眼望過去,全是加價
毫無疑問,這臺相機是不值得加價的,甚至 4999 的定價,從做工和性能來說,都有些過高了。
但存在即合理,事實就是這么一臺看起來稍欠誠意,甚至有些虎頭蛇尾的「玩具」,依然出現了加價的情況。
憑什么?
原因也需要跳出傳統相機的視角來看——脫離了工具屬性以后,這臺玩具的「復古」,實在太符合社交媒體的傳播屬性了,也太符合「集美」們的要求了。(疊個甲,集美并不單指某個性別,而是指代著重于社媒的玩家)
盡管之前也有不少相機努力在貼合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媒體,但始終有些端著自己的架子,舍不得「相機」兩個字的專業性,以及隨之而來的生產力,但相應的,專業性與生產力的代價,就是可玩性的不夠高,設計也為功能做了不少妥協。
▲ 比如 Powershot V1,是好機子,但真的不夠好玩
而富士 X half 呢?
單是它的外觀就已經足夠吸引眼球,富士為 X half 設計的滿滿的復古風:過片撥桿、膠片模擬、旁軸取景器……
這些元素一看就讓人產生了強烈的懷舊感,哪怕取景器只是個樣子貨,也根本不愿意用設計為功能讓路,而是將一切復古的元素堆上去,力求視覺效果超群。
社交媒體上的用戶,尤其是年輕人,充滿了對復古文化的熱愛,這些細節無疑抓住了他們的心,在平臺上曬曬這樣的相機,不僅能引起關注,更能激發討論和互動,因為它從視覺上就具備了吸引眼球的能力。
但它不止是在外觀上玩復古,X half 在使用上,更是徹徹底底下定決心將專業兩個字拋到天邊去了。
你可以在機身直接合成照片或視頻,還能在現代的數字相機中體驗到昔日膠片相機的拍攝方式,而拍出來的每一張照片,都帶有些許獨特的「故事感」,以現代數字技術打造的漏光、Halation 等效果,賦予了它極強的創作樂趣。
放在習慣用手機拍照的年代,這種完全不教條不乏味的玩法,無疑會讓人眼前一亮,立刻想要去嘗試、去創造。
在出片效果好、玩起來有趣、看起來好看面前,X half 一英寸的底、孱弱的對焦性能、沒有熱靴等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你說沒有 RAW 格式,只能 JPG 直出?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這不是更貼合社媒玩家的心意嗎?
畢竟,以集美們為代表的社媒玩家想要的,從來是風格大于性能的相機,只要能出片、有熱度,其他都可以往后排。
言歸正傳,X half 背后,還是隱藏了一些更深層的邏輯,是值得我們說說的。
它在外觀和玩法上的雙重「復古」,恰恰切中了社交媒體最核心的真諦——新鮮感。
新鮮感,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打破常規、帶來新奇體驗的感受。
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媒體時代,新鮮感是攫取目光、點燃熱議的引信,每日刷屏的重復與熟悉中,唯有新奇、巧思與不期而遇,才能讓人眼前一亮,暫停指尖的滑動,它勾起你的好奇,更引爆你的分享欲——
這正是社交傳播的命脈:人們熱衷傳遞驚奇,因為互動、熱議與認同感,本就是社交的底層驅動。
而「復古」,本質上就是新鮮感的一個維度:
What's old, is new again.
過片撥桿、膠片般的拍攝體驗、半格相機都曾是風靡一時的符號,卻早已淡出主流視野,但數碼技術的出現,將這些過時的元素包裝起來,重新賦予新的生命,又出現在 2025 年。
對于年輕一代來說,這些聽說過、但沒見過,又重煥光彩的昨日經典,與從未面世的全新創造一樣,只要它能打破認知、點燃好奇,就都是新東西——
它帶來的新鮮感,殊途同歸,別無二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