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汽車行業作為一個相對“古老”的行業,在新能源行業來臨之時,依然有很多新故事在上演。領克作為吉利集團旗下的高端品牌,曾憑借年輕化設計和沃爾沃技術背書,迅速打開市場。然而,在新能源轉型浪潮與存量競爭的夾擊下,領克的高端化之路,卻屢屢受挫。
從銷量下滑、產品定位模糊到技術迭代滯后,其面臨的挑戰,既是自主品牌沖高的縮影,也是中國汽車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痛。近年以來,因為市場定位失衡、新能源轉型滯后、內外部競爭壓力等,領克的困境也逐漸開始暴露,未來如何破局,也迫在眉睫。
定位之殤,從性價比到高端化的認知斷層
據了解,領克自2017年誕生以來,憑借“沃爾沃技術平權”的標簽,以15-30萬元價格帶切入市場,一度成為自主品牌高端化的標桿。
這一戰略在初期收獲了顯著成效,其通過共享沃爾沃的技術資源,也成功吸引了一批追求品質與性價比平衡的消費者,為自主品牌沖擊高端市場,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領克的高端化進程卻因產品力與品牌溢價的錯位而屢屢受阻,暴露出從性價比到高端化的認知斷層這一核心問題。
以旗艦車型領克09為例,盡管號稱“半價沃爾沃XC90”,甚至被稱為其平替車型。作為領克品牌沖擊高端市場的旗艦SUV,領克09曾被寄予厚望,這款車型基于SPA架構打造,與XC90同根同源,稱得上是沃爾沃XC90的換殼車,在技術層面具備了高端車型的基礎。
然而,其26.59萬-32.09萬元的售價并未打動消費者,月均銷量不足千臺,與競品漢蘭達月銷數千臺的銷量形成鮮明對比。究其原因,除了品牌溢價不足,產品本身的一些問題,也削弱了其競爭力。
據了解,其工信部9L/100km的高油耗以及需加注95號汽油等問題,使得消費者的使用成本增加,削弱了其性價比優勢。與此同時,領克09外觀設計上的“用力過猛”,獨特的造型雖然吸引了一部分消費者,但也進一步分化了受眾群體,導致潛在消費群體縮小。
據觀察,領克更深層的矛盾還在于,其品牌溢價能力不足。2022年,領克銷量主力為價格較低的領克06,而高端車型如領克05、09因定價接近合資品牌而遇冷。數據顯示,領克20萬元以上車型的市場份額依然相對較低,消費者對“自主高端”的認知仍停留在20萬元以下區間。
這反映出消費者對領克品牌的認可度,更多還是基于性價比層面,尚未完全接受其高端化的定位。此外,部分車型搭載的1.5T三缸發動機因市場抵觸情緒飽受詬病,盡管技術性能不遜于四缸機,但消費者心理落差直接導致銷量下滑,這一教訓與早年別克英朗、日產奇駿的失敗如出一轍。
實際上,消費者對三缸發動機的不信任,也進一步影響了領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阻礙了其高端化進程。此外,領克的產品矩陣,亦暴露戰略短板。
2022年其全系6款車型中,領克01、03因產品老化失去競爭力,領克02因性價比不足被邊緣化,而領克05、09則因定位過于小眾難以打開市場。銷量下滑的背后,是產品線缺乏真正符合主流需求的新能源車型,導致在消費轉型浪潮中逐漸失聲。
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當下,領克未能及時跟上市場步伐,產品布局的不合理,也使得其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而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在于,領克的定位之殤,讓其從性價比到高端化出現了認知斷層。
根本原因在于,領克汽車在強調性價比的同時,未能有效建立起高端化的品牌形象,技術上的優勢未能轉化為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的認可,使得消費者在面對領克的高端產品時,難以形成清晰的品牌認知,最終影響了產品的市場表現和品牌的發展。
新能源轉型滯后,難以擺脫燃油車依賴
在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的行業劇變期,曾以“歐洲技術、歐洲設計”為標簽的領克汽車,正經歷著品牌成立以來最嚴峻的轉型陣痛。
乘聯會數據顯示,這個誕生于2016年的高端品牌,2022年銷量定格在18.01萬輛,同比下滑18%,而同期新能源頭部品牌比亞迪與理想汽車雙雙暴漲,前者更是連續多個月銷量突破20萬輛,屢次創新紀錄。
冰火兩重天的市場表現背后,是領克在新能源轉型中陷入的路徑依賴泥潭——當行業主流品牌已完成電動化產品矩陣布局時,領克的燃油車營收占比仍長期居高不下,新能源車型始終未能突破“叫好不叫座”的市場困局。
這場轉型滯后的根源,始于品牌成立初期的戰略資源分流。2021年極氪品牌獨立運營時,原計劃作為領克首款純電車型的ZERO概念車被整體劃轉,最終以極氪001的身份推向市場。
這一調整導致領克在2021-2024年期間純電產品出現斷檔,而同期中國純電汽車市場規模一路飆升,年復合增長率同樣強勁。而當比亞迪依靠DM-i超級混動實現“油電同價”、理想憑借增程式技術開辟6座SUV新賽道時,領克的新能源布局,卻仍停留在燃油車平臺改造階段。
