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27日電 題:“家門口”嘮嗑隊把黨的溫暖嘮進農牧民心窩里
新華社記者恩浩
初夏時節,烏遜嘎查嫩綠的草浪隨風起伏,庭院炊煙裊裊升起,勾勒出一幅和諧安寧的草原畫卷。
烏遜嘎查位于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呼舒鎮。近日,這里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在這個由蒙漢群眾共同生活的村落里,蒙古族長調與漢族民歌一同傳唱,那達慕大會與春節廟會是村民共同的文化盛宴。
“大爺,你家牛犢接生的事兒,咱們嘮嘮咋幫忙。”劉光認真記錄著養殖戶蒲作民的需求。作為“家門口”嘮嗑隊的一員,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著84戶農牧民的心愿:蒙古族阿媽朱桂香想給孫女找雙語繪本,牧民海國志想申請養殖補貼,吳照日格圖需要職業技能培訓信息……
這支由黨員、鄉賢、退休教師組成的15人“家門口”嘮嗑隊,是烏遜嘎查最活躍的“移動宣講臺”。在烏遜嘎查小舞臺,嘮嗑隊隊員、退休教師吳海龍正帶著孩子們玩“故事傳聲筒”:漢族小姑娘吳安琪用普通話講完“半床棉被”的故事,蒙古族少年海鑫瑋再用蒙古語轉述給奶奶聽。吳海龍介紹,通過這種“小手拉大手”的互動模式,讓烏遜嘎查800多位農牧民參與到學習中來。
午后的陽光穿過刺繡展示廳的雕花窗欞,蒙古族繡娘白喜榮正在指導媳婦繡制“石榴花開”圖案,“針腳要像草原上的芨芨草一樣齊整,配色要像彩虹一樣透亮”。
蒙古族刺繡在烏遜嘎查傳承悠久。2017年以來,“家門口”嘮嗑隊挨家挨戶敲開婦女家門:“繡朵薩日朗花能賺錢,比閑坐著強!”
“跟大家一起刺繡、交流,讓我的普通話流利了很多。”蒙古族繡娘王金蓮感嘆道。如今的刺繡車間,不僅是技藝傳承的課堂,也是文化交流互鑒的舞臺。
從最初只有7名繡娘的刺繡試點,到如今形成65名成熟繡娘隊伍,烏遜嘎查創新發展“刺繡訂單+技能培訓”模式,讓嘎查的婦女們成為“技能型人才”,繡娘每年可增收2000元至8000元。
傍晚時分,烏遜嘎查文明團結超市熱鬧起來。超市貨架上,從糧油日用品到圖書文具,標注著清晰的積分兌換標準。
牧民陸春杰拿著撿拾白色垃圾獲得的30積分,兌換了一袋洗衣粉;龐秀珍憑借“鄰里互助”積分,換得孫子的學習用品;漢族養殖大戶蒲作民主動幫助蒙古族鄰居接牛犢、傳授配種技術,累計獲得200積分,成為超市積分“笑臉墻”上的明星人物。
“參與理論學習、維護環境衛生、化解鄰里糾紛等行為都可轉化為積分。”烏遜嘎查婦聯主席雙英說,在嘮嗑隊員的宣講下,農牧民手里的積分越攢越多。“積分不是目的,營造文明團結的良好氛圍更為重要。”
從老鄉家的炕桌邊,到田間地頭的樹蔭下,處處都有嘮嗑隊員的身影。隊員們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等理論內容,轉化為“雙語教育的甜頭”“草場輪牧的好處”等家常話。“嘮嗑不是閑聊,而是要把黨的溫暖嘮進農牧民心窩里,為鄉村振興聚集更多正能量。”烏遜嘎查黨支部書記、嘮嗑隊隊長張寶玉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