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7日,禾賽科技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財務數據。
財報顯示,公司第一季度實現營收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3%,預計全年營收同比將增長44%至69%。同時實現GAAP凈虧損同比大幅收窄84%至1750萬元人民幣(約合240萬美元),并實現Non-GAAP盈利,穩步邁向全年盈利目標;Robotaxi與ADAS業務的綜合毛利率為41.7%。
隨著近期強制性國標GB 39901推進AEB大規模前裝進入倒計時,各大車企也在爭搶安全、成本、體驗節點,激光雷達或將成關鍵性支撐部件。
正如禾賽科技CEO李一帆此前所說“安全不選配、安全不選第二名和安全價值無上限”,激光雷達將不再是某個功能的加分項,而是智能汽車和機器人時代的“水電煤”。
以下為正文:
2019年,特斯拉CEO Elon Musk在首個特斯拉智能駕駛開放日上直言,“任何依賴激光雷達的人都注定失敗”。彼時,激光雷達被形容為“expensive, ugly and unnecessary”。
6年之后的當下,理想MEGA及理想L系列宣布全系標配禾賽ATL全天候激光雷達(基于ATX平臺的定制版本),更多新勢力車企也開始擁抱頭部激光雷達廠商,而特斯拉FSD則因“純視覺”安全問題被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展開4起碰撞事故調查。
據Yole Group預測,在中國頭部車企的推動下,2025年全球激光雷達交付量將突破300萬臺。2024年,禾賽也已經成為全球首家且唯一實現全年盈利的上市激光雷達企業。
此前種種關于激光雷達的推測與期待,都在2025年禾賽的最新財報中有了答案。
01車企迎來必答題
2025年,車企們同時承受著兩個壓力。
其一是比亞迪掀起的“全民智駕”。這背后涉及汽車產品的一個靈魂問題:“如何在10-20萬車型這一極度內卷的賽道中做好智能化、安全和體驗”。
10-20萬車型往往對各個模塊沒有預留太過富裕的BOM成本,但又觸及車型銷量基本盤,直接面對核心消費者,如何達到性價比、形成差異化優勢就成為關鍵。
其二是消費者對安全性能要求增高。近半年來出現的智能化汽車事故,幾乎都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如何在智能化普及的最后階段把穩車型安全紅線,是急需考慮的問題。
基于此,2024年就打出千元機概念的安全件激光雷達愈發成為各家車企的必選項。
從禾賽科技2025年Q1財報看,激光雷達的市場已經開始爆發。數據顯示,禾賽第一季度實現營收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3%,預計全年營收同比將增長44%至69%。
第一季度中,禾賽激光雷達總交付量19.58萬臺,同比增長231.3%。其中,ADAS產品交付量為14.61萬臺,同比增長178.5%。
實際上,早在2024年年報中,禾賽就已經實現全年營收 20.8 億元,其中第四季度營收 7.2 億元。全年激光雷達總交付量為 50.19萬臺,同比增長 126.0%;其中第四季度交付量達 22.21萬臺,同比大幅增長 153.1%。
今年一季度的交付量,幾乎達到了去年總交付量的一半,可見市場需求態勢迅猛。
具體而言,禾賽已經與奇瑞旗下新能源品牌iCAR和長城旗下新能源品牌歐拉達成合作,還拿下了極氪旗下多款暢銷車型和吉利一款即將發布的新車型。
除國內市場,海外市場也對激光雷達有新的認識。近年來,海外車企和Tier1都在討論智能化轉型,在本土供應商略慢于中國市場發育速度的情況下,借力中國伙伴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加之海外市場本身對安全重視度極高,更能把控供應商的真實能力和資質。
據悉,禾賽已經與一家總部位于日本的全球前五Tier1達成全新的驗證開發項目,這標志著禾賽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同時,禾賽正積極與歐洲和日本的4家全球頭部車企和Tier1緊密合作,共同推進5個驗證開發項目,本季度已有3個項目圓滿完成。
截至目前,禾賽ATX產品已獲得12家國內外頭部主機廠的多款量產車型定點,并被眾多主機廠客戶規劃為2025年量產車型的標配。
隨著規模效應與盈利拐點到達,激光雷達正在超越“選不選”的階段,正式進入“選擇誰”階段。
02集成化+規模重新定義格局
中國激光雷達市場發展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與前幾年的一系列預研鋪墊密切相關。
2022年開始,國內各大激光雷達廠商都在做一件事情:激光雷達的集成化。集成化技術不僅使得激光雷達尺寸減小、成本降低,還大幅提升了其量產一致性和可靠性,從而實現規模化量產。
這也能解決此前Elon Musk口中的“expensive, ugly”問題。
而禾賽則是行業首家提出將激光雷達推上“摩爾定律”軌道理念的公司。
一方面,禾賽已經與全球頂尖的主機廠和自動駕駛公司合作多年,能夠把激光雷達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轉化為產品性能;另一方面,禾賽本身有自主研發的垂直整合技術,能夠簡化結構、降低成本、提升制造效率。