據了解,2022年推出的LynkE-Motive智能電混技術,雖在領克01、03等車型上實現插混版本覆蓋,但市場聲量始終被先發品牌壓制。例如,2023年中國插電混動市場銷量排名中,領克僅有08EM-P相對更受歡迎,但是與比亞迪宋PLUSDM-i等爆款品牌的市場表現仍有差距。
與此同時,領克產品力層面的“技術優勢-市場認知”倒掛現象尤為顯著。以領克08EM-P為例,其搭載的436kW系統功率、905N?m峰值扭矩以及WLTC工況5.5L虧電油耗、1400公里綜合續航等核心參數,較比亞迪唐DM-p、長城哈弗H6DHT-PHEV等競品均有明顯優勢。
然而市場調研數據表明,潛在消費者在提及領克時,第一聯想仍為“沃爾沃技術燃油車”,這一認知慣性,直接導致其新能源車型轉化率不及行業平均水平。
更值得關注的是,領克新能源車型終端成交價,也比相同配置競品更低,品牌溢價能力在轉型期也在經受考驗。尤其是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越來越高,領克還處于轉型期,這種挑戰也顯得尤為突出。
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歷史性轉折,滲透率正式突破50%,進入“以電為主”的新階段。據多個機構及從業人士預測,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突破60%,25萬元以上的高端市場電動化率也將進一步提升。
反觀領克,在純電車型市場占有率方面,不及蔚來、小鵬等新勢力品牌。更關鍵的是,消費者對轉型新能源汽車的傳統汽車品牌的認知重塑,尚需時日。
甚至有消費者表示,擔心領克是否會變成極氪的低端分支。這種品牌定位的模糊性,在小米SU7、智己L7等新競品持續沖擊市場的背景下,正在成為領克轉型道路上的新障礙。
站在2025年的行業轉折點上,領克的轉型之路呈現出典型的“傳統高端品牌電動化困境”:既需要打破消費者對其燃油車時代的技術認知,又要在新能源賽道重建高端價值坐標系。
極氪的資源注入帶來了技術突圍的可能性,但能否在2026年前完成從“沃爾沃技術繼承者”到“浩瀚生態共建者”的品牌敘事轉換,將決定這個誕生于汽車產業變革期的品牌,能否真正跨越燃油車與新能源的時代鴻溝。當市場留給后來者的機會窗口以月為單位縮減時,領克的每一步轉型決策,都將成為中國汽車品牌高端化進程的重要觀測樣本。
內外部競爭壓力:資源整合與全球化突圍的雙重挑戰
據分析,領克的高端化不僅受制于自身戰略,更面臨吉利體系內外的雙重擠壓。合并前的極氪與領克存在市場重疊,例如極氪001與領克ZERO定位沖突,導致資源分散。
而2025年合并后,極氪科技集團通過“極氪向上、領克向寬”重新劃分市場,但二者的渠道獨立性與后臺整合的平衡仍需磨合。
例如,極氪直營店與領克經銷商網絡的協同,可能引發消費者的認知混亂。對于領克建立新的品牌認知而言,更是帶來障礙。
與此同時,領克面臨的外部競爭,同樣激烈。一方面,傳統豪華品牌為應對新能源沖擊,紛紛降價保量,奧迪A6L優惠后跌破30萬,奔馳A級降價近10萬,也給領克等沖擊高端的品牌帶來了壓力。另一方面,小米SU7等新勢力以“高配低價”策略搶占市場,2024年銷量直逼14萬輛,進一步擠壓領克生存空間。
此外,領克的全球化布局,也是一把雙刃劍。據媒體報道,在歐洲市場,領克聚焦于為用戶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體驗,創新推出的 “訂閱模式” 深受歐洲用戶喜愛,連續三年在歐洲市場單車價格4萬歐元以上的中國品牌中排名第一。
但是,其海外售價仍需直面BBA等品牌的競爭。例如,領克08EM-P歐洲起售價5.3萬歐元。但是在渠道方面,領克依然依賴沃爾沃體系,雖然該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卻可能弱化品牌獨立性。
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領克與極氪合并后,其與極氪的協同效應,或將也成為領克的破局關鍵。據了解,極氪科技集團預計通過研發協同降低研發成本、同時降低供應鏈成本,并計劃2025年推出5款新車型,其中極氪3款、領克2款。而領克900作為首款搭載SPAEvo架構的大型SUV,主打“性能+智能+安全”,目標沖擊大型SUV市場前三,給其市場注入了信心。
結語
2025年,合并后的極氪科技集團劍指“年銷百萬輛、成為新能源時代BBA”的目標。而按2024年領克、極氪雙品牌的市場規模,這兩個品牌已經有了超過50萬輛的規模。這也意味著,按照極氪集團的規劃,領克將是極氪集團銷量的重要擔當。
只是,當目標越來越大之時,領克不僅需要產品力的持續突破,更需要在用戶心智中重塑“高端豪華”的定義。正如領克900所強調的,不僅有“冰箱彩電大沙發”,更有“超標安全”,中國品牌的向上之路,終將回歸“技術為本、用戶為先”的本質。
而領克雖未來可期,但道阻且長。從行業角度來看,領克的破局之路,或將成為中國汽車工業高端化轉型的經典范本,也將成為中國傳統車企轉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