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0調度指揮中心。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剛成為醫學生那會兒,這些年輕人沒想過畢業之后“去120接電話”。
他們接的每一通電話都很緊急:孩子嗆奶窒息,老人失去意識昏迷,產婦在家臨產,危重病人需要轉院,還有車禍、火情,以及一座常住人口超過2100萬的超大城市里的各種突發狀況。
在北京,平均每30秒就有一輛120救護車接到這里的指令,駛向救人的現場。三十多年來,北京急救中心調度大廳的調度崗席位從3個增至30多個,急救調度員的聲音此起彼伏——“您好,120,需要救護車嗎?”
他們的實際角色是“調度醫生”,腦子里裝著整個北京市的地圖和400多個急救站點的位置。在派出的急救車組到達之前,他們會通過電話遠程指導家屬或好心的陌生人,給孩子解除氣道異物梗阻、給產婦接生、給心搏驟停的患者做心肺復蘇。
一個臨床醫學專業的120調度醫生,工作了二十幾年,沒給病人開過一張處方,卻“救活過許多人”。
在危重緊急的現場,兩輛摩托開著警笛為急救車開道,醫院早已建好綠色通道等待。少有人知道,120的調度醫生人雖不在現場,卻可以協調119、110、122“警醫聯動”,一鍵啟動聯合救援,共同完成挽救生命的艱巨任務。
從120電話接通的那一刻起,一場急救接力就開始了。毫無疑問,調度醫生們手握著的是生命線上的急救“第一棒”。
院前醫療救治轉運危重癥患者。
“從兩分鐘縮短到90秒,然后是1分鐘,有時僅需50秒”
5月一個雨天的上午10點,北京有433輛救護車正在執行任務。
在調度員姜宇婷面前的電腦屏幕上,一些被標記為紅色的救護車圖標代表正在執行任務中,此時穿梭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救護車有21輛車是她派出去的。
工作進入第十個年頭,她不會“在上班的前一天就開始緊張了”,但也沒辦法放松下來?!斑@是一個沒辦法松弛的工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絕不能出錯?!苯铈醚a充說,“出錯就可能是人命”。
和大部分急救調度員一樣,來120上班前,她對這項工作一無所知,而現在“對這份職責和使命卻有了深刻的體會”。
孫婧學的是臨床醫學,從事急救調度工作后她發現,“每天都有一百多種焦慮從電話那端傳來”。工作快20年,只要電話那頭的語速一快,她的精神馬上就會“跟著‘跑’起來”。
職業經驗讓她學會保持冷靜并讓對方“淡定降速”,在她的引導下完成有效信息采集?!拔冶仨殞I,問出重點,才能迅速調派救護車開展救治?!睂O婧說。
上崗的前幾個月,新來的年輕人打字要練,地圖要背,說話都要學,這是“最基礎的基本功”。
為了更快地背下那些環路和橋,姜宇婷按老調度的經驗,歇班的日子就坐公交車在北京環路上一圈圈地轉??己藭r,他們要在部分空白的地圖上,填上路名和橋名。
穿著胸前和后背處印著藍色“北京120急救”的白色工作服,姜宇婷戴著麥克風和聽筒在同一側的耳機,和師傅姚楠接入同一臺電話,她只能聽。這部電話會一點點移交給她。
除了吃飯和去廁所,耳機不能摘,保證電話進來時立即能接聽??评锏囊幎ㄊ恰?0秒內接聽電話”。
兩通電話的間隙,偶爾有醫生站起來做做擴胸運動,或者扭扭腰。他們每班12個小時,久坐可能讓他們的腰肌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調度大廳外的墻壁上貼著一張《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每名調度醫生上下班等電梯時都能“溫習一遍”。
姚楠的左耳被壓在聽筒下25年,除了聽對方說話,還要識別背景音——急促的呼吸聲、喘鳴聲或是異樣的鼾聲。她現在偶爾覺得聽得不夠清楚,常換到另一只“非慣用耳”。但沒多久又換回來,她嫌“另一只耳朵業務不夠熟練”。
姚楠2001年入職,那時移動互聯網剛萌芽,喬布斯的第一代蘋果手機要在6年后出現,中國的3G網絡建設還要再晚一年啟動。
和她同批的調度醫生入職時,電腦還沒裝完。他們背地圖,背站點電話,學習五筆輸入法,人手一本科里調度醫生們自己編寫的《醫學指南》,在遇到突發情況時給出準確的醫學指導。
如今,北京急救中心自主研發了更貼合國情的高級調度在線生命支持系統ADLS——在調度席位的電腦里,每當他們輸入病人的情況,就可以得到分步驟的醫學指導,調度員可以依此對病人進行快速規范的醫學指導。
120調度系統也經歷了好幾代的升級改造。每個調度員面前有3塊電腦屏幕:左邊是地圖,中間是登記信息的受理屏,右邊是車輛信息。今年年初,他們接入了語音呼叫系統,只要求助者說清楚了姓名、地址和病情,他們點個按鈕,待命的救護車就會接到出發指令。
系統還在持續優化?!拔覀冎魅卫险f,你是調度,有沒有思考過如何讓急救事業更往前發展一步?”孫婧笑著說,“好‘卷’是不是?”
