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車產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作者:Wallace
距離小米 YU7 的「預發布」已經過去超過 96 小時,其熱度依舊不減。
在電動星球組建的全國車友群中,網友們仍在興致勃勃地討論著 YU7 上的一些產品亮點,其中又以小米的「天際屏」討論熱度最高。
一方面,小米 YU7 只是「預發布」,可能還有其他的一些賣點尚未公開,而目前公開的功能點中,的確以「天際屏」最吸引眼球;另一方面,小米「天際屏」代表的「P-HUD」技術,被視為下一代的車載顯示方案,其中的是是非非,頗具討論空間。
有的網友認為天際屏這種顯示方式非常「炫酷」,而另一些則質疑其實用性和實際顯示效果。
在展車完全到位、允許道路試駕之前,由于缺乏最真實的體驗和對比,圍繞「天際屏」的討論相信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但結合底層技術原理的解析和其他案例的參考,我們依然可以對小米 YU7「天際屏」的真實價值做基本判斷。
說到底,它值得我們期待嗎?
「天際屏」的真相
搞清楚底層技術原理,是我們進一步了解小米「天際屏全景顯示」技術價值的第一步。
從技術底層來看,小米的「天際屏」是 P-HUD 技術的具體應用,換言之該技術與行業中常見的 HUD 功能同根同源。
而常常放在一起討論的「遠端屏」,只是將多塊實體屏幕組合到一起,放置在儀表臺更靠近前擋風玻璃的位置,和「天際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技術路線。
新鮮但成熟
能讓 YU7 的潛在用戶稍微放心的是,P-HUD 盡管是首秀于 2023 年的「新技術」,但成熟度卻超乎想象。
2023 年3 月,寶馬在 Neue Klasse 概念車上向全球展示了全新的座艙設計思路。該概念車取消了傳統的「中控屏」,轉而采用貫穿車廂的 HUD 來顯示車況、路況等復雜信息。
因為其「貫穿左右 A 柱」的視覺效果,寶馬將其命名為「Panoramic HUD」,「P-HUD」的名稱由此而來。
稱其「成熟度超乎想象」的原因是,P-HUD 雖有體驗上的創新,但無論是成像的復雜程度,還是綜合成本,都不如當下主流的 W-HUD、AR-HUD。
對比成像光路,P-HUD 的「PGU」(圖像生成單元)可以直接將顯示畫面投射到前擋風玻璃的成像區域(也就是涂黑的區域),人眼便能直接捕捉畫面。
而 W-HUD,則需要至少兩重的大小反射鏡折射才能將顯示畫面投影到前擋風玻璃上,光路更加復雜,整個成像系統的體積,也要大得多。因此,W-HUD 無論是自身的成本還是儀表臺的設計難度,都要比 P-HUD 更高。
從另一種角度看,這也是 P-HUD 在顯示層面做創新帶來的成果。
因為 P-HUD 的顯示內容,會固定顯示在特定區域(W-HUD 支持小范圍調整高度、角度等),且位置靠下,所以成像光路可以設計得更加簡單。
正因為技術難度不高,2023 年寶馬帶來 P-HUD 概念之后,中國供應鏈第一時間跟進,推出了多個落地方案。
在 2025 年的 CES 上,小米 YU7 P-HUD 的供應商惠州華陽就展出了他們的 P-HUD 技術方案。同時展出類似技術方案的廠商,還有澤景、怡利電子、哈曼、法雷奧、TCL&華星、現代摩比斯、京東方等。
寶馬的概念方案,則是來自博世。不過,華陽的 P-HUD 方案相比其他供應商有哪些優勢,無論是小米還是華陽官方,均沒有透露。
解決方案頭部供應商幾乎「人手一個」,充分說明了P-HUD 本身沒有太大的技術難度,已經是「成熟」的技術。
在這樣的前提下,決定天際屏體驗的,是另一個因素。
體驗超以往
P-HUD 的畫面會固定地投影到前擋風底部的涂黑區域內,先天優勢是受光線影響小,理論上供應商只管提升 PGU 的顯示效果,就能在體驗上收獲不錯的反饋。
寶馬在年初 CES 上展出的 iDrive 座艙概念平臺,其 P-HUD 畫面由三塊 12 英寸的 TFT 顯示屏組合投影得來。可以實現 1000 尼特的最大亮度,和 100000:1 的對比度。
根據小米此前公布的官方數據,YU7 上的「天際屏」PGU 模塊同樣由三塊屏幕組成,單塊屏幕尺寸 11.98 英寸,由TCL&華星供應,顯示面積全長為 1.1 米。
對比寶馬(博世)的方案,小米(華陽)的屏幕材質更進一步,用上了 Mini Led。簡單介紹一下,Mini Led 雖然同樣基于 Lcd 技術,但升級了背光模塊,大幅度提升亮度和對比度。
可以見到,得益于903 個背光分區,YU7 的天際屏最大亮度是 1200 尼特;對比度理論上,會遠超 100000:1。
再配合 <1% 的反射率(SEC),≤0.01% 的透光率,小米 YU7 的天際屏首先能保證的是顯示的清晰度。
尤其是對比一般的 HUD,體驗提升巨大。
就 PPD (每度視覺內像素)這一項參數,傳統 HUD 在 20~40 之間,中控屏大多在 70~90 之間(PPD 越高,意味著畫面效果更精細),小米「天際屏」達到 108,號稱「視網膜級」水準。
只不過,在知乎上有自稱是 HUD 業內人士的創作者提到,P-HUD 目前落地的難點是「對內飾尺寸鏈要求極高」。判斷有沒有做好的辦法也非常簡單,如果量產版 YU7 上 P-HUD 顯示的字體沒有變形,就是克服了這一難題。
再配合小米在發布會簡單提到的「能顯示多種信息」,并支持自定義顯示的內容,相信這塊「天際屏」能夠帶來更多的新鮮感,甚至真的完全取代傳統中控屏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問題是,值得嗎?
