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天就像漏了底。入伏還沒三天,氣象站連發三場暴雨橙色預警,江淮流域的玉米正處在拔節期,桿兒才長到半人高,根須還沒扎穩呢。村東頭李大叔蹲在地頭直嘆氣,去年自家三畝玉米地遭了澇,棒子結得比筷子頭大不了多少,粒兒還空癟。
“莊稼漢靠天吃飯,這話一點不假。”隔壁王嬸邊往田埂跑邊嘟囔,她家地頭排水溝還是十年前挖的,早被雜草淤塞得差不多了。可真就只能眼睜睜等著老天“開恩”?
老一輩人都說“水來土掩”,以前逢著大雨,村里總組織勞力挑溝挖渠,現在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體力跟不上,排水溝清淤成了大難題。農技站小張前兩天來村里講課,專門提到玉米澇災防治。
他說玉米根系怕泡水,積水超過12小時,根部就會缺氧,輕則發黃倒伏,重則整株枯死。“提前挖好‘三溝’最管用。
”小張比劃著說,墑溝、腰溝、圍溝要連通,墑溝深30厘米,腰溝間隔20米,圍溝沿田邊挖,這樣雨水能快速排出。可不少農戶犯難:自家地塊小,零散分布,挖溝費時費力,成本劃不劃算?前兩年鄰村有戶人家試過塑料暗管排水,把帶孔的塑料管埋在地下50厘米,上面鋪碎石防堵塞,雨水通過暗管直接排到地頭溝渠,省時又省地,就是前期投入稍高。
“其實土辦法也能用。”村西頭趙大爺有經驗,他每年暴雨前都會砍些竹竿,在玉米地間隔插幾個“透氣孔”,幫根部透氣,配合人工排水,效果還不錯。
但專家提醒,排水后還要及時補肥。玉米遭澇后根系吸收能力弱,最好葉面噴施尿素和磷酸二氫鉀,快速補充營養,同時中耕松土,破除板結,讓根部呼吸順暢。爭議也跟著來了:有人覺得祖祖輩輩靠天吃飯,沒必要折騰;有人算過賬,澇災減產損失更大,提前預防才是硬道理。
數據最有說服力。
縣農業局去年統計,全縣提前做好排水措施的地塊,澇后減產不到10%,沒做的地塊減產超過30%,一來一去,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我個人認為,種地不能全靠老經驗,天氣越來越反常,該學的新技術還得學,可老輩人應對災害的細心勁兒也不能丟。就像趙大爺,既懂得用竹竿透氣的土辦法,又跟著農技站學葉面施肥,去年他家玉米在澇年還比別人多收兩袋。
現在最要緊的是,趁著暴雨間歇,趕緊去地里看看排水情況。低洼地塊的農戶別猶豫,先動手清溝,缺勞力的找村委會登記,村里這兩天正組織互助隊幫忙。
鎮上的農資店這幾天備貨充足,葉面肥、生根劑都有,記著買正規廠家的,別貪便宜買假藥。還有件事得提醒:這次暴雨帶強風,玉米秸稈容易倒伏,排水時順手用竹竿簡單加固,別等倒了再后悔。“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
”農時不等人,現在多流點汗,秋收就能少嘆氣。最后留個心眼:聽說下周還有一輪降水,這次應對好了,下次心里就有譜,咱莊稼漢就是在和老天爺的交道里,慢慢琢磨出巧辦法的。行動清單記好了:①今天內清完地頭排水溝;②明早噴施葉面肥;③低洼地聯系村里互助隊;④儲備3捆竹竿防倒伏。
趕緊動起來,別讓玉米泡在水里遭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