每個月,他們都會統計這個月科里和每名調度員派車的平均秒數。在技術和算法的支撐下,過去幾年,派車時間從兩分鐘縮短到90秒,然后是1分鐘,有時僅需50秒。
50秒內,他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陳敏瑞(左一)和孫婧(右一)防汛應急期間調度指揮。
調度醫生心里準備的若干個問題就像“肌肉記憶”
120急救沒有“淡旺季”之分。
春天,過敏引起的哮喘患者多;夏天,熱射病的發病人數上升;城市煤改氣前,一到冬天,總有一氧化碳中毒的。換季時,中老年容易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趕上節假日、雨雪天氣,摔傷的、車禍的120呼叫量有所增多。
技術和算法讓系統可以協助派車。10年前他們按行政區域派車,2015年,北京市成為全國唯一實現統一指揮、一級調度的城市,無論呼救者身處區域內何處撥打120,都會按照衛星定位就近調派救護車輛。
系統有時沒有人聰明。120調度員就像急救網絡的“神經中樞”,“精準統籌和動態調派急救力量”。救護車的配置和隨車醫生的資質與能力都有統一要求,但還是會有呼吸機、微量泵等“選配”器材的差別,醫生的救治能力和經驗值也不相同,這就需要調度員針對不同急危重程度的情況,人工指派相應急救車組。
“調度員發出的派車指令就是院前急救人員的命令。”陳敏瑞覺得,對于調度員,“果斷非常重要”。
120調度工作有著極為嚴格的質控要求,他們接聽的每一通電話都可能接受復盤檢查。通話錄音會被多方反復審聽,邏輯是否閉環,任務是否調派準確。甚至是,每一句話的語音語調是否合適——要照顧求助者的情緒,調度醫生有很多“不能說的話”,比如“打斷一下”“說清楚點,你說不清楚能不能換個人說”。
一次車禍,公交車上七八個人受傷,陳敏瑞在第一時間先派出4輛救護車——“問清現場傷員情況,幾個人躺著不能動,幾個人可以坐著,初步判斷出傷情的嚴重程度,明確派車數量?!彼忉?,根據現場情況,調度員按照工作預案隨時增援,會動態調整急救力量。
某次緊急任務,陳敏瑞派出幾十輛救護車。幾名調度員組成調度專席——每輛車都要盯,接幾個人,傷情是什么樣的,準備送哪個醫院,需要與哪些醫院提前建立綠色通道等。同時,他們還要向車組及時通報路況。
突發事件的數據要時時統計更新,有多少人受傷,派出多少車輛,送去了哪些醫院……調度員必須能準確地回答出來。
孫婧回憶,那次突發事件延續到了她下班時間,交接好工作后,她也不敢把手機調到靜音,始終保持待命狀態。因為家離單位近,她是工作預案里應急隊伍的“第一梯隊”。她知道不一定會叫她,但她“做好了隨時上班的準備”。
經驗讓她預判了情況的復雜性。她是經歷過好幾場火災救援的調度員。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她聽到“800兆”對講機里119的直接呼叫,拿起手臺之前“腦瓜子就嗡嗡的”。
一場大風造成了平房起火,她的標準問題是:平房是聯排嗎?都有人住嗎?火還在燒嗎?早些年,“回”型樓里的群租房著火,大火轉著圈地燒。她“要對事情有預判,會演變成什么情況,就一定要派足量的車”。
交通事故現場比較復雜,現場多人打電話進來,每名調度醫生的屏幕上都會顯示此刻用車需求的位置。他們在調度大廳里會互通信息,組長要綜合判斷處理。
同樣是客車發生事故,情況也不一樣:和什么相撞?滿載還是空載?幾個人受傷?有沒有人員被困?撞擊之后車輛有沒有起火……調度醫生心里準備的若干個問題就像“肌肉記憶”,要在第一通電話時“一把問清”,因為后續電話可能很難再接通了。