炫技的代價
眾所周知,P-HUD 技術并非由小米首發,且在 2 年前成熟的解決方案就已經落地。但直到小米 YU7 亮相之前,除了寶馬新款電車可能搭載,沒有任何一家車企推動 P-HUD 上車。
這是為何?
成熟但昂貴
其中可能的一個原因,是成本。
P-HUD 在生態位中的直接競爭對手是「儀表屏」,在某些車型上,則可以同時取代儀表屏和 W-HUD。
但 P-HUD 想要發揮價值,至少需要三塊顯示屏組合為矩陣,再加上 PGU 等一系列結構,成本要遠高于單純使用屏幕的方案,略高于儀表屏+ W-HUD 的方案。
根據供應鏈數據,W-HUD 的 Bom 成本約 1000 元,AR-HUR 則是 2000 元。
據知乎上的 HUD 業內人士估計,車企用上 P-HUD,消費者至少要為該配置付出至少 5000 元的額外價格。他在留言中說道,「而換算成大屏,客戶(指主機廠)可以買 2~3 個屏了」。
「貴」只是一方面原因,從寶馬、小米的方案來看,P-HUD 也的確存在一些實用性的短板。
最典型的是顯示布局本身的局限性,其顯示高度被嚴格限制,只能橫向排列基本的車況信息,還有部分娛樂信息(比如音樂信息);W-HUD/AR-HUD 能顯示的大尺寸地圖導航畫面等,均無法在 P-HUD 上顯示。
實用性受限,無法觸摸,成本還更高,這些因素的組合,讓 P-HUD 變成一個理性上「性價比不高」的功能點。
更何況,P-HUD 還有下位替代——出現在阿維塔、林肯等品牌上的「遠端屏」。
基本上 P-HUD 能實現的功能,遠端屏都能實現;直接用屏幕拼接的方式,成本更低、對儀表臺內部空間的侵占更小,還無需將前擋風玻璃涂黑,后期維護時成本還更低。
差異有多少?
同事阿威是電動星球里唯一同時體驗過 YU7 和阿維塔 06 的人,解答 YU7「天際屏」和阿維塔「遠端屏」的體驗差異,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據他反饋,在同樣是室內的環境下,小米的天際屏感覺「更通透一些」,顯示畫面更精細;可視角度二者接近,在主駕位置能清楚、快速地掃視全部信息。
不過在視線焦點的切換上,相對人眼位置更遠的「天際屏」要比「遠端屏」更好,主觀感受是「天際屏」更貼近地面,不容易造成視覺疲勞。
有群友非常關心「黑邊」的問題,同事給出的結論是,「天際屏」的表現更好,畢竟是投影到全黑的區域上,且 UI 也是以黑色為主。
但同時阿威也強調,未來有條件將兩輛車都拉到室外大太陽的場景下對比,才能得出更準確的結論。
他還補充,顯示畫面的抗干擾能力,目前來看是阿維塔的「遠端屏」做得更好。簡單來說,小米 YU7 的儀表臺倒影更容易干擾「天際屏」的顯示信息,「遠端屏」這一問題表現不明顯。
最后,阿威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目前體驗的版本來看,小米的「天際屏」因為顯示區域的高度偏低,顯示的內容要比阿維塔的「遠端屏」稍少一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導航信息,遠端屏可以顯示矩形的,相對完整的導航畫面,而 YU7 就只能通過簡單的箭頭和文字組合來顯示導航信息。
總結一下,就靜態的對比「天際屏」和「遠端屏」的體驗處于互有勝負的狀態。但結合成本考慮,「天際屏」真正領先的,還是「科技感」三個字。
相同的路數
綜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小米 YU7 上的「天際屏」,最大的價值還是老生常談的「情緒價值」。
回看小米 SU7,電動星球采訪不少車主后發現,女性車主對「雙層鍍銀玻璃天幕」這一賣點的感知特別強烈。甚至可以說,有一部分女性用戶,就是沖著這一點而來。
作為同平臺且開發立項時間接近的產品,YU7 自然會像 SU7 一樣,思考如何打造更多在傳播上能「出圈」的產品賣點。
目前來看,「天際屏」本身帶來的「科技感」,的確具備了「出圈」的潛質。
就結果而言,在用戶無法體驗的情況下,小米「天際屏」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也有相當一部分潛在用戶,因為天際屏而開始關注小米 YU7。
當然,討論「天際屏」是不是一個成功的賣點,并由此推導 YU7 的市場潛力還為時尚早。要知道的是,目前官方披露的有關「天際屏」的信息,甚至還不完整。
YU7 依然是一款充滿懸念的車,無論是產品亮點還是最終的價格。而且,雷軍還有足夠多的時間,為 YU7 準備一系列「感動人心」的產品故事。
YU7 這場好戲,才剛剛進入高潮。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