目前,禾賽已推出 Gen1-Gen4 共四代芯片架構平臺,通過平臺化的設計實現“一套平臺,多款產品”的開發理念,最新推出的 Gen4 平臺可同時支持極致性能和極致成本雙方向的產品演進。
相比 10 多年前的一個典型 32 線激光雷達,2024 年禾賽發布的 AT512 線數提升到了 16 倍,點云密度提升到了 80 倍,價格卻不到當時的 1/100。
除此之外,激光雷達發展的前幾年,業內其實從未經歷過大規模量產交付,這一背景下,很多激光雷達企業在前期更傾向于代工模式。輕資產的思路不僅省錢,還調頭靈活,減輕創業初期的試錯成本。但隨著技術迭代,代工廠可能會無法滿足企業設計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禾賽最先提出了自建工廠必要性理念。據業內人士透露,自建產線保證了產品的快速迭代和大規模交付能力,為前裝量產定點的大批量交付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公開資料看,禾賽自建的自動化激光雷達產線已經投產,每 20 秒就能下線一臺激光雷達,規劃年產能達 200 萬臺。其自建的高自動化激光雷達生產線應用大量智能工業機器人,核心工序自動化率 100%,包括 PCB 裝配、透鏡裝配、涂膠、打螺絲、電子測試等,同時還自研了智慧云 MES 中央控制系統把控各個生產環節。
這一點的優勢在前幾年并不突出,2023年時,禾賽凈虧損還達到4.76億元,但隨著車企需求從2024年開始井噴,自建產線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
2024年,禾賽成為全球首家且唯一實現全年Non-GAAP盈利的上市激光雷達企業。今年Q1,禾賽再次實現Non-GAAP盈利,穩步邁向全年盈利目標。
當前,業內頭部激光雷達廠商,幾乎都在競速集成化和自建產線,但中國市場的需求迭代速度極快,很多工作只能在前期完成,時間成本巨大。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訂單激增,激光雷達廠商將迅速分化,能夠承載起大批量需求、快速交付的頭部玩家地位將更加穩固,這一趨勢也與禾賽科技CEO李一帆此前所言“安全不選第二名”的核心理念相吻合。
03完整敘事是機器人
汽車只是過渡形態,造車的終點是造機器人,這是不少業內高管反復提及的事。
馬斯克不止一次對外強調,特斯拉的定位不是一家汽車公司,而是機器人企業。李想也有類似的觀點,認為理想汽車應該是一家AI企業,汽車將進化成AI時代空間機器人。
可見大家雖然技術路線選擇不同,但對于汽車路線的戰略理解是一致的。
當前,激光雷達至少能滿足機器人進階發展的三點需求:
其一,激光精準測距功能,能為機器人提供高精度定位;其二,3D建圖能力能全方位還原場景全貌,助力高效導航;其三,3D掃描可精準識別各類障礙物,實現可靠避障。
加上機器人市場空間巨大,近年來幾乎所有頭部廠商,都在埋頭機器人賽道做預研。
當前,根據所有激光雷達上市企業的公開財報數據,禾賽的機器人激光雷達累計銷量全球第一,已經累計積累了1700多家的優質的客戶。據悉,禾賽已經與追覓生態鏈可庭科技達成戰略合作。未來一年內,可庭科技將為禾賽科技提供30萬顆JT系列激光雷達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機器人新賽道尚處于早期,但想象十足。因此需要各家提前預研的時間較長,這相應對各家的現金流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從今年Q1財報看,當前各家激光雷達廠商中,禾賽屬于相對更輕松的一家。
除2024年成為全球首家全年經營和凈現金流為正的上市激光雷達企業之外,禾賽今年已實現GAAP凈虧損同比大幅收窄84%至1750萬元人民幣(約合240萬美元),并實現Non-GAAP盈利,穩步邁向全年盈利目標。
有了最先盈利轉正、激光雷達業務基本盤穩固的底氣,才能夠為機器人終局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下一賽道,玩家更少,也更考驗綜合實力。
04尾聲
激光雷達的競爭已從路線之爭走向成果檢驗。
車企的焦慮、成本的革命、機器人的終局,都在加速這一賽道的分化??梢灶A見的是,行業正從百家爭鳴邁向規則制定階段。
近日,強制性國家標準 GB 39901《輕型汽車自動緊急制動系統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公開征求意見。對比現行標準,新規將自動緊急制動系統(AEBS)從推薦性標準升級為強制性標準,意味著中國市場汽車大規模前裝AEB進入倒計時。
對于激光雷達而言,這個新敘事的核心在于:其不再是某個功能的加分項,而是智能汽車和機器人時代的“水電煤”,這與禾賽科技CEO李一帆此前所說“安全不選配、安全不選第二名和安全價值無上限”的激光雷達核心理念不謀而合。
正如燃油車時代的發動機、電動車時代的電池,激光雷達正在成為智能終端的底層感知標配。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通過交付能力、芯片化的成本控制、機器人場景的提前占位搶下先手,是所有玩家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 XINLIU -
喜歡就獎勵芯流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