“一把問清”考察了他們的能力。大型商場或者多路換乘的地鐵站,孫婧會在第一時間問清楚,哪個入口離現場最近,直梯在哪里——醫生的急救包重10公斤,擔架床需要直梯。她必須為車組確認找到病人的最快路線。
即便救護車到達現場了,他們的工作還沒完。遇到危重緊急的情況,有時需要110警察配合,需要聯動122交通部門在設定的路上為救護車清路,需要與附近接治醫院提前建立綠色通道,環環相扣,都需要調度醫生協調處理。
組長席上放著“四臺聯動”——110、120、119、122之間建立了聯動機制。調度醫生可以用“800兆”對講機直接呼叫,開啟三方通話。
有家長在商場里撥打120,孩子的3根手指被意外碾斷。接電話的幾秒鐘,陳敏瑞想了“特別多關于孩子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場景)”。“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就近派車,建立綠色通道,縮短孩子就診時間。”她不忘囑咐家長“斷指一定要保存好,交給急救醫生,這是再植的關鍵”。
“你有沒有提前為這些人再多做一步?”孫婧說,“我們的自我要求就是,不允許救援耽誤在我身上?!?/p>
日常急救調度指揮。
“配合調度醫生的詢問,然后接受我們的指導幫助”
5月10日8點剛過,接班的孫婧就接到一個媽媽的電話,她一沒留神,孩子吞東西卡住了。
孫婧聽到孩子哭得非常大聲,她判斷孩子氣道應該是通暢的,但因為有明確的吞食異物史,還是很有必要查看一下孩子的情況。
她特別希望對方能打開視頻,這樣她能直觀地看到孩子的整體狀態?!拔倚枰吹胶⒆拥那闆r,才能更準確地判斷。”孫婧補充道。
如今,有很多現代化的智慧應用讓這場急救接力提速。救護車5G平臺、短信精準定位以及視頻醫學指導功能,讓120調度員能夠更快速準確地獲得患者定位,還可以通過視頻直觀地看到患者的情況,高效地幫助患者。
120會給求助者發送短信,只需要點擊短信中的視頻邀請鏈接,調度醫生、救護車組可以和病人實現三方視頻通話。通過視頻,他們做過不少成功的醫學指導。
一名四五十歲的男子,吃藥丸時噎住了。通過視頻,姜宇婷指導家屬實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了。
姚楠指導過一個躺臥位的海姆立克急救?;颊咭驗槌噪u蛋羹嗆到了,她指導家屬操作,怎么都沒成功。直到對方開了視頻,姚楠才發現對方做錯了,“他們一直在向下按,而不是向上推”。
“能視頻通話了,我就能看見病人,我能告訴你怎么做?!苯铈谜f,但愿意使用視頻的求助者不多。有的家屬擔心隱私泄漏,有的是在公共場合,路人“不敢過去”。
在求助人身邊的“第一目擊者”的反應很重要,有時甚至會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
調度醫生張震威接到過一通電話,病人五六十歲,呼吸心跳驟停。他在調派系統上看到,附近就有救護車,派車的同時,他想指導家屬進行心肺復蘇,但對方不配合,一直在哭喊。
另一個相似的情況發生在北京市大興區的一個地鐵站,一個外地來出差的人突然倒地。這時,經過急救培訓的地鐵工作人員站了出來,配合120調度醫生指導,為病人做心肺復蘇。120調度系統與AED(自動體外除顫儀)電子地圖也已實現了聯通,調度員指揮現場其他人員去取AED,很快,AED也用上了?,F在這個病人完全康復,順利出院。
陳敏瑞和同事們在很多場合呼吁,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掌握初級心肺復蘇急救技能,在關鍵時刻“愿出手,能出手,敢出手”。
“請不要慌亂,不要尖叫和哭喊?!痹趶堈鹜磥?,家屬最能幫到病人的是保持冷靜,“配合調度醫生的詢問,然后接受我們的指導幫助”。
孫婧指導過一個二胎產婦在家分娩。電話那頭告訴她:愛人要生了,羊水已經破了,能看見孩子的頭了。對方十分冷靜,語速比她接過的所有求助者都慢。孫婧耳朵貼著聽筒使勁聽,沒有孕婦疼痛的呻吟聲,什么聲音都沒有。
“我當時也覺得有些蹊蹺。”她仍然按照調度系統醫學指導模塊里的提示,一步步指導產婦用力,“盡自己應盡的義務”。
“孩子的頭出來了。”對方告訴她。孫婧告訴丈夫如何接住孩子,給孩子保暖等。這時,聽到了孩子的哭聲,孫婧才確信,自己確實成功指導了一個產婦分娩。
在醫學指導時,調度醫生要將復雜的醫學術語,轉換成呼叫者聽得懂、易于遵循的“指令”。對方聽不懂“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他們會翻譯成“兩乳頭連線中點”;患者有時說“迷糊,嘴歪了,流哈喇子”,他們就會翻譯成“可疑腦血管病”。
“你知道指導人心肺復蘇活下來那種成就感,就像醫院搶救活一個病人是一樣的。”姚楠說,“還有,那種救護車到達現場卻找不著病人,我們聯動啊、定位啊、查找要車記錄啊,最終想方設法幫車組找著了,那種成就感跟救活一個人一樣?!?/p>
“但有的家屬不認可,他們認為調度員趕緊派車就行了,覺得進行醫學指導說這說那的是在耽誤救治時間。”陳敏瑞解釋,“其實,我們的流程是先派出救護車,隨后調度員再詢問詳細情況,給呼救者做醫學指導,不會影響救護車駛向現場。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呼救即急救’,最大限度地為挽救生命爭取時間。”
還有的情況是,撥通120時,患者雖然沒有發生心搏驟停,但也會特別提醒,“在救護車到達之前,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觀察患者,一旦出現病情變化,一定要再次撥打120,我們給您醫學指導”。
“但一些家屬沒有這個意識?!标惷羧鹫f,在等救護車的過程中,有的家屬急著給患者找藥,觀察不到病人的情況。有時家屬對藥物也不是很了解,就給患者服用,可能會因用藥不當加重病情,甚至影響后續的專業救治。
那些“電話那頭的人一直在哭,說不清地址,只說‘快點兒來’”的求助電話,幾乎令所有調度醫生焦慮。屏幕上的讀秒器走過一秒,意味著救援時間又被拖了一秒。
在北京,音為“jia yuan”的小區至少可以指向9個地方。對調度醫生來說,有時問清地名就是最困難的事。
有的老人遇到突發情況會慌,什么都想不起來。調度員會開啟引導模式問話:“您家附近有什么明顯的標志建筑?離您家最近的醫院是哪?走著就能到嗎?”因為老人常開藥,如果能報出衛生站的名字,范圍會縮小。這倚賴調度醫生的經驗。
把電腦上的地圖放大,電話這頭開始念小區名字,把附近的逐個排除。確認了小區,再到樓號和門牌號,他們一點點問。
有時求助電話來自居住在北京的外國人。調度員會借助北京多語言服務平臺,在外語志愿者的協助下,共同完成和外國人的準確溝通,迅速派車。
但有一次,救護車派出去了,轉了好幾圈也沒能找到人。陳敏瑞通過加微信,對方發送定位引導,也還是找不到。所有人都在焦急等待。
“永不言棄,我們就是這樣?!彼寣Ψ酱蜷_手機的手電筒,在窗戶旁一直晃。車組看到了,在那幾十幢樓的小區里,他們終于“撈”到了人。
對于老人或年輕人獨居的家庭,孫婧建議“盡量用密碼鎖”“在不涉及隱私的地方安上攝像頭”。
她接過的電話里,有老人摔倒在家里,開不了門,需要119同時到達破拆。還有的是子女發現家中老人兩個小時都沒有到客廳活動過,他用監控呼叫,也沒有反應,然后撥打了120。救護車組及時趕到,救下了天然氣中毒的老人。
還有獨居的女孩在衛生間意外摔倒,動彈不得。她嘗試喚醒了智能手機,撥打120。陳敏瑞接到了這通求救電話。電話那頭的聲音若隱若無,她集中精力,耳朵貼緊耳機,大聲與對方交流。問清了地址和門鎖的密碼,急救人員順利來到女孩身邊救治。
調度醫生們習慣將日常受理的真實急救呼救案例記下來,有的畫成漫畫,有的發在120官方公眾號宣傳推廣,讓社會公眾學到簡單的醫學急救常識,提升急救意識和健康素養。
北京急救中心調度醫生狄珊珊利用業余時間繪制漫畫,普及急救相關知識。狄珊珊繪
“沒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在陳敏瑞看來,生命很脆弱,一場意外、一次沖動可能就會讓它凋零;但又很頑強,只要及時正確施救,就有可能從死神手里搶回生機。
有時不幸和幸運同時出現在一套合租房中。隔壁的人燒炭輕生,一氧化碳也飄進了住著年輕女孩的另一間房。
女孩的朋友聯系不上她,打了110和120,救護車和警車同時趕到。他們發現女孩有意識,有點小便失禁,沒有人知道原因,因為及時送到醫院,女孩得救了。
4個小時后,同一地址又有警察要車。那個輕生的人被發現,房東報了警,但太晚了。
陳敏瑞接過一通電話,一個14歲的男孩關上自己的房門,發生了意外,等家里人發現時,已經沒了心跳和呼吸。
她派出救護車,同時開始心肺復蘇的指導?!?,2,3,4……”她數著節奏,每30下停一次,指導情緒崩潰的母親為孩子做人工呼吸,然后再繼續按壓。
你很希望孩子活,可是你明知道他活不了,但是你必須把希望告訴他母親——“你不做就沒有希望,請配合我們的指導?!标惷羧鹉荏w會到電話那頭母親的感受,孩子小的時候,她最怕接到家里的電話,“打電話就是有事,大多是孩子的事”。
幾乎每個調度醫生都有不少成功指導心肺復蘇的案例。陳敏瑞清楚記得,一個冬天,一位女士給60歲的父親叫救護車,作為家屬,她看到了父親倒地,心跳呼吸都沒有了。
老人的女兒、妻子配合電話這端的陳敏瑞,給患者做心肺復蘇。救護車組到現場時,患者呼吸心跳恢復,有了意識。后來,醫院確診為腦梗,因為抓住了救命的“黃金4分鐘”,患者出院后恢復得非常好。“這是特別成功的一個案例?!?/p>
但這次,陳敏瑞沒能成功。她忘不了那個沒救回來的14歲男孩和那位在她指導下不斷重復急救動作的母親。
工作中的事她都愿意和孩子講。陳敏瑞想把這些案例分享給孩子,但同在醫療系統工作的丈夫有些顧慮。
“我是想讓孩子知道,沒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一個沖動性的行為就沒有機會了,沒有以后了?!标惷羧鹫f。
孫婧和丈夫都在120上班,所有的法定假日,她和丈夫都不能請假離開工作屬地,需要隨時待命。
他們對女兒感到虧欠。相比于繪本上的晚安故事,女兒對媽媽的工作更好奇,“你今天接了什么電話?講來聽聽?!薄拔艺f你從小就聽悲歡離合,這真的好嗎?”她覺得女兒不缺愛和死亡教育。
如果當天“風平浪靜”,孫婧就得搜腸刮肚找一些不尋常的邏輯,或是有意思的見聞。但她希望“每一天都風平浪靜”。
她也偶爾會抱怨這份工作太累、神經太緊繃,但更多時候,她把自己對這份職業的認同與自豪感也傳遞給孩子?!安灰谝庥袥]有人看到你,要看到你在這件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自己問心無愧就好了?!?/p>
陳敏瑞依然每天對著電話重復一百多遍“您好,北京120!”,她的任務是將救護車調派到有急救需求的呼救者身邊。
陳敏瑞說,“守好這條電話線,我能為后面的搶救多爭取出來兩分鐘,這兩分鐘或許就是一條生命。”
20世紀80年代調度臺。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